從醫學到文化 長篇小說《北平無恙》分享會舉辦
作家薛燕平新作、長篇小說《北平無恙》日前在北京舉辦作品分享會。作者與青年作家侯磊、青年詩人江汀共同追溯了作品中的北平,探討了中西醫的碰撞如何影響了那時普通人的生活。
薛燕平曾創作長篇小說《琉璃》《銅壺》《作繭》《寬街》等。其中《琉璃》曾獲老舍文學獎。《北平無恙》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城。西醫進入中國后,以其科學的醫療手段很快得到知識界的追捧,而中醫治病依靠老祖宗傳下來的經方、驗方,在當時的部分人群中,認為其治愈效果遠不如西醫。一九二九年,隨著國民政府在報紙上刊出議題《廢止中醫案》,中西醫之間觀念的紛爭,徹底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輿論大戰。北平的中醫世家——齊家,深深受到了這場“戰爭”的影響。
據介紹,《北平無恙》的創作源于薛燕平長久以來對醫學的好奇和成長經歷中與醫學的長期接觸,加之在歐洲旅居時,薛燕平感受到了大量中西文化的碰撞,因此決定寫下這部作品,“在歐洲經歷了長時間安靜的沉淀后,我覺得中西文化差異還是很值得一寫的,而中西文化差異在中醫和西醫這兩個關鍵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侯磊認為,《北平無恙》透過充滿現代意識的女性思維方式和視角,典雅內斂地展現了大量北京的風物、語言和故事;另一方面,作為現代知識女性,薛燕平將溫暖和柔情注入到作品中。“這部作品不是一定要追求極度光怪陸離的敘事,而是回歸生活本身,寫在中醫式微的背景下相關人物是怎么生活的。所以作品中的人物即使有壓力、有矛盾沖突,也是暗流涌動的。”
江汀認為,《北平無恙》中雖然有矛盾緊張、落寞悲情,但都是以哀而不傷的狀態呈現的,不會讓人難過,也不會讓人感到特別撕裂,這是非常難得的。
在創作《北平無恙》時,薛燕平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對此,江汀表示,“這部作品涵括了當時的歷史、當時人們的思考以及作者本人對他們的思考。有的不是通過語言直接表達,而是語言后面暗含深厚的歷史語境,就像在冰山底下隱藏著巨大的山體。”
薛燕平表示,作為中國文化集中代表的中醫文化,其脈絡應該被更清晰地挖掘、闡明。因為“中醫不是在單一地看問題。中醫認為,人的疾病和人所處的環境、生活、背景都有關系,這實際上就是各種中國文化的融合。比如中醫治病講究陰陽結合,講究經絡,講究身體的辨證論治,這已經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