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樁上的醒獅
著黃衣、系紅腰帶的隊員們站成一排,持鑼、鼓、鈸等,一起打擊,“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頓號處是極短暫的停頓。
十幾根樁子,由低到高,間有錯落。一黃一紅兩只獅子在密不透風的圍觀中出場。上樁極快,還沒看清怎么回事,它們已站在了上面。
先是對視,甩頭。再甩時,紅獅猛轉身,兩獅紅在前,黃在后。黃獅不動,紅獅向前一躍,再躍,樁子繃緊了身子頂住。紅獅兩條后腿忽然落下樁去,像運動員兩臂撐在雙杠上那樣,雙腿悠閑地擺來擺去。圍觀者先是驚呼后是笑。片刻,收腿,獅身回樁,上肩(獅尾人將獅頭人舉起,后者半坐于前者頭頂),前行幾步,落定,回頭。
鑼鼓停,紅獅大嘴翕動,遠處的黃獅也翕動嘴巴回應。兩獅眨眼,舉頭、擺頭,圍觀者能猜個大概,是紅獅在招呼黃獅過來。
這會兒輪到紅獅停,黃獅向前連躍幾步,回轉騰挪,面向鑼鼓隊員,探出身子,向地面撲去。一幼童忍不住大喊:掉下去了,掉下去了!好一個黃獅,居然硬生生撅回來,直身,顫顫巍巍,如抖動的彈簧。每個動作都出乎意料,卻又在人們期待的圓滿之中。
鑼、鈸暫停,小鼓輕敲,敲出天地之間的一片靜,如畫作中的留白。兩獅對望,甩頭,仿佛對自己剛才的表演表示滿意。接著低頭,跳躍,各自轉身,忽而背對背,忽而面對面,舞步變換不定。鑼響,忽高忽低,間有镲鈸聲,兩片鈸輕輕摩擦,仿佛另一種留白。兩獅左看,右看,盯著觀眾,似等待掌聲或互動。鑼鼓聲聲,圍觀者不由自主跟著節奏打拍子。幾分鐘時間,一幅色彩斑斕的大畫掛在了夜空中。
仿佛另一環節開始,鈸聲和鑼聲由低到高,越來越急促。兩獅排列,依然紅前黃后,一起上肩,向前躍,動作整齊劃一,在空中甩出兩道曲線。兩獅回到中間的樁子上,再一起上肩,一起落樁,一條腿下探,小憩。鑼鼓暫停。圍觀的人群說話聲被夜色放大。
鼓點由輕及重,鑼鼓聲再起。上肩,擦身而過,交換位置。兩獅扭頭對視,作交頭接耳狀,甩頭、跳躍。兩獅的動作幅度越來越大,在四周懸燈照耀下,光芒四射。
這是廣東深圳市寶安區上川黃連勝醒獅團的現場表演。如今,上川黃連勝醒獅舞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醒獅舞是有情節的。兩獅正舞蹈間,另一紅獅已悄悄站在了最前最高的樁上。此獅持一木棍,棍首挑著一把青菜?;浾Z中,“生菜”諧音“生財”。兩獅扭頭看見了青菜,此為“見青”。一起甩頭、跳躍,做思考狀,貌似訝異,此為“驚青”。接下來,鼓點更密,兩獅舞蹈更甚。兩獅一齊下探身體時,最前面的圍觀者都猛地后退了一步。
中間樁上也綁著兩捆青菜。圍觀者眼睛一刻不停地盯著醒獅,都沒注意到。镲鈸聲中,兩獅彎下腰,摘下青菜,此為醒獅的點睛之筆“采青”。再將青菜放入口中,仰頭,一張一合作咀嚼狀,此為“碎青”。隨后將青菜扔向人群,此為“吐青”,意為將財富和好運散播給眾人。兩獅口中又各吐出一張巨大的條幅,紅底金字,從樁上一直落到地上,一為“身體健康”,一為“萬事勝意”。一團白亮的煙火在他們面前燃起,將這8個字映得真真切切。
梅花樁醒獅舞連貫、精煉,下樁亦不虎頭蛇尾。紅獅在前,連躍三步,身子旋轉兩圈,穩穩落地。黃獅在后,連躍幾步,一個翻身從樁上落下,尤為驚險。
下樁后的醒獅走向人群,繞場一周。獅頭的人直立,獅尾的人仍要弓腰,維持著獅子的身形。它們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沸騰。每個人都伸出手去摸獅毛,感受醒獅的溫度,接受好運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