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學再綻新韻《北平無恙》鉤沉百年中醫世家傳奇
當胡同里的藥香遇見時代新風潮,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也在當代文學版圖上徐徐展開。曾以《琉璃》問鼎老舍文學獎的京籍作家薛燕平,推出新作《北平無恙》再續“京味”文脈。近日,在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舉辦的“從醫學到文化——中西交匯處的無恙北平”主題分享會上,該書作者薛燕平與青年作家侯磊、青年詩人江汀,相聚一堂,共同追溯那個年代的北平風物及時代風貌,以及如何讓傳統文化馨香沁潤現代人心,并對京味文學的變遷,分享了各自的深入思考。
分享會現場
一個近百年前的醫藥世家故事
在1930年代的北平城垣下,醫藥世家傳人齊通霖的家族敘事徐徐展開。《北平無恙》故事主人公齊通霖出身于北京胡同的醫藥世家,他熟讀醫書,深通醫道,對中醫非常熱愛,原企盼兩個兒子能夠子承父業,卻終究失望落空。這個人物形象讓侯磊印象深刻,“他是比較體面的、成功的一位中年男人,有一定的財富和社會聲望,但是他的內心有很多無法向外人道出的糾結、傷感,他的內心世界是很細膩的、豐富的。”而齊通霖的二兒子是一個典型的五四新青年。這個人物雖然接受了西化教育,但他的精神內核卻依然是中式的,這與當時北京整體偏傳統的文化氛圍是相匹配的。因此,這一人物的性格是“真正的老北平人”。
書中在典雅內斂展現北平風物的同時,還將現代知識女性的智性思考融入溫婉敘事。小說不追求情節的奇崛,而是以中醫望聞問切的細膩,診察時代轉型期的人心脈象。“這部作品不是一定要追求極度光怪陸離的敘事,而是回歸生活本身。作品中的人物即使有壓力、有矛盾沖突,也不是張牙舞爪的,而是暗流涌動的。”薛燕平說。
薛燕平還提到,作為中國文化集中代表的中醫文化,其脈絡應該被更清晰地挖掘、闡明。因為“中醫不是在單一地看問題。中醫認為,人的疾病和人所處的環境、生活、背景都有關系,這實際上就是各種中國文化的融合。比如中醫治病講究陰陽結合,講究經絡,講究身體的辨證論治,這已經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
真正的京味不在固守,而在包容新生
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以老舍等人為代表的“京味”小說,深受矚目。這種小說氣質到現在依然在延續。作為北京人,薛燕平的文學創作題材多聚焦在北京胡同文化,“我覺得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創作來源是童年生活,在哪里度過了童年時期,對于作家一生的創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于我而言,我是在胡同里完成我的創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北京,不少人會感嘆印象中純正的“京味兒”正在逐漸消失。對此,薛燕平的看法很是豁達,認為真正的京味不在固守,而在包容新生,“誰在這兒生活,都會給北京帶來一種新的東西,北京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
侯磊也對京味文學持開放態度。他認為,這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就是如此,人們無法強行將其改回原樣。未來所謂的“京味兒”也許會更淡,甚至改變,那將是另一個時代。“不管哪個時代,北京都值得書寫,因為每代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每個作家的閃光點是不一樣的。”
(圖片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