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奇妙日
似乎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律,一個人年歲漸長,有一天開始與歷史產生真正的聯結。那些落入時間灰塵之物,原本只是課本要求背誦的知識,卻在多年后的一日,發出一種對神韻的召喚。在我身上,這種變化于三十歲以后,悄然到來。
近些年來,因工作或旅行,我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但凡有充分的時間,當地的博物館是我的閑逛首選。遠至莫斯科的冬宮博物館、位于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近則至保存著明代徐蕃夫婦不腐肉身的泰州博物館、南通名士張騫題字創辦的南通博物苑。這些博物館裝潢各異,性情有別,往往都能帶來不盡收獲。
在諸多游覽經歷里,論難忘,可謂不勝枚舉。有一回路過鄭州,趁空去了河南博物院。展柜陳列了中原地區的不朽文明,使我目不暇接。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性軍事統帥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年初熱門電影《封神2》里女將軍鄧嬋玉的原型。因其墓葬于安陽殷墟,自然有珍貴文物陳列在省博物館。除了婦好的一些日用裝備,我還看到了著名的婦好鸮尊。在昏暗的展廳里,夾雜著銹片的青銅表面熠熠生光。鸮頂立一圓雕小鳥,尊體飾以夔龍與大量云雷紋,精致得使人不禁屏息靜觀。
除此以外,位于俄羅斯諾夫哥羅德州下的瓦爾代鐘鈴博物館,亦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瓦爾代曾是一個隸屬于修道院的村莊,直到十八世紀晚期才被設立為城市。由于它位于更大城市的中間位置,遂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驛站。許多趕路人前來留宿,鈴鐺則成了剛需品,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鐘、鈴手工藝者。在鐘鈴博物館里,我見到了俄羅斯各個時期鐘鈴以及它們的運用場景,也記住了這個專精領域的博物館。
而在我所生活的上海,萬眾矚目的上海博物館東館,歷經七年的精心修建,終于在去年1月底迎來了首個預約日。我本不喜人群聚集之地,但上博東館舉辦了不少吸引人的特展。拗不過好奇,終究是去過好幾次。上一次去,看的是箱根Pola美術館的“印象·派對”大展,深深為東館的格局所吸引。首先是數字化的運用,不僅有獨立的數字館,也將電子布景與展覽相結合。書法館門前立一嶙峋之石,地上特制了水流的視效,兩側書法徐徐而成,使人心曠神怡。繪畫館則立有“六法亭”造型的屏幕,流光溢彩,展現著動態的古畫。其中珍品頗多,非常值得一看。其次,上博東館的文創極為豐富,既有合作的品牌,也有官方門店。博物館被打造成一個真正的現代空間,無論抱著休閑還是學習的目的,都能滿載而歸,難怪總有熙熙攘攘的參觀者。
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在我目前觀覽過的博物館中,上博東館帶給我的印象是最契合此主題的。現代技術重塑了一個與文物氣韻協調的環境,使人身臨其境,更能領略文化之美。而場景化的手法,本身也能增加人對所見文物的記憶。千言萬語,都比不上親自去實地看一看。不如擇閑時,為自己開啟一個博物館奇妙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