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夢秦簡之思
位于長江北岸、江漢平原上的云夢縣,因云夢古澤而得名。在云夢城關發掘出來的楚王城遺址,證明了這里是古代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這座浸潤著楚韻秦風的千年古縣,又因在縣城西郊睡虎地出土了數千枚“云夢秦簡”而聞名遐邇,不斷吸引各地的博物、考古和旅游愛好者前來“打卡”,近距離感知歷史,與遠古對話。
云夢秦簡,以睡虎地秦簡最為出名。竹簡共1155枚,殘片80枚,用繩索分上、中、下三道編結串聯,并編組成“冊”,有約4萬字??脊湃藛T經過考證和分類整理發現,這些簡牘涉及從戰國末期到秦始皇在位時的歷史長達100余年,內容包括秦朝律法制度、行政文書、編年紀事、為吏之道,以及醫學、占卜、家書等。所有簡文皆用秦隸書寫,筆畫清晰有力,字跡秀麗端正。
青銅饕餮、楚漢浪漫、魏晉風度、盛唐氣象、宋元意境、明清風氣……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里,呈現出姿態各異的文化氣象與內在神韻。云夢秦簡上,同樣也閃耀著中華文明和華夏之美永難泯滅的光芒。
比如,就簡牘上所記載的來看,秦律已經形成完備體系,足以代表當時世界上極先進的律法制度,也佐證了中華民族曾以優越的法典文化長期滋潤過東方世界。簡牘上的光芒,足可照亮我們的文化自信。其中“置吏律”里明確規定:官員調任時,不準攜帶原官府佐吏;“傳食律”中,還規定官吏出差應食宿從簡,頗類似于今天的一些規定。
又如,“田律”中明確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夏月,毋敢夜草為灰”。這與我們今天的禁止亂砍濫伐山林等生態保護理念,可謂一脈相承、源遠流長。還有一片“算術”竹簡上的一道算術題,顯示圓周率為3.2,說明在秦代,智慧的中國人已認識到了比3更為精確的圓周率。
云夢秦簡中不僅有關于國家律法和大一統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宏大書寫,也有時代背景中個體敘事的“雨絲風片”。其中很具代表性的是4號墓出土的兩片木牘,被認定為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木牘家書,也是呈現當時社會狀況和普通人家國情懷的珍貴文本。
“黑夫”和“驚”是身在秦楚交戰前線的秦國士兵,也是兄弟倆。公元前223年,兩人給家中長兄“衷”寫信,以報平安。家書里簡述了兩人的出征情況,需要衣物,并囑托妻兒照顧母親。除了問候母親,還問候了哥哥、新婚妻子甚至鄰居等。文雖簡約,但家書背后的故事線索,普通人的家國情懷、生存勇氣,以及人情怡怡的鄰里之道,皆溫暖可感。
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感情?!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弊怨乓詠?,哪一段家庭悲歡和個人經歷,不是與國家命運、民族存亡、時代風雨休戚相關?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今天的人們,不也能從2000多年前一封普通家書的細枝末節里,聽到一個激蕩的時代真實的風雨聲,辨認出那溫暖、質樸的人間親情?
當然,面對這些珍貴的秦簡,不少人也會和我一樣,心存幾分疑問和好奇:本是秦簡,何以會深埋在屬于楚國的云夢境內?這些生成在2000多年前的竹簡木牘,又為何能保存到今天而沒有腐化成泥?
稍微了解了一點云夢的地理和歷史后,你就會豁然開朗。原來,早在春秋時期,云夢就是楚秦兩國南北交融、相互往來的交通要地。戰國時期,云夢成為楚王的游獵區和楚國“別都”。公元前278年秦拔郢占領安陸(今云夢),云夢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在南方的重要根據地,先后兩次南巡來此。云夢不僅吸引著南北兩地大量商賈,還有不少沿著漢江南下、來自北方的游牧人群。南船北馬,熙熙攘攘,鏗鏘盈耳的金玉之聲,熠熠奪目的青銅與絲綢之光,無不見證了楚秦兩國祖先勤勞、務實、智慧而又不失浪漫與進取的天性,自然也為后世留下了豐饒的楚秦文化遺存。知曉了這些歷史背景,為何秦簡埋在楚國境內墓葬里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考古界對地下文物的保藏條件,有個通俗的說法:“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只半年”。正是得益于古云夢澤一帶地下水位較高、膏泥常年保持濕軟的自然條件,再加上荊楚之地自古就有用青膏泥密封棺槨的習俗,所以不論是深埋在地下的竹簡木牘,還是楚國墓葬里常見的木制漆器等陪葬器物,不管是浸泡在水里還是密封在膏泥中,皆與氧氣隔絕,雖歷經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
拂去一層層歷史煙塵,用心守護和擦亮一件件文化瑰寶,今天的我們,腳踏堅實的大地,仰望浩瀚的星空,繼續踏上新的文明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