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曹禺戲劇文學獎在滬揭曉,20部進入終評作品中有8部來自45歲以下作者 讓青年被看見,是戲劇文學繁榮關鍵所在
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暨第26屆曹禺戲劇文學獎昨天在上海揭曉。本屆獎項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共評選出5部獲獎作品及5部提名作品,涵蓋地方戲、話劇、京劇等多種戲劇形式,并首次實現港澳臺地區作品獲獎“零”的突破。頒獎晚會將于5月21日晚在上海文化廣場舉行。
港澳臺地區作品獲獎實現“零”的突破
創辦于1982年的曹禺戲劇文學獎是全國性戲劇文學最高獎項,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劇作家獎項。本屆獎項共收到來自全國35家單位、《劇本》編輯部以及個人申報的59部劇本,其中戲曲劇本27部,話劇劇本25部,滑稽戲、歌劇、舞劇、音樂劇7部。進入終評的20部作品,港澳臺作品各一部,45歲以下青年作者作品8部,在題材內容、創作地域、作者梯隊等方面多維度地體現了曹禺戲劇文學獎的專業覆蓋性與包容性。
獲獎的5部作品中,戴先良編劇的閩劇《畫網巾先生》前后創作近十載,取材于清代文學家戴名世的《畫網巾先生傳》,講述一位底層儒生在朝代更迭之際對文化和民族氣節的堅守。該劇描寫主人公慷慨悲歌的同時,亦將“閩山閩水閩人”的文化魅力融入其中。
謝麗泓編劇的越劇《錢塘里》以錢塘江邊的交通事故為引,聚焦小人物群像,以“肇事者與被撞者共生”的特殊關系,探討救贖、諒解與人性之光。該劇在越劇傳統唱腔中融入都市生活語匯,是越劇現代戲探索的標桿之作。
黃維若編劇的話劇《屈原》對人物的解讀和對歷史的認識別具一格。編劇黃維若以歌劇《蒼原》獲獎后,時隔三十年再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劇作家以漫長的創作生涯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準確描繪出屈原生命中的愛國、忠誠、理想和正義,引發觀眾對歷史、對人生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龔孝雄編劇的京劇《張謇》以“實業救國”的傳奇人生為藍本,勾勒出張謇這位時代脊梁的精神圖譜。他將個人理想熔鑄于家國大義,于商海浪潮中揮斥方遒,以鐵肩擔道的擔當踐行初心。
李宇樑編劇的話劇《捉迷藏》是曹禺獎成立以來首個澳門地區獲獎作品。劇作借助懸疑劇的形式深入探討人性,人物刻畫細膩,情節跌宕起伏。同時因澳門地區的特殊性,該劇進行了獨特的多元主題探討,表現了東、西方在家庭觀念、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沖突與融合,呈現出跨文化沖擊下的獨特矛盾。
在5部獲獎作品之外,評委會推選提名作品5部,分別為:話劇《尋味》(編劇:龔應恬、李宗熹)、豫劇《杜甫·大河之子》(編劇:原長松)、話劇《面皮》(編劇:張驥)、梨園戲《促織記》(編劇:林清華)、話劇《西遷》(編劇:林蔚然、王人凡)。
首次開放個人申報渠道
據《劇本》月刊主編武丹丹透露,編輯部在2023年統計了歷屆獲獎者的年齡情況:“曹禺獎42年獲獎作者488人次,年齡在70歲以下依然健在的劇作家只有52位,到今年這個數字又在下降。”她直言,劇本荒,劇作家的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而戲劇文學從來不是夕陽事業。武丹丹回憶,上海作者顏海平在1982年以歷史劇《秦王李世民》獲得首屆全國優秀劇本獎,那是曹禺獎的前身,顏海平當時是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只有23歲。
中國劇協副主席陳涌泉強調,任何時代不缺乏充滿激情的、有才華、有思想的創作者,應該讓他們被看見、被發現、被認可、被鼓勵、被信任。在一切可能的賽道和平臺上,充分給予青年劇作者機會,這是戲劇文學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本屆曹禺獎報送通知特別提出“鼓勵青年編劇成長,建議報送單位在規定名額中考慮一部45周歲(含)以下作者的劇本”。本次評獎共收到45歲以下青年作者來稿17部,最終8部進入終評,2部獲提名獎。這是著眼青年創作人才發展的有力體現。
為提高編劇創作積極性,擴大曹禺獎影響力,本屆評選首次開放個人申報渠道,共收到個人投稿7部。獲得提名的梨園戲《促織記》、話劇《西遷》是這一舉措的重要收獲。
中國劇協表示,戲劇文學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和社會形態直觀且深刻的體現,未來將繼續以曹禺獎為支點,激發戲劇文學活力,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傳統文化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