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與中國”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5月10日至11日,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第九屆年會暨“英語文學與中國”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主辦,清華大學外文系承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以及《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外國語言文化》和Island Studies Journal等期刊協辦。來自128所海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的300余名學者參加會議。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楊永恒、清華大學外文系黨委書記汪暉、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會長申富英出席開幕式。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曹莉主持開幕式。
楊永恒在歡迎辭中說,人工智能的突破性進展給人文社會科學帶來了深刻而深遠的影響,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對外文學科的賦能機制,從哲學層面和意義層面加大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思考,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的學術命題和研究范式,推動外語學科再上新臺階。
申富英介紹了英語文學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歷屆年會的主題。她談到,隨著英語文學的范圍日漸擴大以及對在地性和多元內涵的關注,英語文學內部與中國問題的關聯性變得越來越強。她提議進一步拓展英語文學研究的疆界和教育教學模式,強化中國學者的學術自主性,面向全球知識共同體發出中國的聲音。
四場會議發言分別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金莉、張劍,南京大學教授楊金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英劍主持。17位教授圍繞“英語文學與中國”這一中心主題作會議發言。發言既有對經典作家作品深入細致的解讀剖析,也有對世界文學格局和跨文明書寫的宏觀構想。從“模仿”到“叛逆”,從“互為轉寫”到“現代性生成”,從“文明批判”到“精神重建”,從“人工智能”到“倫理挑戰”,從“全球南方”到“中國方案”,“唯有聯結”(only connect)不僅概括了英語文學研究價值觀和方法論在當代中國的轉型和創新,也為“英語文學與中國”今后的研究思路和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袁鶴翔探討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發展的兩種趨勢,緬懷過去中古時期的傳統和對未來前瞻性的展望,兩種趨勢構成耶努斯的頭顱(Janus Head)的奇特表現。陸建德從“唯有聯結”出發,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文學研究與翻譯在承續傳統與推動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予以高度評價。顏海平從跨文化視角探討中英現代性生成,進一步詮釋“唯有聯結”命題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價值。王寧指出中英文學交流存在顯著不平衡,呼吁加強中國文學對外譯介以促進雙向對話。王臘寶以猶太裔學者約翰·多克《1492:流散詩學》為研究對象,揭示1492年歐洲猶太人流散史如何成為跨文化研究的隱喻。蘇耕欣探討了維多利亞時期功利主義政策如何反映英國中產階級構建自我身份的需求。張旭春揭示了二戰后歐洲浪漫主義研究和比較文學熱潮的地緣政治動因,啟發中國比較文學的當代使命。章燕通過分析《彼得·貝爾》,展現華茲華斯旅行觀景與藝術創作的融合智慧。高峰楓教授探討了蒲柏荷馬史詩翻譯如何吸收英國史詩傳統,形成獨特的混響與互文效果。
郝田虎通過分析托馬斯·德洛尼《紐伯利的杰克》與彌爾頓《失樂園》在戲劇手法和心理現實主義上的相似性,探討《失樂園》的現代性特征。楊金才反思后殖民理論對《黑暗的心》的刻板解讀,主張從歷史語境與文明互鑒視角重新闡釋其復雜內涵。蘇暉探討人工情感智能體在文藝創作中的角色演變與倫理挑戰,強調科技與倫理平衡的必要性。杰森·哈丁探討艾略特《荒原》的現代主義特征,指出該作品對一戰之后西方文明的批判具有跨越時代的文學價值。黃暉以非裔作家古爾納為例探討小說詩學研究路徑,強調構建中國特色的理論框架。陳麗分析北愛爾蘭沖突小說的情感轉向,以《送奶工》為例揭示情感書寫對暴力創傷的新表達。馮偉通過《血色子午線》版本差異分析主人公稱謂變化,揭示其人格演變與美國帝國暴力轉型的隱喻關聯。周敏提出“以加勒比為方法”的理論路徑,主張通過南方視角重構世界文學結構。
會議特設“外國文學研究核心話題:選題與范式”專題論壇與“21世紀英語文學教育教學”專題論壇。學者們就外國文學研究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方式、研究范式的創新與突破、青年學者的研究選題與發展路徑等展開對談,探討建設中國特色外國文學研究學術話語體系的思路與方法。共計7000余人次觀看了論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