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卷書,一杯茶,慢時光 ——報國寺舊書市訪記
初春去了一趟潭柘寺,中午時分就趕了回來。車到六里橋,發覺距離報國寺不遠,想來周末這里有古舊書集市,便又順道前往。
到了報國寺,進門看到三四株玉蘭,開得正盛。再往前走,才在大殿前的廣場上看到十余個舊書攤,于是很快巡閱了一遍。在入口的第一個書攤上,挑了一冊葉圣陶的《小記十篇》,百花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很薄的小冊子,收錄十篇游記,每篇還配一幅插圖,十分素雅。再到旁邊的一個書攤上翻揀,收獲倒是不少,其一是《中國書畫鑒賞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精裝,1500多頁,頗厚,選目及文章皆可讀,詢問價格,有些意外地便宜;其二是河南教育出版社的《俞平伯周穎南通信集》和《俞平伯書信集》,以前讀俞平伯和葉圣陶的通信集《暮年上娛》,深感老輩人的雅人深致,便將這兩本書一并收了;其三是《京都叫賣圖》,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系美國人康斯坦寫的舊北京風俗,有圖有文,想起周作人談蔡省吾的《一歲貨聲》,也就買了。再到一個書攤,選了一冊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西洋鏡》第三十輯,此輯為“北京大覺寺建筑與西山風景”,翻了翻內容,輯錄關于北京名勝的西人記述,分別為德國建筑工程師錫樂巴的《大覺寺》和英國外交官郝播德的《西山訪圣記》,均甚稀見。
承接明清文人流風遺韻
本來對于報國寺的古舊書市我不抱什么希望,轉了一圈,收獲竟很是不小。雖然并不是什么珍本,但也都是想讀的書,故而頗有不虛此行之感。
幾個書攤逛完后,發覺旁邊還有個書店,店名為“發小兒天臺書店”,名字取得很奇。走進去看了看,有文物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的幾架書,還有不少關于老北京的書。對其中幾冊感興趣,詢問了店老板,被告知有關老北京的這幾架書,都是他的藏書,僅供翻閱。我看架上有冊張中行的《北京的癡夢》,由藏書家陸昕編選,拿出來翻了一會兒,其中最后一篇竟是負翁(即張中行)寫的《報國寺》,覺得真是有趣。詢問店主,他說此書也不賣,但可以讀,于是我便坐在店里讀了這篇小文章。其實,我有張中行的多冊文集,但這篇文章過去竟沒太在意,這次到報國寺便細細重讀了一遍。張中行寫報國寺的歷史,又寫報國寺的特色,其中最令他動心的,乃是報國寺的古松和書市,可惜都已經消失了。我讀負翁的憶舊文章,總有一種流年易逝的感傷,此篇亦不例外。店主看我讀書很用心,便說能在這里安靜讀書的人真是很少見了,又說可以在店里喝熱水,問我有沒有帶水杯,令我心熱。我說這本書書架上倒是還有一冊,他便將此書賣我了。其實這本書在網上是很容易買到的,但總該作個紀念吧。
因為這個小小的書緣,與店主略作了一些交流。我說讀張中行的這篇《報國寺》,寫到這里最有名的就是書市了,但現在的舊書市似乎開張也就一年多,此前不知什么時候停辦的。店主顯然對于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他說這里原本是宣南地區文人聚集的一個地方,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書市。各地書生進京趕考,考試完畢他們攜帶的書籍就不再帶回去了,于是在這里出售,逐漸就形成了書市。顧炎武在這里居停數年之久,寫成了他的名作《日知錄》,其原因正是可以方便買到各種書籍。這種盛況直到上世紀20年代末才漸漸衰落,我估算了一下,應該是科舉考試的落幕,直接導致這個舊書市場的衰落。店主還說上世紀50年代,報國寺逐漸變成了錢幣交流市場,直到兩年前的冬至,才在每個周末恢復了舊書市場,其時都會有舊書店來此擺攤。他的這番解釋,令我頓感釋然。我過去讀到不少在琉璃廠、潘家園、荷花市場、隆福寺、大鐘寺等地淘舊書的記述,報國寺則少有聽聞。其實報國寺的舊書市,更具古意,其承接的是明清文人的流風遺韻。從書店出來,在報國寺的其他店鋪轉了轉,多為古幣和紀念錢幣的店鋪,非我興趣所在。
想與張中行樹下喝茶聊書
張中行在《報國寺》中寫了古寺的遺跡,并有一首七絕:“慈仁廢寺夕陽中,舊閣名存跡已空。金粉玉樓隨夢去,只留華發對春風。”負翁在文章中說,報國寺除了與寫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亭林(即顧炎武)有關,也曾有秦淮名妓顧媚去世后在此停靈。那時應該是報國寺最為風光的時候,佛殿層立,古樹森森,士人云集,而待他晚年再訪,便不由得心生一種“皆往矣”的特別感慨。
我在寺內閑游一遍,除了四圍的店鋪,大殿皆關閉,最后面有個大殿,掛了一個“中華藝術宮”的牌子。進去,并沒有什么供奉,而是一個書畫展,匆匆看了幾幅,退了出來。大殿東側有個茶社,門口有幾棵老槐樹,樹下擺了幾張桌椅,我走過去,點了一壺普洱茶,坐下來略作休息,并把剛剛買到的幾冊書閑翻一過。在初春夕陽下的寺院里,喝一杯茶,讀幾冊書,可謂偷得浮生半日閑了,亦不失為讀書人的一種享受。由此忽然想到報刊上有個“枕邊書”的訪問欄目,每期訪問者都會詢問幾個問題,其中問及受訪者,如有機會,愿意和哪些古今名人見面。而此刻,對我來說,則很想能與張中行到報國寺看舊書,累了便在這古槐樹下喝杯茶,再聽老先生講講舊事,談談舊書,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讀張中行的文章,每每感到他的博學和慈悲。
書中舊京風俗如在眼前
買來的書中最有趣的是《京都叫賣圖》。這本書原書名為“Calls,Sounds and Merchandise of the Peking Street Peddlars”,作者是薩莫爾·維克多·康斯坦,他的這部作品曾用英文刊發于上世紀30年代。起初看到這本書,有些懷疑此書受到蔡省吾《一歲貨聲》的影響,一時卻不可考。不過此書有參考書目,其中列了一冊《貨聲》,并注明為清朝古籍,手抄本,作者不詳,我猜測應是蔡省吾。在茶社翻了一遍,發覺這位外國人對北京街頭叫賣聲的描寫繪聲繪色。他不僅列出了五冊參考書,還特別記述了自己與街頭小販交流的經歷,并且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觀察研究,可見是下了很大功夫。
此書按四季來編排,諸如春季有“賣瓜子兒的”,商販的吆喝聲是這樣的:“好嗑的瓜子喂!”作者寫的英文是:“Hao K'e ti kua tzu eha ai”。又在文章中寫道:“賣瓜子兒的往往在新年時出現,他們總是胳膊上挎一個籃子,手中用小木槌擊一面直徑約10厘米的小鑼。他們除了賣瓜子兒外,也賣中國人在守歲時常玩的一種消遣用的牌。賣這類牌是被警方禁止的。”再如秋季,有“賣桂花缸爐薄脆的”,這類小販這么吆喝:“桂花缸爐!”“甜薄脆!”“子兒勃勃!”這些街頭小販兒的叫賣聲,今天大多消失了,就像那些舊時士人的生活,“皆往矣”。
(作者為作家、藏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