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邊疆文學》2025年第4期|孫華偉:生與死的絕唱
來源:《邊疆文學》2025年第4期 | 孫華偉  2025年05月13日15:19

1

作為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中元節與上巳節、清明節、寒衣節合稱為“四大鬼節”。《禮記·祭義》曰:“眾生必死,死必土,此之謂鬼”。東西方文化對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小時候看《聊齋》,總感覺鬼與死亡令人恐懼不安。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人到中年,就有了愈加從容的認識。我是經歷過生死考驗的人,我親眼目睹過我的戰友怎樣死里逃生,我曾到醫院目送親人由生赴死,我也參加過不少人的葬禮。尤其是先父慈母大人的離世,令我陷入長久的悲痛。但在有的時候,我覺得父母并沒有離開我,冥冥之中的某個時刻,耳邊依舊響起父親的囑咐,眼前恍然浮現母親的笑容!每每此時,我覺得父母在地府里得以安樂,長久的壓抑也就變得釋然。

對于人類而言,我們人人都會經歷生和死,這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頭等大事”。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天起,都在走向死亡、見證死亡,感受由此帶來的悲傷與懷念。就在最近一兩個月的時間里,我身邊先后有數位同事的父母、朋友的親屬離世。在今天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放眼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水患、火災、地震、傷病、車禍、疫情、沖突、戰爭……無論天災亦或人禍,往往導致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我們在感慨生死無常的同時,也引發著對生命、對人生的認識和思考。

2

在我們世俗的情感中,出生總是令人喜悅,死亡總是令人悲痛。近讀一些關于生與死的另類篇章,在進一步理解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同時,也忽然受到了一種啟發,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超脫。

通常的觀點認為,一個人可以決定如何面對死亡,但卻無法決定生死。但看過古代歷史后,竟然發現一個人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出生。不妨照錄幾則。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意思是說,黃帝剛出生的時候就能說話,在幼童時期就已經跟青年人一樣懂曉事理,長大后更是智力超群。而據沈約(南朝梁)《末節·符瑞志·上》記載,黃帝的老對手炎帝出生時更為厲害,“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有盛德。”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炎帝跟他母親去華陽旅游,看到龍在云里朝母親探了一下頭,就如此這般懷了孕,回家后就生下了牛頭人身的炎帝。

遠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出生的故事可謂千古絕唱,到了商代以后更是愈發的離奇。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簡狄為帝嚳次妃。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湯的老祖宗子天乙公開對外宣稱:他自己的老祖宗子契,他的母親一次在湖里洗澡,突然見到一只黑鳥在她面前下了一個蛋,貪嘴的她就把那蛋拿起來生吃了,結果懷了孕。而且說子契一出生就能說話,而且還能叫出自己的名字,是一個真正的神種!

相比商代帝王的出生故事,周朝人更是腦洞大開。據《吳越春秋史》記載,“姜嫄出游于野,見大人跡而觀之,中心歡然,喜其形像,因履而踐之。身動,意若為人所感。后妊娠。”周朝人說,他們的祖宗姬棄(被舜封為后稷)是怎么出生的呢?是姬棄的母親(當年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在原野上一不小心踩上了巨人的腳印,回來后就生下了他,與他父親高辛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到了秦朝統治時期,秦始皇對過去的這些“無中生有”的故事不以為然,他對自己的出生給出了很有“可信度”的說法。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秦始皇以事實現身說法,他在母親肚子里呆了足足12個月才出生。你看,他果然超凡脫俗!

相比贏政,劉邦更是現身說法的高手。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意思是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在田里干活,在湖邊休息,就在劉邦的父親到來時,突然風雨雷電交加,劉邦的父親看到一條龍趴到他母親身上,于是就懷上了劉邦。而且,劉邦的夫人呂雉也出來作證說,我晚上睡在劉邦身邊,都能感受到他龍騰虎躍,是真龍天子!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類似這種“天人感應”“真龍天子”“君權神授”的神話故事不勝枚舉,其實質是歷代帝王美化自己、順應天意民心、利于統治,只不過由于上了史書并流傳至今,居然也有人深信不疑,徒增笑耳罷了!但值得警惕的是,這些做派時至今日還頗市場,比如社會上盛行的“形象包裝”,營銷廣告熱衷的“策劃炒作”,演藝圈大行其道的“人設崩塌”,各界層出不窮的“學歷造假”等亂象,其實質與古代皇帝的出生傳說是一樣的。但無論如何,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盡管真的有假的成分,但假的永遠變不成真的!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非要說他見過一條龍,甚至把自己說成一條龍,你大可不必認真,也不用正眼去瞧他,只是敬而遠之就夠了。

3

古代傳統文化習慣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被稱為陽間,人死亡后會進入另外一個與陽間相對應的陰曹地府(陰間)。地府里有閻王、有判官、有生死簿,他們根據你生前的所作所為決定著你的生命輪回。古人為了讓判官更好地辨認死者的身份和生前做過的事情,都會把一本文書(也稱死亡投名狀)帶來墓室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墓志銘。墓志銘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通常記錄墓主人的姓名、家世、官職和生前事跡,像一篇簡單的傳記,叫作墓志。下半部分就是一篇文辭華麗,格律整齊的贊美小文章,叫作墓銘。在古代,墓志銘一般刻在一塊方形的石板上,富裕的人家還會再用一塊石板,寫上某某某的墓志銘,作為墓蓋。

從墓志銘的內容上,無疑可以看出墓主人的生命態度。我們有幸看到一些不同凡響的墓志銘,這些墓志銘或嚴肅、或幽默、或慈愛、或率真、或深刻、或離奇,可謂過目不忘,令人超脫。

在韓信墓祠旁有一副對聯,只有寥寥十個字:“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高度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蕭何。當年韓信一直未得項羽重用,負氣出走,蕭何月下追韓信,并推薦給劉邦。后屢建戰功,被封為淮陰侯。“存亡兩婦人”,一位是對韓信有養育救命之恩的漂母,另一位是將韓信殺死的呂后。史載韓信小時候貧困潦倒,食不果腹,險些被餓死,多虧遇到一位善良的洗衣婦(漂母),將他接回家中精心安養,方得保命,才有了后來的“封侯拜相”。至于第二位婦人呂后,指的是劉邦的皇后呂雉。韓信被呂后(與蕭何密謀)以平叛勝利為由,誘騙入宮慶賀,在未央宮的長樂鐘室內,韓信被預先埋伏的刀斧手抓獲。呂后命宮女剝去韓信的衣服,用削得鋒利的竹簽將其戳死。這一慘狀,后世稱之為“鐘室之禍”。據迷信說法,殺韓信這樣的功臣,上不能見天,下不能見地,不能用刀,否則要遭天怒。因此,呂后采取這種極端的手段來對付韓信。

相比韓信墓祠的“十字對聯”,武則天的“無字碑”更是盡得風流。歷朝歷代,唐宗宋祖,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后能樹碑立傳,而武則天作為唯一一個女皇帝,墓碑上卻空無一字,其用意成為千古之謎,引發后人無盡的猜測和評說。武則天能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本來就具有傳奇色彩,而她死后陵墓上的墓志銘又成為了另一番傳奇。

明朝時被公認成就最高的文學家張岱,才華橫溢卻不參加科考,放浪形骸,只知追逐內心最喜歡的東西,所以前半生就是一個字“玩”!到了五十歲那年,清軍入關,天翻地覆變了樣。他有感而發,寫出《自為墓志銘》,不吝筆墨地細數自己的愛好與人生:“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相比文學家張岱的自嘲幽默,一位名叫楊一笑(本名劉澤恩)、號凌虛子的歷史過客,其墓志銘更為簡單直率:“初從文,三年不中;后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對于楊一笑其人,我不知道能否經得起考證,本來的劉姓卻改為楊姓,而且用一笑作為名字,難道其悲催一生和如此奇葩的墓志銘只是讓人莞爾一笑嗎?平心而論,我們如果把自己當成楊一笑,設身處地想一想,花費很多時間,學了多個領域,每個行當都沒有學成,最后學醫期間自己開了個藥方,照方吃藥后卻死了,不是令人感到心酸和可惜么?!

提到墓志銘,不能不提到王國維。以創作《人間詞話》而名世的近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其墓志銘內容很長,但正因為如此才使陳寅恪被更廣泛所知,經典部分如下: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與王國維先生極長的墓志銘相比,創作了膾炙人口的《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等文學作品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其墓志銘則以短示人:“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

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是清朝皇族后裔,一出生便國破,一歲時又父亡,前半世生活不堪、窮困潦倒,后半生卻因一手好書法而美名遠揚。他在66歲的時候,用自嘲筆法概括了自己一生,作為自己的墓志銘,道出了他幾番起起落落人生滋味,讀來既俏皮玩味又令人沉思。照錄如下: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并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墓志銘是對死者的一生成就的總結,中國和西方都有這種習俗。古今中外有所建樹的偉人、科學家、藝術家,其墓志銘往往特立獨行,散發著濃烈的個人氣質及藝術氣息,給人留下強烈的啟發與深深的思索。

我國著名音樂家,《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者聶耳,其墓志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托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與聶耳的詩意不同,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墓志銘近乎直白: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還是會發生!而美國著名作家、記者海明威的墓志銘則更為簡短:恕我不起來了。英國最杰出的戲劇家“莎翁”莎士比亞,據說是他自己寫下的墓志銘,告誡世人不要打擾他:朋友,看在上帝的情分上,千萬別掘此墓,動土者將受災,保護者會得福。

諸如上述文藝名流的墓志銘,著實富有特色,內涵豐富。其實,數學家的墓志銘也毫不遜色。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的紀念碑外形為阿拉伯數字“1”與“2”疊加在一起,象征著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所取得的(1+2)的重大突破;在底座的黑色臥碑上鐫刻著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的“陳氏定理”。古希臘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著:球內切于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的三分之二這條著名的幾何學原理。類似的墓志銘還有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他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后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著:“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英國數學家馬克勞林是物理學家牛頓發現和培養的,他在墓碑上刻著六個大字,念念不忘自己的恩人:承蒙牛頓推薦。

世界上最奇特的墓志銘,應該屬于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的。他的墓碑上刻著一道謎語般的數學題:“過路人,這座石墓里安葬著丟番圖。他生命的1/6 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時期。又過了生命的1/7他才結婚。婚后5年有了一個孩子,孩子活到他父親一半的年紀便死去了。孩子死后,丟番圖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結束了塵世生涯。過路人,你知道丟番圖的年紀嗎?”呵呵!估計很多人都猜不出,丟番圖活了84歲。

4

在中外傳統文化中,對生與死都有深刻的認識。

唯物觀點認為“人死如燈滅”。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則認為: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上古時期,大禹王就說過“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的話。什么意思呢?生是來觀光旅游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來,《易經》也有這樣的說法:“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人從哪里來,還回到哪里去。人的生死,不就像太陽的升起和落下那樣循環往復嗎?這種觀點用佛家的說法就是“輪回”,就是所謂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生生不息。

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中,死亡是盡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其原因無非是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從古到今,人們對“死”有著種種諱稱。帝王之死稱為“駕崩”,平民之死稱為“離世”,老年之死稱為“登仙”,少年之死稱為“夭折”,意外之死稱為“遇難”,正常之死稱為“正寢”。

有人認為,或許是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之類的話,以致后來的儒家學者一直未曾涉及“死”的話題,導致中國文化缺少了對“死”的思考。我不這么認為!我反而覺得,孔子此言對生命是一種敬畏的態度,強調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告誡人們要珍惜生命,不能輕易言死。

儒家強調人的一生都要奮斗,即“立德、立功、立言”,只有死亡了才能卸下自己擔負的使命和責任,可以理解為把死亡視為“安息”。《孟子離婁篇下》云:“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死可以當大事”,教化天下的百姓做到“養生送死而無遺撼”。儒家不僅談死亡的意義,而且對死亡和祭祀極為重視,把孝認為“事死如事生,事亡而事存,孝之至也。”可以看出,儒家是一種積極的生死觀,教導人們要敬畏生命,珍惜時光努力奮斗,即使面對死亡也應不留遺撼。

在佛教里,“涅”是梵語中對僧人去世的說法,在玄奘之前曾被譯為滅度,或寂滅、無為、解脫、安樂等,唐代玄奘大師則將“涅”譯為“圓寂”。“圓”是圓滿無缺,“寂”是清凈寂滅。具體地講,“圓寂”即福慧二德都達到了圓滿,該具足的都具足了,該丟棄的都丟棄了,生命所有的煩惱也都達到了寂滅無存,有一種大乘佛法之境界。可以看出,佛教將死亡理解為對自己靈魂的一種完善。

道家把道士死亡稱為“羽化”。道家雖然也在追求一種脫離世俗世界、解脫自我的目標,但與佛教通過達到精神的大徹大悟不同,道家則是通過一種“羽化成仙”的方法。道家認為,“羽化”本來指的是一些變態類昆蟲,從蛹變化為成蟲的過程;而由人變成神仙與這種情況有些相像,因此便有了“羽化”之說。道家這種通過“羽化成仙”跳出生死輪回、生老病死的文化內涵,讓道教的修行多了一層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精通儒、釋、道文化的國家大師、教育家南懷瑾先生,積極而又淡然從容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我們無法選擇怎樣出生,卻能決定如何面對死亡。作為一個擁有科學思維的現代人來說,我們都理智地懂得:死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死亡是生命的禮物,無恒才是宇宙的正常規律。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天主教思想家奧古斯丁說:“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只有死是確定的。”是啊,對于每個人來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而死亡是那樣的不容置疑,不容改變。既然如此,當我們面對困難挫折甚至生死的時候,為什么不學學上述諸位的人生態度,欣然地接納、樂觀地面對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 |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777|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伊人|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久久激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亚洲明星合成图综合区在线|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狠狠狠97色88| 色综合天天色综合|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色综合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色综合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综合激情五月综合激情五月激情1| 色婷婷99综合久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亚洲AV成人潮喷综合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