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魯山窯花斑釉的馨香
時針指向1300多年前盛唐時期這一天晚上,唐玄宗李隆基與宰相宋璟一邊飲酒,一邊欣賞音律。他們似乎都已經沉醉優雅旋律之中。雖說已是深夜,但君臣交談氛圍甚是濃厚。這時,玄宗李隆基又飲下一杯,起身說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說罷,他便手舞足蹈起來,跳得如醉如癡,十分盡興,整個人就像掉進音符里一樣。
玄宗李隆基在位43年,猶好音律,擅長擊鼓,夜夜入贅節奏之中。特別是對魯山花瓷尤為鐘愛,一見傾情。據說玄宗少年時期,就對音律之事表現出極大興趣。隨時間推移,已經長大成人的李隆基,尤為嗜音律為命,情有獨鐘,矢志不移。只要音律節拍之聲響起,心跳亦是節奏。
如果有人此時來上朝的話,玄宗李隆基就像沒有看見一樣,大臣們只好知趣而退,抽身而走。就連走路時腳步都是輕柔的,躡手躡腳,唯恐弄出什么響動,冒犯君威,影響玄宗的好情趣。所以,皇宮內除歌舞升平的舞女以外,一般人都不敢叨擾玄宗。
據唐代南卓的《羯鼓錄》文獻記載,玄宗李隆基所說魯山花瓷,即魯山窯陶瓷品種羯鼓。這在當時,可能就是傳奇式皇帝李隆基最大嗜好了。魯山窯位于(今河南省中部)魯山縣梁洼鎮段店村大浪河畔,史稱段店窯,或魯山段店窯。這里丘陵環繞,依山傍水,地下富藏煤田,地標多有礬土,可作為制作陶瓷原料和燃料,當時人們都是就地取材。
梁洼鎮是千年古鎮,古稱桃花店。明嘉靖年間《魯山縣志》記載:“晉太子潛龍嘗避黃墩之難經此,謂桃花殊盛,即稱之。”這里地勢低洼,后有梁姓人家建宅而居,后改稱梁洼鎮。
唐朝初期,段店村就坐落于此。這是一處風水、風景尚好村落,沙河支流由西向東,緩緩從村旁流過。這里之所以能夠形成重要窯址,除梁洼鎮擁有極其豐富的制瓷原料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陸交通十分發達。
段店村在古代是魯山至汝(州)洛(陽)孔道上一站,魯山窯產品可以從這里走陸路南下或北上,《說文解字》稱:“孔,通也。故大道亦謂之通道,今俗語猶云通衢大道矣?!比曷蹇椎朗峭鹇骞诺酪欢巍M鹇骞诺来呵飼r期稱“夏路”,是南方通往中原要道。漢代古詩有“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唐代詩人儲光羲也有詩云:“忽見梁將軍,乘車出宛洛。意氣軼道路,光輝滿墟落”。就從這兩首古詩來看,足以證明,宛洛古道當時繁忙景象。
北宋時期,國都開封周邊窯業十分發達,受此影響極深。唐代魯山窯地處開封腹地,這一帶長時間窯場密集,已形成陶瓷生產區規模,相當驚人。比如寶豐清涼寺與魯山段店窯之間,歷史上曾有過窯場連綿幾十里的宏觀景象,當地有句民諺就說明這一點:“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萬(貫)。”這里水陸交通十分發達,魯山窯古代遺址臨大浪河,大浪河于新集鄉程村匯入沙河。沙河系淮河上游北側重要支流,況且航運當時又是最便捷交通。因此,魯山窯陶瓷產品,可以走水路向東遠銷。沙河北岸不少古墓葬,先后出土魯山窯瓷器,所以說這里即是唐代魯山窯瓷器出處之一。
段店村直接疊壓在千年燒造歷史窯址上,窯場范圍為段店村以北耕地,段店中學原址與河東岸一帶,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00米,文化層厚度2米至5米。村里文物遺存甚豐,家家戶戶院墻和農田里,幾乎到處散落或鑲嵌各種各樣花斑釉碎片,吸引不少陶瓷愛好者前來,甚至有人連房屋帶院墻均已購下,農田損失及時補償。魯山縣歷史悠久,夏商周時期稱魯縣,春秋戰國時期稱魯陽,隋唐又更名為魯山縣,隸屬伊州。北宋時期為汝州所轄,直至清末民初。民國時期屬于河南省,新中國成立后歸屬許昌,1983年劃歸平頂山市管轄,至今未變。
魯山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始,已經過多次調查、考察和挖掘。七十年代,才有突破性窯址新發現。多次調查和挖掘中,首次采集到與傳世花釉羯鼓相對應瓷片標本,進而引發陶瓷界、學術界以及收藏界廣泛關注。關于魯山窯始燒時間,從南卓《羯鼓錄》不難看出,始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即公元850年。從時間上推算,其實,魯山花釉瓷器早已廣泛流行,為當時潮流和時尚象征。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玄宗果斷御批為宮中用瓷。由此可以推斷,魯山窯始燒時間,至少不晚于1400年左右。花釉瓷器從創燒到成熟,經歷過很長發展過程。那些從窯址上出土的大量標本,若與周邊唐代早期墓葬出土同類瓷器相比,特征極為相似,故而創燒時間可推至唐初。這件魯山窯花斑釉雙系大罐高30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14.6厘米,底足為黑地,屬于乳白藍斑相間花釉瓷器。其中散落釉面眾多黑斑,大大小小,就像花瓣上釋放出來的馨香,似乎撲面而來,聞之沁人心脾,觀之賞心悅目,芳心大開,令人愛不釋手。隱約之間,仿佛天之瀑布綻放人間,仿佛震耳欲聵的激流沖騰下來,我似乎已觸及唐代韻律和韻味。
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這樣高溫窯變瓷器就是宮廷御用瓷,色彩繽紛絢麗,釉層富于變化,乃集觀賞性和實用性為一身的“唐代佳肴”,史稱“唐鈞”。毫無疑問,魯山花釉瓷器是中華陶瓷文化界又一奇葩,其制作和釉層藝術魅力,充分體現天地合作自然之美。這是火的藝術,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之感,厚實、質樸、古拙、瑩潤,似乎每一滴都彰顯出大唐王朝的恢弘和莊嚴。由此承前啟后,實為宋遼金元鈞瓷之鼻祖也。
說起魯山窯花斑釉瓷器釉色搭配,幾乎都是黑地、乳白以及藍斑三色相互融合,大氣、莊重、厚實、古拙。色彩與眾不同,極其鮮明。瓷性穩定,火性猶如鮮花,或綻放,或盛開,或如祥云飄動,紛飛不斷?;蛉鐚毷療晒鈨忍N,陽氣十足。胎如磐石堅定,黑地如鐵,整個器物仿佛唐朝友好使者,跨越千年之后,依舊溫馨如故。有別于當時其他瓷器釉層,肥厚如膩,又如嬰兒皮膚,撫之令人感慨萬千,愧不如昔。釉淚仿佛瓢潑大雨,從罐口和罐肩奔騰而下,有的細長,有的很短,有的就像逗號一樣緩緩沖向底足。它們這些唐朝使者,或胡人,或帥哥,或美女,或男女老少,幾乎都是匆匆忙忙的。但奔跑速度卻是非常緩慢的,就像動畫片里慢動作一樣,1400多年過去,依然保持動態,或奔跑姿勢。
淚痕亦是如此,“間關鶯語花底滑,大珠小珠落玉盤?!闭f是大大小小雨珠,亦不盡然。繁華熱鬧的長安街上,有的騎高頭大馬,踏踏而來,或悠閑而去。有的叫賣異國他鄉珍珠寶石,或其他稀罕物。有的在郊游,有的在逛街,還有公子哥兒悄悄私下約會時,不時左右觀望,唯恐母老虎一般賤內看見……這些奢華景象,在當時制作巔峰銅鏡和金銀器上,時常有所體現。
材質貴重,紋飾華美,工藝精湛的唐代生活用品,已經將各種各樣銅鏡、金銀器、青銅器、玉器以及陶瓷制作工藝,推送世界巔峰,令西方世界刮目相看,仰慕已久。唐代乃工業發展和制造藝術鼎盛時期,皇宮富麗堂皇,宮廷藝術標志,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可以說凡是從地下出土的這些唐代遺物,件件都已展現出與眾不同審美意識觀。
唐代所謂審美意識就是精而美,大而巧,巧而拙。小器大物,小題大作。就拿這件唐代魯山窯花斑釉雙系大罐來說吧,造型大而豐潤,渾實而厚重。釉層就像鮮花綻放,給人一種力與美動感。天人一氣,天地合一。天衣無縫,天作之合。既有生態自然之美,亦有唐人古拙之巧,這無疑是一件唐代魯山窯花斑釉典型器物,可以說是其代表作之一。古樸典雅,豐美厚重,乃稀世珍品魯山窯之魂也。
唐代魯山窯燒制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實惠耐用。特別是以花斑釉瓷器聞名遐邇,馳名中外,故而,考古界、陶瓷界以及收藏界一直將其視為大美之作,絕品之作,乃鈞之源,汝之母,瓷之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