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評委札記 托舉新力量  引領新風尚 ——第三屆“陳伯吹新兒童文學創作大賽”參評作品閱讀札記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劉秀娟  2025年05月08日09:33

陳伯吹新兒童文學創作大賽已經舉辦了三屆,它的主張,它的成果,它的口碑,能夠初見端倪。我卻是一個首次參與的新評委,新有新的好處,抽離往屆的背景、慣性、規律,直接面對作品,因為陌生,感受更為強烈——它是“新”的。作為一個專業讀者,閱讀這一屆作品,還能感到眼前一亮,有發現新人新作的歡欣雀躍,這很難得。我們能夠想象、展望有朝一日,這株新芽將成為大樹,將涵育一方沃土,開出繁花,結出碩果。設若如此,功莫大焉。那么,從初航的這段里程,就要保持初心、堅定航向,使它能夠傳揚陳伯吹先生的精神,光大“上海譯文”底蘊深厚的文化品牌,特別是要有松間朝露一樣清新、清正的氣象,真正推出一批具有藝術新質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從今年脫穎而出的一些作品看,這是可以期待的。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尤其是對“新兒童文學創作大賽”來說,推動創新、引領風尚是核心追求。這樣的目標在戴升平的《一個人,許多人》和藍鑰匙的《墻上的馬》兩部作品中實現了。這兩部作品題材、體裁、風格皆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突破了一般的文體限制,創造了一種新的語體,在輕盈、清澈的藝術表達中抵達生命的豐富、深刻,在它們的淺語中,有澄明的童心,有復雜的人生經驗,并呈現出一種詩意的哲思。

《一個人,許多人》是一個個稚子童心的小故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微小事物、微妙感受,但作者有一種杯水中見波瀾的能力,使這些小故事有意思、有深意。《不許動》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那個“不許動”,小時候被大人這么要求,做了父母也這么要求孩子,作者把它從習焉不察的日常話語中剝離出來,拎到我們耳邊,放大聲量給我們聽,給我們看一個孩子如何在“不許動”的塑造中變成一個“不想動”“不會動”的人;《老虎》《小布丁》關注時間、歲月,是漫長的人生旅程的濃縮;《肚子里住著一只蛙》《吃冰的人》很有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有一種悲涼和無奈;《咬碎了花椒》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兒啊,但這一點“麻”卻觸發了記憶。作者有一種很特殊的結構能力,每一個故事都以“有個人”開頭,就像所有的民間故事都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講述,在這種具有永恒感、簡潔的形式下,其實是變化多端、形形色色的生活體驗——不太能稱之為“故事”,它對故事進行了高度抽象、概括以及升華,但保留了故事的趣味,保留了對話性,甚至有很強的對象感——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一個母親對著她的孩子在講述“有個人”的時候,孩子對“這個人”將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這個人是他自己,又不全是,他會興味盎然地問“這個人”是誰呢?母親也許會回答他,“你猜猜看呢”。我們確實從“一個人”身上,體味到了“許多人”的生活。這不就是文學的奧妙嗎?

如果說《一個人,許多人》是生活的吉光片羽,那《墻上的白馬》更像是生活的深海與隧道,弟弟這個“孤勇者”獨行其間,感受著和“我”(也是大多數的“我們”)不一樣的生命風景。弟弟如同一個故事天才,在 “故事”與“生活”之間切換自如。這是我期待已久的、在扎實生活基礎上飛翔起來的想象力,它是天馬行空的、玄妙的幻想,但它和一個中國孩子的日常生活那么地緊密、相洽,它承載的孤獨、恐懼、希冀、善良、勇氣,我們多么熟悉。這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非常別致的作品。它是故事里的故事,但不是套娃式的簡單疊套,而是內外呼應、形成互文,生成了豐富、有趣、多義的文本,這種模糊性、豐富性在當下兒童文學中尤為可貴。作者具有很強的講故事的能力,弟弟講述的那些故事每一個都可以獨立成章,但又能相互交叉連接,形成一個圓融的有機體。這些故事似乎來自弟弟的虛構,卻又暗合于“我”成長中某些時刻的人生體驗。整個作品既有對兒童成長困境的現實觀照,又有一種深邃的詩意和哲思性,既有來自經典童話的靈感,又有鮮明的當下性、現實感。尤其是作者的語言,有一種現在的兒童文學中少見的簡白、流暢,沒有過度抒情、浮夸的語言,既有悲憫的情懷,又不失詼諧的表達。讀《一個人,許多人》和《墻上的馬》,會感覺到這是“新”的,這種創新既依仗作者卓越的才華,也源自《小王子》《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沒頭沒尾的故事》等等一些具有藝術特質的經典作品的啟發,它們灌注著鮮活的當下生命體驗,也彰顯出朝向經典的努力。

生活是藝術創新的基石。這些年來,兒童文學界一直倡導對“中國式童年”的書寫,表達了大家對具有時代感和貼近性的兒童文學的期待。這次大賽中也涌現出了幾部題材比較獨特的小說,有描寫少數民族生活的,也有書寫體育運動項目的。這樣的作品能夠拓展孩子對生活的體驗與認知,激發孩子對他人的體恤、對生活的熱愛,亦能鼓勵孩子熱愛運動、發展多元審美。這些小說各有長處,無論最終是否獲獎,但都反映出了當下現實題材兒童小說創作的普遍性問題:我們總感覺到現在的兒童小說和孩子的生活存在隔膜,難以產生共鳴。很多作家對兒童生活的理解、對兒童精神的體察,都停留在外部生活,特別是一些主題創作,往往突出題材優勢,忽視藝術邏輯、生活質感,成為一種概念化的、說教的寫作。劉海棲、葉廣芩兩位作家的兒童小說備受好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時代背景與日常生活的肌理、人生的艱難波折與人心的善美,相融不悖、相得益彰。這種回望性的寫作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寫好當下可能比寫好歷史更有難度。這是一個更加多元和復雜的時代,互聯網、數智化、原子化社會特征,傳統文化與二次元等圈層文化的交織,校園霸凌、性別對立、親密關系、原生家庭、低欲望社會等話題正在成為社會熱點,如果現實題材的兒童文學創作不能與時代形成共振,不能進入當下孩子的真實生活狀態,不能捕捉、感受他們的情緒,甚至不熟悉他們的語言,確實就會成為布魯諾·貝特爾海姆所批評那種糟糕的兒童文學——只是試圖娛樂兒童或提供知識,不能激發和培養兒童最需要的去克服困難的應變能力。

“今天的兒童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由孤獨主人公的形象為他提供自信”,半個世紀之后,貝特爾海姆的判斷與當下兒童的渴望仍舊契合。我們需要能夠幫助孩子發展心理能量、拓展生命意義的作品。這就要求作家能從整體上精準把握變動不居的時代生活,熟悉孩子的生存狀態,感知他們的內心世界,洞察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唯有如此,筆下的作品才能真正具備時代精神氣象,既讓成人通過這些作品更好地了解孩子,也能讓孩子通過這些作品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生活。

(作者系中國作協辦公廳副主任、第三屆陳伯吹新兒童文學創作大賽復評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无码|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中文自拍日本综合|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内偷自视频区视频综合|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来来去|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四虎|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婷婷综合激情五月中文字幕| 亚洲伊人精品综合在合线|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止|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综合| 久久亚洲精品高潮综合色a片|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丁香六月婷婷综合激情动漫|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国产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性色AV|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