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基層文藝成為凝聚人心、推動發展的精神力量 ——訪全國先進工作者、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文聯主席李卓瑪
4月28日,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本報記者采訪了此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文聯主席李卓瑪,請她講述自己的基層文藝故事,以此向奮斗在基層一線的廣大文藝工作者致敬。
記 者:您在家鄉的基層文藝一線堅守多年,最重要的精神支撐是什么?
李卓瑪:是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彩虹故鄉,和這片土地上勤勞、善良、堅韌的父老鄉親。青藏高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火熱一線,彩虹故鄉廣大農村經歷山鄉巨變后的幸福圖景,給了我強有力的精神支撐,促使我堅守文藝陣地,用文藝吹響時代號角。
記 者:在您的主持下,互助縣文聯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績,您策劃實施了哪些工作,來推動當地文藝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李卓瑪:在工作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上任伊始向上級主管單位提出的“七個一工程”,這也是我多年來工作的重點。在互助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七個一”件件有落實:一本文學刊物,縣文聯主辦的《彩虹》已成為土鄉文藝界的精神家園;一項文藝扶持資金,建立縣級文藝扶持資金,重點扶持培養文藝拔尖人才和文藝新人,目前已扶持出版圖書19部;一個文藝獎,設立“彩虹文藝獎”以獎勵文藝工作者;一組筆會,每年舉辦省市縣級文學刊物作者參與的大型筆會及文學培訓班;一群基地,在全縣范圍設立文藝創作基地,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文藝工作,目前已有土族故土園、納頓莊園等6個;一套文學系列叢書,以土鄉作家書寫土鄉為內容的“土鄉作家文叢”叢書;一個網絡文藝平臺,即“互助文聯”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讓它成為所有土鄉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平臺和作品展示窗口。
經過多年努力,互助縣文聯的變化有目共睹。《彩虹》雜志獲評青海省第5屆優秀期刊;“彩虹文藝獎”評選每5年開展一次,共激勵文藝家30余人;出版《土鄉作家文叢》20本,以及以彩虹故鄉為主題的書畫作品集、攝影作品集10冊;先后舉辦多場書畫展覽、創作筆會、攝影展覽、曲藝宣講等文藝活動,向土鄉群眾獻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記 者:您認為,要發現和培養基層人才,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樣才能確保“既出作品又出人才”的可持續性?
李卓瑪:發現和培養基層文藝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提供平臺和機會,讓“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先有機會“露”出來,才有可能促成文藝的“百花齊放”。為確保“既出作品又出人才”的可持續性,我著重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爭取扶持資金,鼓勵和扶持基層文藝人才。借助此項扶持,我們已幫助縣內新生代文藝家10余人出版個人專著,極大凝聚了新生文藝力量。二是積極對外尋求合作,聯合多方開展各項文藝活動,讓各協會成為帶動基層文藝人才技藝提升的最佳實踐平臺。三是爭取省市文聯的文藝項目在互助落地,讓基層文藝人才有學習和鍛煉的實戰機會,用持續不斷的豐富實踐錘煉精品、鍛煉人才。
記 者:您本人也是作家,創作經歷過幾次轉型。為什么會創作《那一道彩虹——土鄉班彥小康之路》這部作品?在創作和調研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李卓瑪:班彥村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村子,是我從小到大熟悉的老家,記錄和書寫它在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想以班彥村這一滴水,去折射這個偉大時代江河之奔涌,用班彥這個青藏高原上的農村形象,反映新時代的潮流。
在創作和調研的過程中,有太多令我終生難忘的經歷。6個月的時間,我深扎在班彥村,將全村8個大隊369戶人家全都采訪了一遍,確保不漏一戶。猶記得一個瞬間:在六隊一戶鄉親的電熱炕上,我和做著針線的土族阿妮聊著家常,外面突然下起大雪,漫天的雪花靜靜飛揚,屋里的阿妮看著雪花喜笑顏開,笑顏恰如她手中正在繡的七彩盤繡太陽花。也正是那一瞬間,我做了一個決定:完成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后,一定要寫一部有關班彥的長篇小說,用我努力了20多年的長篇小說體裁,回敬這個偉大的時代,回敬這片熱愛的土地。6個月的時間,我和班彥的鄉親們用我們的民族語言土語交流交談,和鄉親們下地耕作、上山牧羊,一起喂豬,拿起鏟子挖土豆。我聽到了他們對過去貧困生活的感慨、脫貧后的喜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些真實的聲音,這些帶著泥土芬芳和生活溫度的故事,成為我創作中最寶貴的素材,也成為我下一部作品的底色。
記 者:您認為寫作者特別是青年寫作者,如何寫好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更好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李卓瑪:一是深入了解與學習。要深入研讀本民族的歷史典籍、傳說故事、民俗風情等,了解民族的發展脈絡、文化內核與精神特質。比如我們的土族青年寫作者,可以研究土族的納頓文化、土族盤繡的文化內涵等,通過對這些文化元素的深入理解,為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要實地考察故鄉風土,親自走訪故鄉的山川河流、古老建筑、傳統村落等,感受故鄉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氣息。二是挖掘獨特元素。要尋找特色文化符號,每個民族和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符號,如土族的梆梆舞、於菟舞,華銳藏族的跑馬會等。青年寫作者要善于發現這些符號,并將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使其成為展現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標識,讓讀者通過這些符號感受到獨特的文化魅力。要講好故鄉和民族豐富的故事傳說,這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三是秉持正確態度。要心懷尊重與熱愛,對自己的民族和故鄉有深厚的情感,認識到其文化的獨特價值和意義。要真實呈現民族的歷史變遷、生活現狀和文化風貌,讓讀者全面準確地了解民族和地域文化,同時也能引發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入思考。四是創新表達形式。要融合現代元素,將現代的思想觀念、寫作手法與傳統的民族文化相結合,使作品既具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又符合當代讀者的審美需求。
記 者: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對您個人而言意味著什么?對未來的工作有哪些愿景?
李卓瑪: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在表彰大會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深感振奮和鼓舞。這是榮譽更是責任,對我意味著更多的鞭策。作為一名基層文藝工作者,我將繼續用文字扎根高原、記錄時代,將青海之美講給世界聽。
青海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自然與人文交織的長歌。我將以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讓世界聽見大美青海的聲音,以創作實績詮釋“冷板凳坐熱”的堅守,努力讓故鄉文藝實現百花齊放。深化“文藝進萬家”活動,讓書畫筆會、文學講堂走進更多鄉村校園,把文化的種子播撒在群眾心間,讓基層文藝真正成為凝聚人心、推動發展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