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慶祝“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創立30周年
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創立30周年,相關活動正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
1
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2025年“世界圖書之都”,這是該稱號25年來首次授予葡萄牙語城市。
里約熱內盧世界圖書之都活動的正式開幕式今天在卡洛斯·戈麥斯劇院舉行,以一場藝術表演慶祝城市文學年的開始,向巴西文學巨匠致敬,并重點展示“文學箱子”,這是一套從里斯本運來的,由葡萄牙、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幾內亞比紹、赤道幾內亞和東帝汶等葡語國家精選的經典與當代作品合集,象征著全球葡語社群對里約熱內盧榮封世界圖書之都的支持。主辦者希望,等全年的活動結束后,也將有同樣的一箱子巴西圖書,從里約啟程,運往2026年的世界圖書之都——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此前的4月11日,該市在皇家葡文圖書館正式發布了相關活動的官方標志。
“里約是一本永不完結的書。”里約熱內盧市長愛德華多·帕埃斯在當天的發布儀式上說,“在這里,故事成真,現實被超越。夢和神圣的理想是熱門話題,也是嚴肅議題。今年,我們將更加努力地推動圖書和閱讀文化,在文化和教育領域推行更多更好的公共政策。一年后,我們就會發現成為世界圖書之都的價值所在。”
巴西文化部長瑪格麗特·梅內塞斯當場要求清唱雷蒙多·法格納的歌曲《入迷》,歌詞出自葡萄牙詩人弗洛貝拉·埃斯潘卡(Florbela Espanca,1894-1930)的詩:“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瘋狂/我在世間穿行,閱讀我的愛/你存在的神秘之書/同一個故事讀了又讀。”
梅內塞斯隨后發表講話說:“閱讀是一座橋梁,連接我們與其他現實,教會我們尊重差異、擁抱多樣性。它是社會正義的引擎,也是我們生活的靈感源泉。”
里約熱內盧文化局局長盧卡斯·帕迪利亞公布了里約世界圖書之都活動的官方日程,亮點包括規劃中的巴西史上規模最大的書展——圖書雙年展。巴西最重要的文學獎之一烏龜獎頒獎儀式也將首次在里約舉辦。
該計劃中還有“明日圖書館”活動、市政圖書館參觀、網上博物館展覽、文學咖啡館、詩歌朗誦會、書店和文學集市,以及城市主要公共交通樞紐的文化介入活動。巴西文化部還宣布了50余個直接受益于國家文化促進政策的項目,并大力開展對外圖書交流、巴外作家互訪和雙語互譯。
2
西班牙《國家報》的評論家、記者和撰稿人團隊評出了一份《世界圖書日40本推薦書單》,從最近上市的新書中精選佳作,其中小說類包括薩拉·梅薩(Sara Mesa)的《公考》(Oposición)、何塞·埃米利奧·帕切科(JoséEmilio Pacheco)的《沙漠里的戰斗》(Las batallas enel desierto)、恩里克·比拉-馬塔斯(Enrique Vi?la-Matas)的《佳能暗箱》(Canon de cámara oscura)、韓江的《不作告別》、奧爾加·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的《恩浦薩地:療養院恐怖故事》(Empuzjon. Horror przyrodolec?zniczy)、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rd)的《來自永生森林的狼》(Ulvene fra evighetens skog)、索爾薇·巴勒(Solvej Balle)的《關于體積的計算》(Om udregning af rumfang)第一卷、路易-費迪南·塞利納(Louis-Ferdinand Céline)的《倫敦》(Londres),以及伊格納西奧·佩羅(Ignacio Peyró)為歌王胡里奧·伊格萊西亞斯所寫的傳記小說《讓世界為之傾倒的西班牙人》(El es?pa?ol que enamoróal mundo)等;非小說類則有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的《加沙之后的世界》(The World After Gaza)和沃爾夫岡·明肖(WolfgangMünchau)的《完蛋:德國奇跡的終結》(Kaput: The End of the German Miracle)等。
世界圖書日正是發端于西班牙。
1923年,巴塞羅那的塞萬提斯出版社社長比森特·克拉韋爾首次提出圖書日的構想,并在三年后由加泰羅尼亞圖書協會確認,只是圖書日早先定為塞萬提斯的誕辰10月7日,1931年才前移,改到塞翁和莎士比亞共同的忌日4月23日。
剛好這一天也是當地傳統的圣喬治節或玫瑰日,用以紀念公元303年4月20日殉難的屠龍英雄圣喬治。傳說惡龍向村民索貢,牲畜耗盡便要活人入祭。作為祭品的公主走向龍穴時遇見喬治并哭訴,喬治憤而殺龍,龍血灌生玫瑰,騎士摘得一朵,獻給了公主。1456年,圣喬治成為加泰羅尼亞的守護神,一并建立了男子在當天送玫瑰花給女子的傳統。到了20世紀,圖書日設立之初,收到玫瑰的女人開始以書回贈情郎。高興的不僅僅是戀愛中的男女,加泰羅尼亞的書商發現,他們一年中的銷售收入,竟然有一半來自圣喬治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大概總能賣出40萬本書和400萬支玫瑰。空氣里都是情侶的味道,以及油墨和紙張的香氣。孤獨的人和沒有書的人同樣是可恥的。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巴塞羅那開會,提出全球性圖書節日的相關設想,并加入由俄國提議的版權概念,交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而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正式付諸實施。
除了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還有不少著名作家與這一天有關。冰島的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美國的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法國的莫里斯·德呂翁和哥倫比亞的曼努埃爾·梅希亞·巴列霍都是4月23日出生的。維加、何塞普·普拉則與塞莎二翁同日去世。
或許有意,或許無心,這一活動的名稱在中國變成了“世界讀書日”。
另一些國家有自己的日期。
自2002年起,英國和愛爾蘭共和國把3月的第一個星期四確定為世界圖書日。
而每年的4月21日是“越南圖書和閱讀文化日”。今年正逢中越建交75周年和中越人文交流年,《西貢解放日報》4月10日報道,為響應越南文體與旅游部發起的2025年第四屆越南圖書和閱讀文化日,該市的芝文化股份公司和中國駐胡志明市總領館當天聯合向越美高專學校捐贈了總值1.67億盾(約合人民幣4.7萬元)的1030本越文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