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數據有了“統一說明書”!帶你輕松讀懂全國首個文學數據團體標準
當文學遇見數據,是無序生長還是有序綻放?在數字技術重塑文化版圖的今天,文學創作的靈感碎片、研究領域的海量文獻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化為數據洪流。近日,《文學數據管理與應用總體要求》團體標準(以下簡稱“文學數據團體標準”)發布,相信不少讀者都在好奇這到底是什么。下面讓我們用6個Q&A走進文學數據的新世界吧!
Q
這個“文學數據團體標準”到底是啥?誰制定的?
A
它是全國首個專門給“文學數據”定規矩的“操作指南”。
簡單說,是由中國標準化協會牽頭,結合中國現代文學館、浙江文學館等“先行玩家”的經驗,專門為文學數據管理量身定制的一套標準。就像圖書館要給圖書分類、超市要統一商品條形碼,文學領域里的各種數據(比如作家檔案、作品手稿、文學活動記錄等),以后都要按這套標準來“收集、整理、存儲、使用”,讓全國的文學數據能“說同一種語言”。
Q
為什么以前沒有,現在突然需要這個標準了?
A
因為以前的文學數據管理太“亂”了!舉兩個例子:
1.數據“各玩各的”:比如記錄“魯迅的文學地圖”,有的館只記“代表作”,有的館記“手稿去向”“讀者評論”,字段不統一,全國數據像“方言”一樣互不認識,根本沒法“拼”成一張完整的“文學地圖”。
2.空有數據卻用不上:想做一個“魯迅的文學地圖”的項目,但各地數據格式五花八門,光收集數據就得花幾年,更別說搞數字展陳、智能創作了。
3.不能讓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AI太猛了,但會出現“幻覺”,它說的對錯好壞都靠數據喂養。有標準才有高純度高質量的數據。
現在有了標準:就像給數據裝上“統一插頭”,不管是各地的文學館還是其他的文學平臺,數據都能“即插即用”,效率飆升!
Q
誰會用到這個“文學數據團體標準”?和我有關系嗎?
A
當然有關系!分三類“用戶”:
1. “主角玩家”:各地文學館(比如中國現代文學館、地方文學館),以后建數據庫、做數字化項目,直接按標準“抄作業”;
2. “關聯玩家”:出版社、高校、文創公司,比如用標準數據做文學研究、開發數字藏品;
3. “普通玩家”:你我這樣的文學愛好者!未來查資料、逛虛擬文學展、甚至用AI生成個性化書單,都離不開這套標準打下的基礎~
Q
“文學數據團體標準”里具體說了啥?真的能“手把手教學”嗎?
A
放心,不是“天書”,而是分步驟完成的,挑幾個關鍵環節說說:
1. 收集數據:像“收快遞”一樣分門別類
線上線下一起收:線上抓作品信息、媒體報道,線下掃手稿、古籍的圖片、音頻(比如魯迅手稿的高清掃描件)。
版權要規范:不能隨便拿別人的資料,得按規定獲取授權,保護知識產權。
2. 整理數據:給數據“貼標簽、建檔案”
分類像整理書架:可以根據文學數據的內容和特點來分類,比如按數據對象分為作家、作品、文學地標、活動等,按數據門類可以分為小說、詩歌、散文、劇本、其他文學作品數據;除了內容特點,還可以根據數據結構來分類,分為結構化數據(通常為表格形式)、半結構化數據(常見的有html網頁和社交媒體數據等)和非結構化數據(圖片、視頻,比如文學活動現場錄像)存好。
3. 存儲數據:給數據建“智能倉庫”
不同數據住不同“房間”:結構化數據(表格)存數據庫,非結構化數據(圖片視頻)存素材庫,像圖書館分“工具書區”和“音像區”。
安全第一:定期備份,加密存儲,防止數據丟失或泄露(比如讀者個人信息要重點保護)。
4. 用數據“搞事情”:玩轉“文學+科技”
統計監測:實現數據的瀏覽、檢索、分析、統計,并強化數據庫管理,進行自動化數據質量監控。
數字互動:利用文學數據進行線上線下數字展陳(可結合3D建模、多媒體、數字人、AI 等技術)和智能交互(包括進行媒體宣傳、建立公眾服務平臺、利用數字人/AI建立文學智能體提供運營輔助和游客互動服務等)。鼓勵文學場館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互聯。
研究開發:通過校勘、點校、考證等方式進行研究,并鼓勵通過數據分析進行能輔助創作,通過文學數據內容提取、元素組合和現代科技結合等方式進行文創產品開發。
Q
對我這種普通讀者,具體有啥好處?
A
舉兩個“真香”場景:
1.查資料更爽了:以前查“張愛玲所有作品版本”要跑多個館的網站,以后全國文學數據互通,一鍵搜索就能看到她的手稿照片、初版封面、評論文章合集; 還可以利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人工智能輔助等技術進行研究;
2. 逛展像玩游戲:去文學館看展,掃碼就能觸發“AR特效”,和你喜歡的作家作品互動,參與感拉滿,真正地讓文學“活”在當下!
Q
這一“破冰之舉”,到底“破”了什么冰?
A
兩大“破冰”意義:
1.填補全國空白:以前文學數據領域一直“沒規矩”,這個標準是全國首個覆蓋“數據采集→應用”全流程的文件,相當于給文學數字化鋪了第一條“高速公路”;
2.未來升級國標:團體標準成熟后,可能被采納為“國家標準”,推動整個行業從“零散管理”走向“智能互聯”。以后各地建設文學項目,可以直接按標準起步。
總之,這是一場讓“文學活起來”的改革!
以前,文學數據藏在各地場館的 “抽屜” 里;現在,有了統一標準,它們能變成“共享資源庫”,被分析、被應用、被創新。無論是保護經典文獻,還是用AI催生新創作,這個標準都在打基礎、搭橋梁。
你期待未來用這套標準“解鎖”哪些文學新體驗?歡迎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