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院第二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創作培訓班(內蒙古網絡文學作家班)舉行開學典禮
開學典禮現場
4月24日上午,魯迅文學院第二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創作培訓班(內蒙古網絡文學作家班)開學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42位學員相聚在魯迅文學院,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學習時光。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內蒙古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書記處書記貴羲之,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張明遠,內蒙古作協秘書長叢龍瑞出席開學典禮,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李東華主持開學典禮。
徐可在講話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大為增強、文化自信顯著提升。我們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內蒙古歷史文化厚重,內蒙古文學源遠流長,以開放性、多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表達,成為中國文學獨具特色的一部分。希望大家持續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牢記“國之大者”,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充分發揮文學在民族工作中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文學力量;堅持守正創新、融會貫通,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網絡作品的藝術魅力,讓民族文化中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融化為網絡文學的“精神血脈”,共同開拓中國網絡文學新境界。
貴羲之表示,魯迅文學院是作家的搖籃,一直以來都肩負著培養優秀文學人才、推動文學事業發展的使命。去年魯迅文學院首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創作培訓班為內蒙古作家開設,受到學員廣泛好評,廣大學員收獲頗豐。今年,經過內蒙古作協積極申請和魯迅文學院批準,第二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創作培訓班招收學員主要為內蒙古網絡文學作家,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內蒙古文聯、內蒙古作協對網絡文學工作的高度重視。本期網絡文學作家班的舉辦,旨在進一步提升內蒙古網絡文學作家的創作水平,培養更多優秀的網絡文學人才,推動內蒙古網絡文學事業繁榮發展。希望廣大學員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學習培訓上,用在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上,要靜下心來,一門心思悟學習,精益求精搞創作,努力把提高質量作為文學作品的生命線,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馮超(月影風聲)、梁勇(流云飄風)、韓立夫(樹下小酒館)等三位學員代表在開學典禮上先后發言,分享了各自對文學創作與人生理想的體會和領悟,表達了參加本次研修班學習的欣喜和感恩心情。他們鄭重承諾,將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盡最大努力將所學,所感,所悟轉化為實際的創作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生動的筆觸書寫草原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弘揚蒙古馬精神、三北精神,助力北疆文化繁榮,講好北疆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本期培訓班的42名學員,由內蒙古作協推薦、魯迅文學院審定,經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批準后錄取,平均年齡37歲。是一個具有相當創作潛質與發展前景的群體,很多學員在網絡文學創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辦好本次培訓班,魯迅文學院在廣泛吸納以往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環節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安排。將圍繞國情時政、民族政策、網絡文學創作與發展等領域邀請國內知名作家、學者、平臺主編為大家授課、交流、對話,幫助大家提升思想認識、擴展視野胸襟、提高創作水平。同時還將組織學員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展社會實踐,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作新時代網絡文學高質量作品”等主題進行小組研討,力求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學員收獲最佳的學習效果,在學習交流中實現共同進步。(圖片: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