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麻雀”,把脈微短劇高質量發展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共性寓于個性中,有時解剖一只麻雀,便能得到規律性的普遍認識。在微短劇文藝現場,每集3分鐘、79集的現象級微短劇《家里家外》成為認識網絡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那只“麻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家里家外》不僅以口碑與市場雙贏之勢為行業樹立了價值標桿,更打破了微短劇只能靠“穿越”“霸總”“爽感”吸引觀眾的刻板印象,以生活流質地,成功實現“反算法”的題材突圍。在近日由中國電視藝委會主辦的《家里家外》暨網絡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管理部門、專家學者、主創團隊、播出方代表以“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既分析其成因,也指出該劇有待提升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為微短劇高質量發展把脈開方。
找到適合手機呈現的內容與美學表達。眼下對于微短劇的探討火熱,但是不同場合下人們對“短劇”與“微短劇”的混用時有發生,有的人口中說的“短劇”是“微短劇”,有的人口中說的“短劇”是“短劇集”,然而事實上二者有明確區分。比如關于“微短劇”,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 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中有明確定義,“微短劇”是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新興網絡文藝樣態。關于“短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的《關于推動短劇創作繁榮發展的意見》中指出,“短劇通常采用單集時長15-30分鐘的系列劇、集數在6集內的系列單元劇、20集內的連續劇、周播劇等多種形態”。
長短是一組相對概念,每個人對長短都有不同的心理感知。相較于以長短來命名的方式,研討會上有專家提出用傳播載體來命名或更科學。事實上,《家里家外》在紅果、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多平臺上線,絕大多數觀眾是通過手機觀看到這部豎屏微短劇的。專家談到,舞臺劇、電視劇、網絡劇等傳統分類,前面的定語取決于劇的傳播方式、傳播載體。如果延續前三種戲劇命名的方式,最科學的命名或應是手機劇。
研討會上,專家談到《家里家外》的成功在于實現了文學性的回歸。該劇時代背景明確、人物關系扎實,對家文化與親情、友情的表達細膩感人,四川方言的使用進一步拉近了該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但是這些真的都是微短劇的創新之處嗎?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一針見血地指出,這部劇里有,在電影、電視劇、網絡劇、舞臺劇中也有,這些都是常規表達的內容,并不是微短劇所獨創的。它的成功在于沒有像過往一些微短劇作品一味靠狗血劇情、極端對立情緒等來構建戲劇沖突,而是把其他劇的優秀創作經驗搬到了微短劇中。
手機的長寬比例不同、觀看距離不同,給人帶來的視覺美學也不同。什么樣的內容最適合手機表達,什么樣的美學呈現方式是手機獨有的,這些問題亟待業內共同回答。《家里家外》導演楊科南談到,早期豎屏在呈現人物狀態和情緒上優勢明顯,但在人物和場景融合、中景全景鏡頭的敘事功能上存在不足。楊科南從電影海報中獲得啟發,借鑒海報的豎屏構圖,探索人物和場景結合的敘事方式。在《家里家外》中,紅磚墻、樓梯、坡道等具有縱向空間結構的場景,就十分適合豎屏呈現。而在人物呈現方面,當采用中景、小全景拍攝時,會將人物主體置于畫面中間偏上的位置,這就與觀眾觀看手機的視覺重心相吻合。楊科南有意摒棄了微短劇常用的近景鏡頭,轉而多采用交代人物關系的中景鏡頭。在他看來,該劇聚焦家庭和年代,中景、遠景等景別能更好地展現環境特點,也更有利于體現家人之間的關系和感情的流動。
“免費模式”倒逼微短劇提質升級。以紅果短劇為代表的免費模式正在重塑行業生產格局。在發行端,相比較商業投放+付費充值的模式,自然流量+廣告變現為內容方帶來的收入占比正逐漸增大,這也促使微短劇版權方嘗試通過免費模式尋求更為穩定高效的變現之路。而在內容端,過去每集“卡點”誘導觀眾情緒付費的方式,也逐漸向點擊率、完播率、播放時長等考核數據轉變,微短劇自身的內容品質愈發重要。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陸先高將《家里家外》的出現比喻為“沙漠中的少量水滋養生長出了植物,這些植物適合沙漠的水土,也會改善沙漠的氣候,然后可能是飛鳥帶來種子,植物會越來越多樣,最終沙漠會以符合環境生長的邏輯,形成一片綠洲。”在他看來,盡管在紅果等為代表的免費播出平臺也充斥了大量同質化內容,但當大家觀看微短劇可以繞過小程序付費時,原有的充值投流模式會迅速崩塌。平臺大量的存量作品將構成基本滿足用戶簡單情緒消費需求的內容池,用霸總、重生、穿越等老套路來支撐戲劇沖突將不再夠用了,這時微短劇生態凈化自然而然就發生了,創作者必然會更加看重現實題材,因為現實生活中才有更加真實和豐富的矛盾沖突。放棄投流付費模式、觀照現實生活的《家里家外》選擇在多平臺免費播出,就是在這一邏輯下的標志性選擇。微短劇開辟出的新的下沉市場不會一直停留在簡單的娛樂消費層次上。微短劇給觀眾帶來的審美鋪墊,對節奏感、爽感的需求在未來創作中依舊會發揮出其特性與優勢,但同時我們也要對觀眾審美的自然凈化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