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的星空——《華夏石油和化工人》序
在《華夏石油和化工人》(第一輯)即將付梓之際,應葉建華先生之邀為之作序,我推之再三,誠惶誠恐。原因很簡單,書中的化工前輩,大多均系國之棟梁,聲名如雷貫耳,功勛卓著,彪柄史冊,即便是改革開放以后所涌現出的行業精英,亦非吾輩可以置喙;而其精神之深遠,專業之精細,奮斗之艱辛,亦非同道者所能品察其昧或揭示真諦。思來想去,權作一次“補課”學習吧。
這是一部群英譜,記載了歷史長河中,特別是近現代以來,我國化工事業的開創者們,那些泰斗、大家、專家和奮斗者的生平事跡和精神風貌。顯然,策劃這套叢書的編輯者雄心勃勃,有著宏大構想,即從我國火藥發明之化工肇始,到藥王孫思邈、為石油命名的沈括、《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天工開物》的宋應星,均臚列其中,直到晚清到建國以來開創我國化工事業的先驅們,那些如星光閃耀的名字,如范旭東、侯德榜、吳蘊初、徐壽、陳調甫、徐名材、侯毓汾、呂時鐸,甚至包括鐵人王進喜,等等,等等,可以說,幾乎窮盡了為我國石油化工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所有偉人巨匠和精英,他們是中華民族杰出的代表,他們的豐功偉績與日月同輝,也必將永遠鐫刻在整個中華民族的工業發展史冊中。
書中近百位人物,幾乎涉及了石油化工所有領域,且譜系廣泛,種類繁多,囊括了從人們日常生活起居所必需的到各行各業,乃至國防尖端領域的所有化工材料的生產、研發和利用;他們是發明者、開創者、甚至是一個產業和系統的締造者、領導者,開啟了我國石油化工的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其次全書匯集了化工類別的多種科普知識,范圍之廣,涉及之深,非專業類或一般科普讀物可以比擬,且精英薈萃,各領風騷,可謂蔚為大觀。
一、這是一部人物傳記專集。就早期我國石油化工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的事跡而言,也可以說是微縮牌的偉人傳記。全書各章均為人物傳記小輯,篇幅長短不一,可能由于史料掌握的關系,有的是簡述傳主的主要事跡和人生軌跡,有的側重于幾個典型事件展開,有的注重表現傳主的人生幾個重要時期的工作片斷,但整體而言,都基本勾勒出了人物形象及其曲折而非凡的人生經歷和做出的歷史貢獻。傳主的作者,大多是身邊人,有些是他們的后人、家人、同事、學生,因此讀來令人印象深刻,也倍感親切。其中大多文章除了表現出傳主為事業的忘我奮斗精神外,也描寫了他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反映出他們的人文情懷、家庭溫情與樸素真摯的情感,這一部分的文字讀來也令人感動。文章中還有作者的“自述”,如“勇挑攻關重擔不斷學習進取的周建民自述”、“人生旅途再出發的富志俠自述”、 “為涂料奮斗一花甲的教授級高工劉國杰自述”、“擁抱涂料與輻射固化——洪嘯吟教授自述”“化學工程院士金涌自述”,等。這類文章都寫得樸實無華,真誠感人,令人信服。
通過范旭東的故事,我們知道了1915年底創辦的久大精鹽公司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包精鹽,它既是中國第一家精鹽企業,也是后來成為中國最大的精鹽公司,著名的產品商標就是紅色五星的“海王星”。后來在天津塘沽創辦民更加著名的永利堿廠。
范旭東先生在創辦久大之初就規定的三條處世原則:一是不利用公司的錢財來謀私益;二是不利用公司的地位來圖私利;三是不利用公司的時間來辦私事。特別是在1934年提出的“四大信條”,使之堪稱近代“企業文化之父”,即:“我們在原則上絕對地相信科學;我們在事業上積極地發展實業;我們在行動上寧愿犧牲個人顧全團體;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光榮。”
通過侯德榜的故事,我們知道了這個一生功勛卓著、人格高尚的中國化工泰斗,除了一舉打破了索爾維制堿七十年的壟斷,創造了世界領先的“侯氏堿法”,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將珍貴的英國皇家學會榮譽會員桂冠戴到在了中國人的頭上,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后,他還在世界化肥領域又樹立了一座豐碑,即作為“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新工藝”的首創人,對于我國農業的貢獻居功至偉。
通過吳蘊初“味精大王”的故事,我們知道了中國最早的“天廚牌味精”,是在1921年上海租用的一處閣樓里研制提取谷氨酸鈉的技術獲得成功后誕生的,到1930年上海天原電化廠如期試車投產,又經過一番不懈努力,才最終打敗了一直在中國市場壟斷且暢銷的日本“味の素”,從此中國味精產品也成功進入歐洲等海外市場,甚至取代了日本的“味の素”在東南亞的市場。
通過書中所提供的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我們還將陸續了解到——我國精餾分離學科創始人、現代工業精餾技術的先行者、化工分離工程科學的開拓者余國琮先生,我國石油化工先驅者之一魏文德先生,主持編纂了我國首部《化工辭典》的化學家、教育家王箴先生,我國鹽類礦床地質學奠基人袁見齊院士,我國“染料之母”侯毓汾先生, 我國木材膠的開創者呂時鐸先生,我國涂料工業有“南北”之稱的泰斗陳士杰、虞兆年先生,創建我國腐蝕與防護科學的杰出的左景伊和左禹父子,我國工程塑料的開拓者徐世燾先生,我國橡膠工業奠基人周國楹先生,我國流態化學科研究的開拓者郭慕孫院士,我國感光材料女專家鄒竟院士,我國“502膠之父”葛增蓓先生,有機化學家和物理化學家朱道本院士,石油煉制專家胡永康院士,還有一門雙院士的閔恩澤、陸婉珍夫婦,中國化學工程專家蕭成基、孫銘夫婦------等等。
當然,我們還將見識到早期化工界的老領導們,如被毛澤東主席贊譽為“功不在禹下”的吳亮平副部長;為我國化工新材料事業、為國防尖端技術發展配套化工新材料體系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陶濤副部長;為我國石油化工奠基人的林華院長------等等。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的英雄事跡。1959年10月1日參加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后,回到北京飯店的王進喜,夜不能寐,寫下了平生第一首詩:“北京見到毛主席,渾身是勁精神抖,滿懷豪情干革命,永生永世不回頭。”看到首都汽車因缺油而背上笨重的大煤氣包,他竟一個人坐在馬路上號啕大哭。聽說大慶發現了大油田,主動請求去東北參加大會戰,一心要甩掉我國貧油落后帽子。1960年冬,當井噴突然發生,現場沒有重晶石粉,只能用水泥替代壓井,看到泥漿無法融合沉底,鐵人不顧當時腿傷,奮勇跳進泥漿池里,用身體攪拌泥漿,工友們也跟著跳進去,譜寫了一曲用血肉之軀制服井噴的英雄贊歌。
二、敘述基本都以時間為軸,講述也是平鋪直敘,娓娓道來。人物緊貼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事件與背景,將時代風云與人物成長和奮斗的經歷交織一體;特別清末民初的歷史背景,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所發生的那些重大歷史事件,在閱讀過程中都一一重現,相當于讓讀者又重溫了那些特定歷史時期所發生的一切,從而加深了讀者的歷史代入感。以時間為軸,我們不難發現,所有的人物故事,猶如一顆顆晶瑩閃光的珍珠,被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條深植于華夏兒女血脈之中的主線所串起,形成一條屬于共和國榮耀的巨大項鏈,鑲嵌在神州大地之上;同樣,所有的人物故事,亦如璀燦星空那些光芒四射的一顆顆星辰,也將永遠光耀在共和國的星空之上。
三、傳主除了那些泰斗、巨匠級人物,也多為石油化工行業的精英和翹楚們,也包括名不見經傳的“曾與周總理碰懷的老工人孫發成”這樣的化工戰線上的普通勞動者。可以說,正是他們每個人的奮斗歷程,才構筑了整個中國石油化工事業的輝煌業績,展現出中國石油化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所走過的那一段艱難曲折而又可歌可泣的發展歷程。而改革開放以來,同樣涌現出了一大批石油化工戰線上胸懷“國之大者”的開創者、探索者。全書后半部分所收集的人物群像,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新時代、新時期的背景下,他們開拓進取,敢為人先;他們是杰出的石油化工方面的院士、科學家、專家、教授和理論工作者,以及優秀的企業家、官員,也包括民營企業家;如“收獲‘心力管理’碩果的劉鵬凱”、“溫州民營企業華峰集團董事局尤小平主席側記”等,還有遠赴海外化工項目建設、為國爭光、留下美名的奮斗者們,如“魯卜哈利沙漠里的金字招牌‘張建軍創新工作室’”、“沙特項目部、奮楫篤行者郭超勝”,等等。他們從書中栩栩如生地走進我們的視線,他們的先進事跡同樣感動著我們——正是他們的努力奮斗,才使得中國石油化工發展的主旋律始終激昂向上,并形成如海浪般高潮迭起的合聲,匯集成中國石油化工唱響世界的交響樂章。
縱觀全書,我以為從這些民族精英們的身上所體現出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光大:
一、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以侯德榜為代表的那一代前輩先驅,從早年出國求學,到學成回國,其間歷盡坎坷挫折,但他們義無反顧;特別是在民族存亡的關頭,心系祖國,共赴國難;在民族大義面前,一身凜然正氣。到了共和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論順境逆境,有的雖九死一生,仍無怨無悔,把生命完全投入于祖國的石油化工事業的發展建設當中;他們胸襟寬廣,目標遠大,信念堅定,表現出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偉大的理想抱負!
二、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他們在挫折面前不低頭,失敗壓力下不氣餒,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只爭朝夕,將生命作為燃燒的火焰,直到化為灰燼,體現出真正意義上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他們終身埋頭于事業的探索、開拓、創新,把畢生精力奉獻在所熱愛的事業追求中,披荊斬棘,百折不饒,勇攀高峰,且治學嚴謹,腳踏實地;在他們的價值觀里,毫無疑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魯迅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我想,他們正是那樣的人!
(作者:錢玉貴,中國作協全委會第八、九、十屆委員,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化工作協主席,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