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歷史走向時代前沿的海派小說——圍繞《千里江山圖》的漫說
來源:《東吳學術》 | 吳俊  2025年04月22日21:39

對我而言,讀《千里江山圖》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因為書中故事的發生地點、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都在我小時候的住家附近,大概也就在一兩公里范圍內吧。上小學之前,我大多住在祖母家,就在北京東路、圓明園路的交界處,后來的《文匯報》大樓就在邊上緊挨著。百步之遙就是四川路,沿路往北,一直可以走到魯迅家里去了。也可以在虹口拐個彎,走進左聯成立會的多倫路上。朝東不遠,經過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就看到黃浦江了。沿江往南,是公共租界的核心區域,再往南,就是十六鋪碼頭了,杜月笙在此發跡。北面不遠,則是鼎鼎有名的外白渡橋,下橋北,東側是禮查飯店,西側就是上海大廈。橋南臨江,是外灘公園;公園馬路對面,橋下轉彎處,有塊小空地,是當年附近孩童的玩耍樂園。后來的上海政府外事機構,也一直設在黃浦江蘇州河交界處的這塊三角地。陳千里喬裝成富商紀先生,孤身虎膽,明進暗出中匯信托銀行所在的天津路,就在祖母家的西南面?!肚Ю锝綀D》帶著我像是重新徜徉在了小時候奔跑、打鬧、呼嘯著的上海馬路上了。

那時,黃浦江邊的大馬路是游行隊伍必經和匯聚的場所,馬路足夠寬闊。我在家里就能聽見窗外傳來的口號聲。出生于1960年代早期的人,人生的第一記憶,或者說最早最壯觀的場景記憶,或許不少是和我相同的吧。因此,那里是大人鬧革命的場所,不是我們小孩最常玩耍的地方。我們常去的是拐過彎的蘇州河沿岸,那里的馬路相對狹窄些。特別是蘇州河上有兩三座橋,不像黃浦江上幾乎沒有橋,除了外白渡橋。

我在上海交大開設創意寫作課,用了《千里江山圖》作為閱讀和討論的小說。我問同學:如果你想讓一群人物出場,最常用的方法會是什么?他們說是開會。開會就是一個常見、常用、永遠也不會過時的人物出場套路。開會也可以有變體、變相,比如說林黛玉進賈府拜見老祖宗賈母,賈府上下各色人等紛紛匯聚過來,連寶玉也來看神仙似的妹妹,這其實就是開會的套路。文學敘事的手段歷數百年還就是那幾招?!端疂G傳》中梁山頭領們也常在聚義廳里開大會。孫甘露就讓地下黨們在我兒時玩耍的地方,提前了40年開了一次會,人物帶著懸念一一出場,打開了《千里江山圖》。會議的神秘、猜測和期待,還混雜著隱隱的激情、躁動,烘托著人物或隱或現、或濃或淡地從歷史中走出來了。

小孩們在蘇州河兩岸瘋跑,因為有橋,奔跑就有了起伏、緩急,就有了戲劇性和情節性。蘇州河橋就是我們匯聚的地方,每天樂此不疲。唯一的驚險事故是從橋上疾沖下來,收不住腳,狠狠地朝前摔出去了,頭破血流,咧著嘴哭哭啼啼地回家。也有摔斷腿或胳膊的,被叫來的父母急送去了醫院。但這都不會減少小孩們的玩興。我們的樂趣很簡單,也很豐富。我們不知道40年前這里、附近就是地下黨開會的秘密據點。革命的、游戲的、生活的激情,都在這里匯聚。沒有被告密和出賣的危險,一點皮肉之痛算什么呢。呼叫奔跑著的孩子們是多么單純啊,哪怕隔壁的大馬路上正有人被戴著高帽反銬著雙手游街。那是另一種時代的壯觀聚會。

當然不只是玩,革命無處不在。老師布置小學生要做好人好事,這是我們這群小孩的專長。德云社郭德綱、于謙說相聲,說是為做好人好事就扶老奶奶過馬路,過來過去,再過來過去,圖個形式,也有了好人好事的數據增量。我們是實打實地做好人好事。因為有不少重載滿載的三輪車上蘇州河橋,我們就在橋下等著三輪車過來,然后兩三個小孩一起,奮力推車上橋,著實幫上了不少忙。下橋時,又幫著拉緊車欄減緩車速。蘇州河上的幾座橋還是很陡的,剎車失靈的話,大概率就會翻車,特別是要下橋拐彎時??芍^上橋出力難掩興奮,下橋危險則時顯倉皇。差不多半個世紀后,我讀《千里江山圖》,就在地下黨突破敵特圍捕的描寫中,近似體驗到了那種在蘇州河橋上下推拉車時的心情。生活中充滿了革命的激情,革命滲透進了生活中的細節,游戲玩耍也有著革命的情緒價值,生活的內涵因此變得無比的豐富。我的童年、少年的生活,相比于那個時代,可謂沉浸在了別一種革命的氛圍中。這使我在記憶的深處,在個人史的心理積淀中,能夠感受、體驗、呼應《千里江山圖》的革命懸疑圖式。

我們都在談歷史、寫歷史。不同之處是,我談的、寫的主要是個人史,《千里江山圖》是宏大敘事。但其實,個人史的背景仍是宏大敘事,宏大敘事的細節也置身于個人史,兩者都是由鮮活的生命個體、無價的時間所構成的。我的個人史漸漸隱沒在了歷史中,隱沒在了塵埃中;歷史的宏大敘事則注定要不斷地走向無數時代的前沿,重組歷史的當下記憶。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焦循本來說的是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所勝”。更早,還有人說“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絕藝”。顯然,紅色的宏大敘事就是一代之文學,尤可謂當代文學之所勝。不經意間,我的個人史、特別是我的個人體驗,嵌入了《千里江山圖》的宏大敘事中。首先,是它喚醒了我的個人史記憶。那個空間散落于半個世紀的時間縫隙中,碎片連綴起了真實的歷史和我的感受與思緒。

既然說到了紅色的宏大敘事,那就要說左翼文學、紅色文學了。如前所述,我的個人史底色,也在外灘和蘇州河畔被染上了紅色。那個時代正是左翼狂飆的極致。至今回想起來,不由我不感嘆上海這個都市社會的容納度、前沿性和世界性。追溯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文化或者說啟蒙思想的開端,總不免于聚焦于北京、北京大學。因為有“五四”學生運動為其顯著標志。其實,革命的萌芽和形成席卷之勢,都離不開上海的歷史文化土壤、現代文化生產及傳播條件的支持,還有上海的國際化和世界性的文化前沿位置。從文化機制上說,一切都源于上海。特別是說到左翼文化、紅色文化的潮流運動,更是在上海才真正成為一種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社會面上展開的文化思潮。作為左翼的核心和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過程,足以說明這一點,但我想在文學史的層面上來展開一下這個話題。

這個話題是討論過的。引用一下我自己的書,《文學的個人史:魯迅傳述和〈朝花夕拾〉》在談到革命文學論爭和魯迅的關聯時,概括強調了幾點:一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文學運動的倡導具有鮮明的國際背景,世界范圍的馬克思主義思潮對中國文學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十分顯著;二是中國共產黨在左翼文化運動、文學運動中的話語權和領導地位毋庸置疑;三是開創并實踐了組織化的文化政治運動方式,政黨政治在文化運動中發揮了基礎性的制約作用;四是建立了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和啟蒙文學傳統的歷史維系,并因此形成了文學史主流(該書后續行文中還講過:經由左翼文學和革命文學運動,“五四”新文學連接上了延安文學和社會主義文學);五是革命文學運動構成了一場重大傳播事件,這一事件的規模只能發生、形成在上海這個國際化都市的文化生產氛圍中。革命的成功依賴于領導權的歸屬和革命的傳播,好比學術研究的成功依賴于學術成果的傳播。我以為,只有理解了這些,才能理解《千里江山圖》的故事時空及其故事發生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包括這部小說產生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也許,只有在上海這樣的世界都市,才能發生革命文學運動,才能發生左翼文化運動,才能像魯迅那樣南北顛簸棲居無地之后終于在上海結束過客生活而沉浸于市民文化的日常世界:同居生子經營家庭、看電影喝咖啡吃西餐、社交聚會搞社團、斗氣吵架乃至打官司……同時,不失為左翼文壇的領袖、左翼作家聯盟的精神領袖。左翼和紅色只能在上海這樣的都市才能顯出本色的自覺,才能顯出自身的底層邏輯,才能誕生出革命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這也正是《千里江山圖》中中共地下黨的政治本色和生活邏輯。一如我和小伙伴們歡快地在蘇州河橋上無師自通、不遺余力地推車上橋,再拉車下橋。這就是革命,這也是生活。都市的生活、上海的生活,最容易融入革命的意識形態、革命運動的細胞,然后孕育、生長,成為實際的生命體。

在做出這些關于革命文學運動的論斷前后,我特別具體地強調提出了魯迅在“上海日本”的“二次留學”。那就是他在內山書店的買書。當他彌留之際,他仍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個抵達上海第三天的下午就拐進的日本人開設的書店的情形?!皻g迎您!我是內山完造。”“老板您好!初次見面,請多關照。我是周樹人?!彼麄兊囊娒婧严氡鼐褪沁@樣的。在兩人認識前的十年,內山書店只是一家售賣宗教書籍的不起眼小書店。十年后,漸漸擴大規模,并且出售、代售、預售起了人文社科類書籍,其中就有世界各國的左翼書籍,主要還是日文版書籍。從內山書店的發展背景里約略就能看出國際化格局中的上海的前沿、開放、包容、多元的性格。

1927年10月,魯迅抵滬。當年的最后兩個多月,魯迅去了內山書店不下于28次。1936年10月18日,魯迅去世前夕留下的絕筆,就是給內山老板的一張字跡潦草的求醫便條。在魯迅與內山相交的十年間,最具重要性的是,魯迅在內山書店購買了千余種書籍,其中,有大量的左翼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書籍,還有相關的各類世界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從魯迅后期的翻譯作品可以看出,這些書籍不僅改變了、構成了魯迅理論資源的知識結構和思想體系,確立了新的世界觀定向,而且直接支持、構成了他在上海期間翻譯活動的基本材源內容。也就是說,魯迅在內山書店的書籍購置實際上成了他后期思想實踐、文學實踐的嶄新基礎。魯迅在經歷了廈門和廣州的周折與嘗試之后,抵滬、居滬的最后十年,終于獲得了一種新質的文化動力和政治動力,這使他能夠在革命文學論爭和左翼文化運動高潮的洗禮下,有了重新出發的姿態和可能。向著左翼,向著蘇維埃,向著馬克思主義,向著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也是向著世界、向著最為廣大的人類生活,這就是魯迅在上海定向的姿態和朝向。這就是上海文化和上海生活所支持、所賦能的魯迅的新姿態。

我把魯迅在上海發生的這一經歷和人生定向,視之為他的“第二次留日”的結果,一如第一次留日發生的“棄醫從文”。他的“第二次留日”的教室,就是內山書店;上海就成為魯迅留學的“上海日本”。只是在本文的旨趣里,魯迅不是我要說的重點,魯迅是重要的案例;我的重點是要突出上海之為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發生地、上海之為世界現代左翼的中國中心的時空里所發生的故事,這構成了我們今天的前世歷史?!肚Ю锝綀D》、我的外灘和蘇州河童年生活,都在同一條時間線上。魯迅出入內山書店的路線,這條路線的思想面向,通向的是延安,通向的是世界,通向的是未來中國。我的蘇州河橋一路向北,可以抵達景云里、大陸新村;一路向南,附近就是《千里江山圖》的人物空間,再向南,就是工人聚居的南市;中間向東,是黃浦江外灘、公共租界的殖民地世界,隔江眺望到浦東的菜地和江南造船廠;向西,越過英法租界、靜安寺,就是上海本土的西郊。這就是上海。中國的上海,世界的上海,也是現代的上海。

左翼的中心,世界的面向,我對上海的這兩個定位,實質想說出的是上海的海派特質。海派特質是一種文化性格、文化特質、文化積淀,就是上海的國際性、世界性的特質,這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我概括為三點來說,一是契約性,二是包容性,三是多元性。老生常談中也有一點我個人的體驗和體會吧。

從常識來說,契約性和商業化、商業社會的發達有直接關系。人們常說上海的特點是商業社會形態最為發達,這話并不錯,完全正確。商業發達須有規范保障和法律條件,前提必須是契約社會的形成,并能成為社會管理和社會關系的主流價值觀。商業社會的市民文化、生活文化也以此為基礎成形、成熟及延伸。商業化只是表象和形態,契約性才是肌理和根底。契約性既是上海的意識形態,又是上層建筑的最大公理基礎。所以,上海社會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本分、彼此界限的利益關系十分明確,人與人相處的關系邊界感就相當的敏感和自覺,連帶形成了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等價交換投桃報李之類的人情規則。這在“外地的中國人”眼里,就是上海人不能不顯出很小氣,乃至很自私和自我中心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我說來,這實在就是上海文化的人際關系的自覺規則和公理品質?,F代社會只能在此商業契約化的生活形態基礎上發展成型。有件親歷過的小事,就頗能說明上海人、上海文化性格在其他環境中的格格不入。我們同事組團公務出訪,行前我提議,為方便在國外應酬交往等的方便,每人出資若干,由一人保管并負責支付記賬結算,大家同意說好,但直到機場匯合時還沒有完成集資。登機前,我說應該馬上集資管理了,下機坐車就會發生支付的情況,總算完成了這件事。事實上,這個小細節在集體出訪中是非常重要的,否則難免會有尷尬,造成不適或不快。歐美乃至日本人處理這類事已經習以為常有了慣例。有次我接待法國一個大學來訪四人一行,下了出租車,一人付車資后,他們就在咖啡館里四等分均攤了車資。這情形絕對是我們中國人不可忍受且極其鄙視和嗤笑的。但我要告訴你,作為上海人的我,卻很理解他們的行為。我的導師以前就對我說,老派規矩的上海人在金錢上都是很分明的。那次我就在旁微笑著幫著法國校長和教授們計算人民幣。說回到我們的出訪,回國后某天,一位同行的老師忽然說起,上次出國,沒想到吳老師居然真的在機場就收了每個人的錢,還算得那么清楚。可見我的行為多么出人意料啊。他們到底腹誹疙瘩了多久?可是,上海人的邊界感就在這里,大家各安本分,做好自己就好了。換句話說,上海是一個以私人權利為基本價值觀形成公共生活主流規則的都市社會。歸根結底,就是社會的契約公理深入到了生活的細節之中。否則,你就理解不了魯迅為什么會撕破臉面和李小峰打官司追討版稅。魯迅知道,為錢的利益可以訴諸法律,這就是上海的生活規則和社會公理。官司結束后,并不妨礙魯迅仍會和李小峰交往、合作,乃至共赴飯局,舉杯言歡。

于是,你也就會明白,為什么在《千里江山圖》中,要設計陳千里喬裝進入中匯信托銀行巧取保管箱密件的情節。這個情節的功能有很多,包括揭秘了“西施”的真面目。但上海的商業底層規則在其中起著可信的敘事支持作用。正如銀行的吳襄理所說:“我們是銀行,既不是警察也不是特務,到我們這兒來的都是客人。我們不能貽人口實,讓人家說把東西放到我們這兒不保險。”共產黨把秘密存放在了銀行保險箱,那是有委托契約保障安全的。政府的警察特務要抓人,也不能公然違反上海的商業契約規則。否則,這個上海就將不復存在。

再說包容性,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契約性是上海文化的個性密碼,包容性是上海文化的結構機制,即上海文化的結構生成源于其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因為上海的精英人群、上層社會、權力階層,主要是由外地人、留洋回國的人乃至外國人構成的,同時還有西方列強、殖民當局的勢力,貌似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口雖說是社會主流,但并沒有很大的話語權。在社會面上,上海歷來就是移民城市,所謂本地人口其實也就是早了一兩代的移民。上海文化的形成因之有著自身獨具的移民特性,那就是西化、國際化。國際化的催化劑鑄成了上海社會內部的最大程度的包容性。這一點像是20世紀以來的美國紐約。消極地看,地域歧視在上海也應該是最少的。有人會反對我的這一說法,上海人常把外地人說成鄉下人,一臉的鄙視。我先不反駁,甚至姑且承認。但我要說一個更為普遍的有力事實:上海是外地人打拼事業最能成功的城市。如果上海城市性格里沒有強大的包容性及公平性,外地人在上海的成功就不會如此普遍。迄今為止,在上海最成功的人群還是“新移民”,即新上海人。顯見上海人對外地人確有地域文化的鄙視,但實際上又并不真的排外。上??胺Q中國和世界的不同文化的大熔爐。這在中國是罕見的,幾乎也是唯一的城市。這使上海能夠真正發育成為現代的國際大都市。倒是資歷老的本地人往往吃老本淪為躺平一族,小富即安,碌碌無為,連快遞外賣網約車都不愿意干,只靠社保、房租過活,活該被生活邊緣化了。

包容性的最大好處、或者說對什么人群最有利?常識可見,當然是對弱勢文化、少數人群、異端個性最有利。在上海這個城市,不合群的獨異在常人眼里也就是常態。弱小的勢力和思想就會在包容性中獲得生根發芽。我說包容性是上海文化的結構機制,作為一種動力機制,包容性拓展了上海的社會及文化的空間,造就了上海內部空間的開闊性、利于生長性。上海文化的結構特征就是一個不斷吸納、聚合、拓展的動態過程,幾乎每隔幾十年、或因政治變遷就會發生一次結構性的全面重整,最近的一次就是改革開放、1990年代全面啟動的浦東新區建設,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結構性變遷。以前,像內山書店這樣的弱小資本的書店,純粹的小眾市場,就能頑強地生存、發展30年。魯迅也能在上海辦刊辦社做出版,連同左翼和共產黨人照樣可以在上海有著活躍的文化活動。清末民國,上海先后出現的各類小報多達兩千種以上。也許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像上海這樣具有“無原則”包容性的社會生活形態及其文化結構。還是說回《千里江山圖》,因為上海的包容性及所造就的復雜性,都市性格埋下了政治后果,共產黨的中央機關一度就在上海,紅色諜戰才有可能在這里發生、展開。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為什么香港是東方的國際間諜之都。作為諜戰人員,陳千里們只有在上海才是最合理,也是最安全的。狡猾兇狠的間諜易君年要在自己的老窩潛入地下黨的內部。你看共產黨的勢力在上海有多大、多深刻啊。

因為包容也就有了多元性。通俗地說,只要不違法、不侵犯他人利益、不公然忤逆挑戰公序良俗,你做什么都行。多元性就是不同價值觀的合理存在具有最大的現實性和可能性。包容性也許主要是由社會形成的客觀歷史條件所決定的,不一定是必然的、自覺的選擇,但是,多元性一定就是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態度取向所決定的。多元性較之包容性有著更大的平等和民主的權利傾向,因此多元性也是對等級觀念的更大摧毀。異端的合法權利首先因包容性而得以存在,更因多元性而獲得主流價值觀的肯定。包容性形成的是上海社會和文化生態的結構機制,多元性使得各種價值立場和傾向都有權利在陽光下博弈。多元性提升了包容性可能達到的理想高度,并有可能完成包容性所提供的價值實現使命。只有多元性,才能真正達成世界性。也許,包容性的社會還是會有鄙視鏈的,有可能取信于世界、征服世界人心的,只能是一個擁有并推崇多元價值觀的理性文明社會。那么,民粹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之類,就是多元性的敵人。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海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上海性格。

上海文化是中國都市文化發育的極致,上海由此成為最具世界性、國際化的大都市。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特質的一種概括性的概念表達,是歷史和空間雙重維度上標示上海文化的專有名詞。在此意義上,我想可以有點理由把《千里江山圖》看作是海派文學譜系中的一部小說。它接續了海派本色的文學傳統,走向了時代的前沿。

我以前表達過一個看法,當代中國已經沒有了海派文學。海派文學不同于海派文化,后者在生活層面上包括正在消失的上海方言使用上,至少還保留、延續著一種地域歷史主流的傳統殘余,散布在城市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和褶皺中。但是,隨著城市的同質化發展,天際線越來越相似,特別是新上海人已經改變了上海的城市人口構成,絕大多數新就業人群四十年來對上海生產力的結構性顛覆,使得上海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世界已經從底層開始重組了。作為一個表象的最顯著案例,現在城市里最活躍的是哪種人群或職業?是外賣快遞小哥吧。他們中沒有一個是上海人。往里看,在最普遍的餐飲店,服務員小妹里有上海人嗎?一旦生活的底層世界被改變了,文學不能不被改變。比如,上海作家身份的文化所屬幾乎已經不再能用上海人來界定了。社會生活是一個時代的文學的生長土壤和傳播環境。且不說網絡世界早已經無差別地重新格式化了所有的地域和文化的生態面貌。海派文學被稀釋、被轉型、被嫁接,漸漸弱化、消失于無形。那么,像王安憶、金宇澄、孫甘露這樣的作家及其文學,作為文化的遺存物就格外稀見了。

海派文學消失于無形,但不妨礙說《千里江山圖》不失為一部典型的海派小說。這是一部高度寫實的上海文化小說,從內容到形式,細節中無處不透露出上海的腔調和氣質。它不能被移植,只能發生在國際化的洋場商業化社會中。簡單做些比較吧,《長恨歌》《富萍》是靠主人公的生活遭際和獨特的生活情節來展示上海海派的歷史風韻,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極強;《繁花》最大的顯示度是方言加持了市井生活的繁復描寫和呈現,地域符號的標識性過目不忘;《千里江山圖》依仗的是對一種文化景觀在一個特殊時代的聚焦書寫,某種程度上,它不依賴一個主要的角色,而是寫出了一種與都市生活渾然一體的特殊生活人群,他們不是外在的、闖入的異端或侵犯者,本身就是這個城市的生活底色。他們不改變、不違和上海的社會生活規則,而是貼合、加強了這個城市呈現的色彩濃度。小說的美學呈現,甚至小說人物的呈現方式,都是契合了海派人物的場面姿勢。作者的經驗駕馭了這一切。其他作家寫不出這一種海派時尚的美學經驗的作品。

紅色諜戰的情節,和我童年時的另一種生活樣態也很相似。每當窗外傳來游行口號時,祖母常把我關在家里,不準出門。我不知道蘇州河橋上的小伙伴們現在是什么樣子。多數時候,祖母會在家里的方桌上點香,低頭合十默念著什么。我記憶里并沒有菩薩像供奉著,但肯定是在做著拜佛之類的儀式。你就把這看作是當年的一種地下活動吧。我的補償興奮點在于,儀式完畢,總有幾個供奉著的水果完成了使命,可以給我當零食吃了。這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潛在寫作,或者就是一種人性和情感的暗戰方式。大浪淘沙,改變了人間生態,但要改變社會的河床,就需要不竭的時間投進全部的空間之中。有了《千里江山圖》,使我對海派文學有了一種悲欣交集之感。顯然,在美學品質上,它是一部海派小說,它是一部以海派為美學底色的紅色暗戰小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老色鬼久久综合第一|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卡通动漫第一页综合专区| 久久香蕉综合色一综合色88|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色青青草原桃花久久综合| 一本大道无香蕉综合在线|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偷自拍拍综合网|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视频|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天天综合网|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综合给久久精品|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伊人网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成人综合天堂|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78| 麻豆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国产|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