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耀日記》出版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辦
今年是著名作家、“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100周歲華誕,也是10卷本《徐光耀日記》出版10周年。4月20日,由《徐光耀日記》整理委員會和未來作家書院聯合主辦的“人慶百歲,書賀十年一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暨《徐光耀日記》出版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辦,來自北京、山西、河北的專家學者聞章、祝曉風、程凱、王春林、劉江濱、李浩、崔立秋、王雪霞、謝志浩、殷杰、周永戰、付聰等三十余人參加了研討會,回顧了《徐光耀日記》出版以來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探討了這部字數多達440萬字的日記所蘊含的重大價值。100周歲的徐光耀先生雖未能親臨現場,但通過視頻,向與會嘉賓和當年參加日記整理的所有朋友表示了親切問候和美好祝愿。
《徐光耀日記》的整理出版純屬偶然。據作家、《徐光耀日記》整理委員會主任聞章介紹,徐光耀記日記始于1944年1月1日,那時他19歲,是一名年輕的八路軍戰士,正處于抗戰第一線。從那時到現在,他一直堅持不間斷記日記。保守估計,他現存的日記全部放在一起,字數在一千萬字以上。2006年左右,徐光耀為了便于他的忘年交、打算為他寫本傳記的聞章深入了解他,向聞章出示了他的全部日記,正是在讀了徐光耀的日記之后,聞章完成并出版了《小兵張嘎之父一一徐光耀心靈檔案》一書。
《小兵張嘎之父一一徐光耀心靈檔案》出版了,但讀過徐光耀日記的聞章對這些日記再也不能放下,他感覺這些日記非同一般,它不僅是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記錄,更是一名戰士的成長史,是時代行進中的一個歷史切片,是人類史上個體生命的一個時代標本,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堪稱寶庫。于是,從此每遇時機,聞章便會提及徐老日記,希望能有人把這個寶庫真正挖掘出來。2013年,時任河北閱讀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的潘海波聽到聞章說及日記的事情后,立即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且很快就經其單位研究后確定,由其單位所屬的《藏書報》牽頭整理。他們首先征得徐老授權,然后動員、組織起一支二十多人的志愿者隊伍,成立日記整理委員會,聘請聞章為主任,開始整理日記。日夜奮戰,用時兩年,終于于2015年整理完成并正式出版了10卷本、440萬字的《徐光耀日記》。
《徐光耀日記》出版后,迅速以其不同尋常的特色在文壇內外引起關注。據聞章介紹,評論家汪兆騫看了《徐光耀日記》后,認為這部日記記錄了徐光耀自己的原生態生命片段,留下了歷史的真實細節,為歷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證詞。學者丁東讀了《徐光耀日記》則感慨萬端,說有時覺得讀《徐光耀日記》比讀小說有意思。聞章分析:“《徐光耀日記》不是創作,是記錄,是這一個,時空中的唯一。它的最大特點是真實:私密,原始,蕪雜,瑣碎,原生態。徐老以日記的方式,收藏了全部的自己。自己的對,自己的錯;自己的大,自己的小,自己的丑,自己的美,以及與自己相聯的世界,全在這兒。本為私藏,不欲人知。”故而,它才被學界如此看重。作家劉江濱研討會上發言,他說,《徐光耀日記》堪稱一部人生大書,是作者家國情懷、心靈秘史的本色赤誠的展露,具有歷史、文學、文獻、民俗等多重價值。讀這部日記,讓人時而心潮澎湃,時而蹙額疾首,時而心驚肉跳,時而云淡風輕,心跳隨著作者的記述與之同頻共振。這部日記有芥豆之微,也有狂瀾之巨,生活瑣事與時代風云一并坦陳于作者筆下。河北人民出版社編審付聰當年參加了日記整理,她說,《徐光耀日記》是微觀史的血肉標本;是創作與真實的雙面鏡;是知識分子的求真史詩;是記憶傳承的活體教材;是物質性的歷史證據;是一座抵抗遺忘的紀念碑……《徐光耀日記》的意義和價值是多維且厚重的。然而最要緊的是:《徐光耀日記》以“不完美的真”抵抗“完美的偽”。
《徐光耀日記》出版后,以其豐富的資料性,推動了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審祝曉風說,在這方面,我們已經見到了分量很重的學術成果,這就是程凱發表的長篇論文《“深入生活”的難題——以<徐光耀日記>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2期在頭條顯著位置,發表這篇五萬余字的長文,并引起學界廣泛關注,有力地說明《徐光耀日記》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史價值,說明這部日記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寶庫。另一方面,這也說明,新的文學材料的發現、出版,對于文學研究的重要性。祝曉風進一步認為,已經整理出版的《徐光耀日記》四百余萬字,時間跨度1944年至1982年,達三十八年。這部日記內容涉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至改革開放等多個時期,不僅是徐光耀跌宕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恢宏磅礴的大時代的真實縮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八路軍和冀中人民,如何英勇頑強地抗擊日寇、用生命和鮮血保衛家園。
由于徐光耀系多年軍人,他的日記所記遠不限于文學,所以他的日記的影響范圍也遠遠超出了文學界。2020年,湖北《社會科學動態》第5期發表了署名石俊燕和董劭偉的一篇論文,題目是《從<徐光耀日記>看戰時中國共產黨軍隊思想政治工作》。作者認為,抗日戰爭與國共三年內戰時期,中共在軍隊中通過紀律、實踐、情感等方面采取積極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人民軍隊實現了高度的規范化與組織化,成為戰爭勝利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徐光耀日記》中所記載的基層部隊士兵的日常狀態,為認識黨組織如何進行軍隊建設提供了具體例證。以其為主體史料,考察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成效,一定程度上能夠認識戰時真實的中共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情況,為當今中共軍隊建設提供啟示。
小兵張嘎博物館館長殷杰從小就迷《小兵張嘎》,后來遇到徐老,與之成為忘年交。他讀《徐光耀日記》遍數最多,理解最透,運用也最好,且使《徐光耀日記》流布最廣。研討會上,他和大家分享了他是如何把文字的《徐光耀日記》變成了鮮活的人間故事的。通過日記中的線索,殷杰按圖索驥,聯系上了徐老仍在世的的老戰友、老同事,聯系上了徐老已故師友的后人,演繹出諸多真情場景。他捐獻出自己的諸多藏品,助力于徐光耀文學館、“華北聯大文工團在束鹿”展館、元氏縣胡家莊金學鐵紀念館、辛集賈李莊陳強紀念館等等的建成。他還聯系作家周永戰,促成了華北聯大傳記《火種》一書的寫作、出版。
周永戰是徐光耀先生同鄉,他在發言中說,我陸續以《徐光耀日記》中的材料為主線,寫成多篇文化隨筆,2023年8月結集成《光輝歲月》一書,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24年5月,我創作的《火種:徐光耀在華北聯大》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主線和主要材料依然來自《徐光耀日記》。華北聯合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辦的第一所大學,規模大、時間長,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堪稱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華北聯大在束鹿和正定辦學的這段歷史,還沒有人進行過深入研究,《火種》一書正好填補了華北聯大研究的這段空白。讀到日記中徐老1950年至1953年在中央文學研究所求學的歷史,再次讓我感動,于是我又查閱大量資料,創作了《流金:徐光耀在中央文學研究所》,現在正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審讀階段。
《藏書報》總編輯王雪霞是日記整理工作的具體負責人,回憶了當年整理日記的過程和感受。她說,日記整理工程開始于2013年7月,20多人的志愿者團隊,散在各處,分頭整理、錄入。難處在于,因戰爭年代行蹤不定、空氣緊張、紙張缺乏,日記本形形色色、大大小小:從敵人那兒繳獲的、記賬簿改的、白報紙訂的,有的還遭到了水的侵襲。墨水也是用顏料自己沏的,字小如蟻,且字體多樣:繁體、草體、流行體、自造字、錯別字,再加上專用術語、眾多的前后并不統一的人名地名等。解放之后,日記本變得豪華、整齊,但字跡依然密匝匝。但就是在這個有時堪稱艱難的整理過程中,每個人在參與,在感受,在重新活過。一個個變成了徐光耀,跟著日記中的徐光耀,跟著他成長、跟著他跳宕、跟著他經受。豐富了自己,充實了自己。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室研究員程凱,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春林,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崔立秋,河北科技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志浩等也在學術研討會上做了精彩的發言。其中程凱的發言既非常理性,又頗為動情,他說,閱讀徐光耀幾十年間創作的作品、閱讀他上百萬字的日記,時時能感覺到他這個人難以消磨的“真”,時時感動于他的誠摯、樸實、勇敢、重情義、不掩飾。他撰寫的《昨夜西風凋碧樹》記錄歷史一絲不茍,充滿歷史的沉重與洞察,卻絕少私怨,更無絲毫的虛無氣。他真是一個大寫的“人”。作為當代文學史上的代表性作家,我們會不斷去研究、解讀他的作品,不過,更值得充分認識、理解的是這個堪稱英雄的“普通人”。
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浩在研討會結束時對研討會進行總結。李浩說,不同向度,不同維度,不同側面,不同注重——與會的各位學者專家,研究者和日記整理者,有大情懷的收藏家和從《徐光耀日記》獲取滋養與惠澤的每一個人,當我們再次面對這套十卷本的大書,當我們再次面對那個帶給我們諸多思考和感懷的真靈魂,我們的心依然會領受到感吁、感染和激蕩。在這十年的時間里,讀到《徐光耀日記》的朋友是有福的,他們有著率先的獲取,這些獲取或許可以與我們的血肉相連。我也希望,這套書能被更多的人讀到,能夠獲得更多的重視。在即將到來的讀書日之前,我也愿意,向朋友們特別地推薦這套《徐光耀日記》,它對我們了解研究徐光耀先生的人生經歷、文學經歷和思想經歷,了解研究一個戰士、一個作家的精神成長和人格成長,了解研究個體角度的歷史發展和歷史感受,了解研究具有血肉感的歷史命運中的個人選擇,都有著極度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高洪波、著名作家莫言專門為本次學術研討會發來賀詩。
學術研討會由河北省出版總社首席編輯、《徐光耀日記》編委潘海波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