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桃花扇》:戲曲美學在歌劇舞臺延續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在昆曲、黃梅戲等戲曲舞臺上長演不衰。江蘇省演藝集團首次將李香君與侯方域的亂世愛情改編為歌劇,近日在中央歌劇院劇場登臺亮相。傳統戲曲題材的故事在歌劇舞臺延續生命力,也讓歌劇藝術迸發傳統美學的魅力。
歌劇《桃花扇》同樣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離合之情對應興亡之感。侯方域和李香君從相愛到離散,對應的正是明王朝的衰落覆亡,彰顯李香君的血淚與氣節。
將這個地道的江南故事改編為歌劇,《桃花扇》中融入了昆曲、評彈、民間小調等江蘇地域特色元素,還巧妙運用琵琶、笛子等民族樂器與交響樂隊呼應,營造出既古典又現代的音樂風格。交響樂行進中不時出現的竹笛點綴,讓人深感親切,在情感上無形中拉近了歌劇與觀眾的距離。
唱段方面,《桃花扇》既有纏綿悱惻的詠嘆調,展現了不同人物的細膩情感,又融入地方戲曲的婉轉唱腔,彰顯東方美學韻味。中西元素的跨文化交融,對塑造李香君這個人物也頗有助益。李香君是個外柔內剛的角色,身份雖是秦淮歌姬,心中的家國氣節卻遠勝男兒,劇中,她唱著“這布裙撐得起萬斗煙霞”,樂池里的大樂隊用銅管樂烘托出磅礴的氣勢,這是民族室內樂乃至大編制民族樂隊都難以達到的音樂效果,卻與李香君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舞臺上的歌劇演員特意借鑒了傳統戲曲的表演手法,臺步規整,形體優美,與部分原創歌劇重唱不重演的舞臺效果區別開來。在唱詞和念白中,不少演員還特意區分出尖音和團音,“尖團分明”讓歌劇這個舶來品呈現出更為古雅的審美效果,也在探索歌劇的中國式表達方面做出努力。
《桃花扇》的審美風格相對統一,舞臺設計同樣以極簡的中式美學為基調。部門場景的舞臺僅以太師椅為道具,留白的布景非常符合傳統戲曲的審美意趣。江南園林的元素濃縮為巨型的游廊框架,懸吊在舞臺半空,根據劇情變化的不同,時而化作寫意的背景,時而給演員帶來壓迫感。演員們的服飾以明制服飾為主,與詩意布景貫穿始終,既保留歷史厚重感,又給該劇賦予現代視覺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