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論員:鼓足干勁挑大梁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挑大梁,經濟大省義不容辭。
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城鎮化水平較高,是經濟大省的顯著特征。這使得經濟大省更容易吸引優質企業、孵化優質企業,從而具備更高程度經濟抗壓能力。可以說,經濟大省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
2024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等十省份以占全國近兩成的面積,貢獻全國超六成的GDP。從經濟增速看,十強省份中有7個跑贏全國5%的增速,其中江蘇、湖北經濟增長5.8%,并列第一;從經濟總量上看,2024年,經濟十強省份GDP均超5萬億元,累計實現GDP超過82萬億元。此外,十強省份中,有8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5.8%的增速,凸顯了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基石”的重要作用。
挑大梁,必須找準著力點。
經濟大省亮眼成績單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一、二、三產業的加持。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經濟大省產業基礎較為雄厚,優勢產業資源起到了關鍵作用。近期,杭州“六小龍”被社會熱議,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地方經濟發展必須立足自身特色,找準產業發展優勢,在重點領域下功夫。
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江蘇蘇州,技術員在平板電腦上點了幾下,自動化精密裝配機器人立刻忙碌起來,從小卷抓取到精準定位擺盤,全程不到1分鐘;四川邛崍,95后新農人在自己的農場里用無人車自動規劃路線施肥,用紅外光譜儀給水果做“CT”,用AI分選機快速分揀水果……江蘇制造業為什么這樣能?四川農業為什么這樣“巴適”?就是因為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同時還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挑大梁,必須主動作為、協同聯動。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經濟大省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取得令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江蘇、上海、廣東、河南等經濟大省正是這些區域重大戰略的“領頭羊”,帶動了區域內其他省份一同攜手奔赴現代化。
2024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超63萬億元,占全國比重近五成;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為33萬余億元,增長5.5%……不僅自己發展得快一些,還要帶動別人的步子大一些,這就是挑大梁的姿態、打頭陣的作用!所有經濟大省都要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的對接,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做好援藏援疆等對口幫扶工作,并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信心凝聚力量,實干譜寫華章。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改革攻堅任重道遠。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緊抓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