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良:挖掘中華文化在全球的深層印記
兩會聲音
春風又至盛會時,目光匯聚人民大會堂。2025年全國兩會如約而至,來自社會各界的代表委員齊聚一堂,共商國是,共謀發展。
文藝是時代精神的鏡像,文化是民族靈魂的燈塔。今年兩會,從公共文化服務到全民閱讀推廣,從鄉村文化振興到數字文化發展,文化強國建設的每一個篇章,都牽動著代表委員的關切與思考。他們帶來創作一線的聲音和基層履職的故事,關注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和文化惠民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和新傳播格局對文化、文學發展的影響,為文學高質量發展和文藝事業繁榮建言獻策。
中國作家網特別推出兩會專題報道,與廣大讀者一起,記錄時代的文化足跡,見證文學的責任擔當。
吳志良
“中華文明自古經由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然而,當前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仍存在顯著失衡,我們需要系統性重構‘東學西傳’歷史進程,挖掘中華文化在全球的深層印記,提升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在以往履職過程中,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主要關注發揮澳門文化交融優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和澳門城市發展等方面。去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吳志良認為,“現在的澳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國家也明確提出支持將澳門打造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的文化事業將會取得更長足的發展。
今年,吳志良著重思考如何加強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他關注到在以西方學界為主導的研究和話語體系中,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未被納入主流歷史敘事,“東學西傳”的歷史脈絡未得到系統性梳理,對中華文化資源的認知和研究、展示不夠充分。他認為,可以通過建立跨國文化遺產數據庫、組建國際學術協作網絡、策劃文化主題巡回展覽、文化經典外譯、打造數字化國際傳播平臺、深化教育合作與人才培育等多種方式,開展文化傳播和文明對話,讓國際社會和世界人民“再發現中國”,在學術、社會、戰略等多個層面,重構中華文化在全球史中的坐標,助力民心相通,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全球治理話語權。
“中華文化不僅是歷史的饋贈,更是未來的資源。”吳志良期待,通過系統性挖掘與創新性傳播,以學術為基、技術為翼、人文為魂,重構“東學西傳”歷史脈絡及其與當代實踐的聯系,既能喚醒文明記憶,亦能為人類共同價值提供東方智慧,開啟中華文化全球影響力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