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惜時間的褶皺
我印象中的故鄉非常具象化:一口古井,一座古城,一座古廟。
古井是田莊當年唯一的水井,澇不漲,旱不涸,水質甘洌。據說田莊的田本應是甜字,因這古井而得名,后來叫成了便于書寫的田。古城是著名的雄崖千戶所,當地叫北所。古廟是玉皇山上的玉皇廟,我雖沒有親眼所見,但腦子里灌滿了與這座古廟有關的故事。
我的童年是在膠東丁字灣邊的田莊度過的,田莊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從家譜中得知,先輩們大都來自遙遠的云南。
建邑先掘井,井是家園的象征。當年走過千山萬水來到丁字灣的先輩們,安營扎寨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掘井。水是生命之源,有了井才能生存,于是,小南河邊上便有了這口古井。古井井臺砌著花崗巖方石,每一塊都被歲月打磨得沒了棱角,井口呈方形,井口石被井繩勒出的凹痕深深淺淺,十分光滑。井臺是小孩子的禁區,沒有大人帶領,不允許孩子到井臺上玩耍。我跟隨父親去擔水時,每每都會拽緊父親的衣襟,探頭往井下偷看幾眼。我發現幽幽的井水被攪動后,像碎玻璃一樣不安分,會揉碎你投下的影子,于是趕緊抽回身來,不敢再看。到古井擔水,需要從小南河上的石板橋通過,細水長流的小南河實際上將居民區與古井做了分割。這口600多歲的古井養育了多少代人,我沒有統計過。
田莊東北方向五里許,是建于1402年的雄崖千戶所,這是目前山東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的海防古城。雄崖所呈正方形,城開四門,城中東西南北兩條大街呈十字形貫通。雄崖所因其東北部白馬島上的赭色斷崖而得名,歸鰲山衛管轄,是名副其實的海防重鎮。我多次去雄崖所玩耍,在寫有“奉恩”“迎熏”的城門樓爬上爬下,在青灰色的明清民居間跑來跑去。印象最深的是城中每家每戶都不鎖門,小孩子淘氣,有門就進,有窗就鉆,很多時候進到人家,發現屋內沒人,主人應該是在街上曬太陽吧。十字街上滿是戲耍的孩子,有跟著撒歡的小狗,還有推著小車賣冰棍的婆婆,古城熱鬧的情景印在了我的腦海里。在雄崖古城,我找到了夜不閉戶的參照地,雄崖所的居民不僅夜不閉戶,就是大白天門也敞開著。
通往雄崖所的路邊,有一座高約百米的玉皇山,山上滿是槐楊松等雜樹,山頂有一座神秘的玉皇廟。那個時候,父親經常在飯后乘涼時點燃一根蚊繩,搖一柄蒲扇,給我講玉皇廟的故事。故事大都是些關于胡、黃、白、柳、灰五仙的民間傳說,在我的印象里玉皇廟應該巍峨雄偉,壯麗非凡,畢竟是五仙居所,有玉皇大帝坐鎮,豈可馬馬虎虎。
父親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條出海的漁船在罕見的大霧中迷失了航向,漁船像走夜路的人遭遇鬼打墻一樣,辨不清東南西北。當時船小,出海帶的食物和水也都有限,連續幾天的迷霧讓水盡糧絕的漁民幾近崩潰。正當人們絕望之時,忽然有人發現海霧中有一個提著紅燈籠的白衣女人在前方若隱若現。船老大欣喜若狂,急令大伙向著那燈籠的點點紅光劃船。奇怪的是無論船劃得多快,就是追不上那提紅燈籠的女人。船快燈籠快,船慢燈籠也慢,兩者一直保持不變的距離。忽然,提燈女人不見了,眾人四處踅摸,卻看到了朦朦朧朧的海岸。船老大問誰看到提燈女人去了哪里,一個半大小伙子說好像上了玉皇山。船老大說明白了,一定是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來救的我們!為感謝王母娘娘救命之恩,漁民集資在玉皇廟里塑了王母娘娘像,從此,玉皇廟里的玉皇大帝不再孤身。父親的故事為玉皇廟蒙上了層層神秘的色彩,這色彩像磁鐵一樣吸引我,使我很早就萌生了去玉皇廟一探究竟的念頭。農歷三月初三是玉皇廟廟會,趕山之人摩肩接踵,蔚為壯觀。我站在村口看著上山進香的人流,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沖動,青壯年拎著果品、背著豬頭、挑著海貨,老年人拄著拐杖,挎著編簍,年輕的媳婦則梳著油光光的頭,騎著拴滿鈴鐺的毛驢,一扭一擺地響過去,我知道,人們都是奔著玉皇廟去的。
讀小學一年級時,有一天下午我突發奇想,約了個叫銅鎖的同學瞞著老師去爬玉皇山,誰知走到半路卻遭遇了大雨,玉皇廟沒看成,卻被大雨淋成了落湯雞。老師向家長告狀,說下雨天上玉皇山容易遭受雷擊,讓家長好好管束。銅鎖害怕挨打供出我是主謀,他烘干了衣服回家沒事,我卻屁股上挨了三巴掌,父親打一巴掌就跟著一句話:那地方是你該去的嗎?小孩子去干什么?就不怕柳仙鉆你褲襠嗎?柳仙就是蛇仙,父親知道我最怕蛇,這樣一嚇唬,我再也不敢去爬玉皇山了。
到東北生活和工作后,因為工作難以離開,二十余年沒有回去。人雖然沒有回去,但故鄉經常浮現在夢里。我從家鄉朋友那里淘來同治版和乾隆版兩本《即墨縣志》,抽空對故鄉做了許多功課。在同治版的縣志里,我出生的那個古村原來叫滕家溝,由此我揣測田莊之名確實與姓氏無關,也與土地無關,很可能因那口古井的井水而得名。清代的縣志對雄崖有所介紹,但不知什么原因對玉皇廟記載不多,也許當地玉皇廟不止一處吧。
有人說,作家最終都會在精神上回歸原鄉,我深以為然。步入知天命之年后,經歷過的許多事開始模糊,有的貌似很熟悉的人名字都會叫錯,但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卻清楚依然,每每想起故鄉,腦海里總會浮現出那口古井、那座古廟,那座曾經揚威海疆的古城。
去年清明回即墨省親,我暗暗下了決心,不管時間多么緊,也一定要去看看故鄉的古井、古廟和古城。
田莊現在隸屬田橫鎮,我沒有在鎮里逗留,驅車直奔心心念念的田莊。路上,我還擔憂田莊是不是已經被合并掉,如果這個六百多歲的古村真的被城鎮化大潮淹沒,我就成了一個回不去故鄉的人。進到村里,我吊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得力于新農村建設,田莊不但沒有消失,而且脫胎換骨一樣變得眉清目秀起來,街道干凈整潔,村民安靜祥和,那些青磚黛瓦的明清民居都得到了較好的修繕和維護。我想,這不就是舊貌變新顏嘛,故鄉不但沒有消失,反而依然在生長。
當然要去看那口古井。小南河上的橋已經由石板橋變成了水泥橋。站在橋上就能看到那口熟悉不過的古井。我走上井臺,井臺上新砌了石塊,因為缺少磨損,石塊棱角明顯,井口被鋼筋焊成的罩子扣住,上了鐵鎖,應該是擔心人或家畜掉進去。我問陪我去的親戚:這井水不用了嗎?親戚說村里通了自來水,這井便閑置不用了。我說閑置卻沒有填掉,說明村干部有文化保護意識,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口水井。我探頭朝井底看了看,水中一絲波瀾沒有,水質有些渾濁,我的投影也被鐵柵欄格式化。
接著去玉皇山。玉皇山并不高,車也可以開上去,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上山,當年被雨淋濕的情景依然難忘。石階踏步并不陡峭,很快便到了山頂。我看到了經常浮現在夢中的玉皇廟,說實話,我心里有點落寞,眼前的景象與我夢中浮現的巍峨廟宇形成了巨大反差,玉皇廟太小了,建筑面積大概不到四十平方米,圍墻是新修的,抹了灰色的水泥,好在山門依然是古樸的老建筑,看上去有些氣勢。進到殿內,我看到了玉皇大帝的塑像,玉皇大帝兩側是哪吒和靈官。我轉了兩圈兒,沒有發現父親講述故事里的王母娘娘,看來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依然在“兩地分居”。離開玉皇廟我回頭望了一眼,看到門額石頭上三字中那個玉字,下面一點點到了上面,乍一看,好像是王皇廟。
再要看的就是雄崖所了。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雄崖所的保護可圈可點,幾十年過去了,門樓街巷幾乎沒有大的改變,與記憶中不同的是奉恩門兩側豎起了兩座石獅子,我還記得當時這里是延伸出來的赭色石階,老人們三五成群坐在石階上聊天,安放了石獅子,石階被拆掉,可閑坐的地方沒有了。從奉恩門進去,我向右側拐進窄窄的小胡同,走了幾戶人家,都是清一色鐵將軍把門,而且鐵鎖已經銹蝕,估計村民很久不在這里居住了,大街上看不到垃圾,管理有序,各種牌匾也相當規范,看來當地政府下了不少功夫,這座古城沒有出現頹勢跡象。
看完故鄉的古井、古廟和古城,回即墨的車上,車載音樂響起《相見不如懷念》這首歌。聽罷歌曲我心生感慨,人啊,總想撫平時間的褶皺,改寫原始記憶,其實這樣做往往得不償失。時間的褶皺長滿青苔才能放慢流失的速度,原始記憶的純真一旦被改寫,與之相伴的肯定是失落和遺憾。我多么希望記憶不被改寫,田莊的古井依然甘洌,古廟依然雄偉,古城依然夜不閉戶!
值得慶幸的是,古井、古城、古廟都被保護下來了,它們的存在讓我想到了另一首歌:給時間時間,讓過去過去,讓開始開始,讓故事延續。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