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代際差異與兒童生活的詩意表達
由青年作家鄭鑄彪撰文、著名畫家梁培龍繪圖的國畫童謠《花貓花貓你別鬧》以奇趣稚拙、氣韻生動的水墨畫筆與簡約節制、親切活潑的文字表達,讓作品閃現出別樣的文學光華與藝術品質。該書繪者出生于1944年,作者出生于1994年,間隔半個世紀的代際合作,讓整本書彰顯出跨越代際差異間普遍童年經歷與童年生活書寫和表達的代表性,喚醒了不分代際人們共同的童年記憶、經歷與情感的共鳴。
整部作品涵蓋了多種傳統童謠的藝術形式,如問答歌(《什么圓圓在天邊》《太陽亮光光》等)、數數歌(《一二三四五》《一棵大樹兩個娃》等)、游戲歌(《過家家》等)、連鎖調(《分果果》)、字頭歌(《一個女娃采蓮》)等。拙樸、自然、柔和的兒歌語言親近兒童的理解與口語表達,朗朗上口的節奏與聲響效果便于兒童的記誦與傳唱。好的語言會訴諸兒童讀者的感官投入到其意象、形象上去,喚起他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反應與情感的反應,讀童謠,也是調動兒童讀者感知覺能力的過程。
《花貓花貓你別鬧》這本題畫童謠中,眾多童謠中有大量的聽覺細節、視覺細節、味覺細節、觸覺細節描寫,如《踩水花》《落雨大》《再來一枝花骨朵》《鵝鵝鵝》《叮叮當當牛鈴響》《一個女娃采蓮》等,這些童謠為讀者打開了一幅幅聲情并茂、千姿百態的兒童生活畫卷,也再次激活了每個人的童年回憶,把我們帶入了文字所營造的真實的童年生活景象之中。美國學者杰瑞·格里斯伍德在《像孩子一樣感知童年與兒童文學》一書中曾經談道:“兒童文學之所以能反映出兒童的感受,是因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依然與自己的童年保持著聯系。”該書作者鄭鑄彪從兒童時代起就深受兒童文學作品的滋養,良好的教育背景與文學汲養,讓他對兒童文學創作有著獨特的認識與角度,更能夠從敏銳地感受、觀察、發現中去提煉、還原真實的兒童生命情態與童年生活情狀。倘若作家不是真正地與自身及當下的童年生活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是很難完成這樣的細微觀察與細致呈現的。
作品中的文字和圖畫是對稱的、互補的、增強的,但仍有一些文字與圖畫的間隙、空白需要兒童讀者自主地探索、發現,才能把細節整合成一個更有意義的整體。如《太陽亮光光》《摘花人兒會是誰》等童謠,詩作中的問題設計,需要小讀者在當頁圖畫中尋找細節才能獲得解答,通過作家——畫家——讀者,最終完成作品的藝術呈現。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首字頭歌(《自己寫一首》),作家只創作了每一行前半句,后半句以填空的形式“求助”于兒童讀者,憑借圖文激發出的創作靈感與想象力去撰寫、完成,同時提示每一節尾字,讓小讀者更好地參與到童謠創作中來。這首童謠是畫家、作家、兒童讀者共同書寫的,而這首童謠的完成才標志著整本題畫童謠的真正寫就,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強了文本的互動感與參與性,激發兒童讀者的創作欲,還能讓他們在閱讀與寫作的試驗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從而完成從讀者到作者的身份轉換。這也要求畫家與作家在創作作品時合作無間、配合周密,謹慎考量兒童可能的反應與反饋。
作品不僅在反映兒童本真情態和趣味上具有優秀童謠的典范性,作家還在詩作中傳遞了自然中的知識、生活中的常識,多首童謠的創作用兒童視角表現了自然界的奧秘和生活中的智慧,以激發小讀者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豐富他們的智識。同時這些童謠兼顧兒童的語言發展與學習,小學一年級高頻詞的出現與標識,讓家長、老師能更好地把握兒童語言學習的進度與進程。詩畫之間的留白,訴諸兒童自己的語言反應,將其豐富、具象,閱讀作品,也是提升兒童語言水平與表達能力的過程。
打開書本,兒童的聲音、兒童的動作、兒童的情趣躍然紙上,國畫童謠《花貓花貓你別鬧》為讀者展現了一幅自然真切、拙樸可愛的兒童生活場景與詩意畫卷,具有經典童謠的藝術品相與文學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