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社會文化
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小說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特殊存在。它是文學作品,以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節、精密嚴整的結構、惟妙惟肖的語言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一代又一代讀者提供審美享受,豐富著他們的生活,滋潤著他們的心靈; 同時,它又是文化典籍,在構建文化傳統、鑄造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影響深遠,特別是像《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這樣的經典之作,承載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人生理想和審美趣味。因此,可以將中國古典小說作為透視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一個絕佳窗口。
《觀世相:古典小說里的浮生與世情》 苗懷明 主編 后浪·貴州人民出版社 2024年11月版
中國古典小說與中國社會文化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一方面,中國古典小說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文學化反映,無論是改朝換代還是江湖惡斗,無論是降妖除魔還是家族興衰,都通過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直觀地呈現出來, 有著極為豐富的認識價值。中國古代的史書特別是正史往往采用宏大敘事,記載的大多是帝王將相主導的軍國大事、政治外交,至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則不屑記載。事實上,日常生活與軍國大事同樣重要,細節展示與宏大敘事同樣精彩,要了解中國古代市井細民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乃至喜怒哀樂,必須從小說作品中去尋找材料。在以書寫日常生活為特色的微觀史學層面,小說比歷史典籍更有史料價值,也更為重要。
另一方面,中國古典小說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其影響早已超出文學欣賞的層面,明代中期之后逐漸成為軍事教科書,它們參與并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商業經營、人才管理等方面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鑒。中國古典小說特別是那些經典名著深刻影響并改變著中國人的倫理道德、節慶民俗、語言表達,這種影響和改變是全方位的,也是非常深入的。毫不夸張地說,認識傳統中國,深入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文化,離不開中國古典小說。
從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來描述中國古典小說特別是那些經典名著的影響一點都不為過,經過千百年的陶冶浸潤,中國古典小說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直到今天仍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特別是那些傳世經典比如四大名著,盡管所寫為農業時代的生活場景,但它們在數字化的時代里并沒有過時,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滋潤和啟迪。
對在無休止的內卷中焦頭爛額、身心俱疲的現代人來說, 閱讀古典小說可以獲得其他樣式文學作品無法替代的愉悅和收獲。這里有豐富的人性探索、有深刻的社會洞察、有睿智的人生分享,在這里不僅可以找尋曾經模糊的文化記憶,也可以為自己難以釋懷的文化鄉愁找到歸宿。中國古典小說中那些永恒的話題,比如英雄、勇氣、規則、自由、生命、愛情、名利、女性、正義、青春等等,這也是當下每個讀者都要面對的人生關鍵詞。這些古典小說作品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不同側面,發出了直面靈魂的拷問,也提供了極具啟示性的思考。
在《三國演義》中,拯救蒼生的英雄情懷中夾雜著利己主義;在《水滸傳》中,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背后是凄涼落寞的末路悲歌;在《西游記》中, 上天入地的自由沉重且代價巨大;在《紅樓夢》中,凄美的青春挽歌掩飾不住家族使命的莊嚴復調。那些出沒于俗世邊緣的俠客,在唐傳奇和公案小說中,堅守內心的正義和歸依體制的誘惑讓他們的內心不斷糾結;在《世說新語》中,最黑暗的時代開出了最明艷的生命之花;當《封神演義》上演神界與人間的權力大戰時,《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卻講述著讀書人在那個時代里最嚴肅的無厘頭鬧劇。
本書從中國古典小說與中國社會文化的關系著眼,選擇十一部古典小說進行精心解讀,或一部經典名著,或一類小說作品,揭示這些作品背后的豐富內涵,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本書作者皆為在學界嶄露頭角、卓有建樹的中青年學人,他們選取自己素有研究的作品,深入探討,是一次有趣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