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眾文藝:現象與意義”研討會在京舉行
“新大眾文藝:現象與意義”研討會現場
12月26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文藝報社、中國現代文學館共同主辦的“新大眾文藝:現象與意義”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出席并主持會議。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胡友筍,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文藝報》副總編輯劉颋,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納楊,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宏偉,以及賀桂梅、閻安、周志強、劉瓊、劉大先、趙暉、叢治辰、孫佳山、胡妍妍、白惠元、湯俏、秦蘭珺、楊宸、楊毅等專家學者與會研討。
李敬澤主持研討會
李敬澤在主持時介紹了此次研討會的舉行背景。“當我們談論新大眾文藝時,我們在談論什么?這需要理論評論界去深入地了解和辨析。”他表示,“新大眾文藝”的概念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從當下人民大眾文藝生活的巨大新變中來。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文藝大眾化始終是黨領導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一條重要脈絡,新時代以來,國家在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飛速發展,促使大眾文藝領域發生了一些特別值得注意的新現象,其中就包括文學的新變。從文學的創作,到讀者的閱讀和接受,文學生產傳播各環節的形態都在發生重要的、持續性的變化,文學性正在更廣闊的領域中不斷生長和蔓延。一系列大眾文藝生活中的新變化,正在重新塑造和影響文學的面貌。
李敬澤表示,對新大眾文藝的討論,不能只停留在對表面現象的探究,而是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深層生活邏輯和審美邏輯。“我們需要一種歷史眼光,現在的人和十年、二十年前的人相比,他的文藝生活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式的變化。”與過去的大眾文藝相比,新大眾文藝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交互性”,過去作者與接受者截然兩分的格局正在被改變,文藝的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正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生融合。一系列新特點的產生建立在社會發展的兩個重要條件之上,一是全民素質的提升,二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此基礎上,人民大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斷迸發,人民大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力、規模和熱情,深度參與文藝的創造,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討論的重要話題。
李敬澤談到,舉行此次研討會,一方面是重溫我們黨引領大眾文藝的脈絡和傳統,另一方面是深入探討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大眾文藝的新現象、新問題。新大眾文藝在當下人民大眾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文藝形態和新文藝形態在新時代的板塊錯動中相互碰撞和激蕩,開辟了許多理論創新、藝術創造的新空間,加強對新大眾文藝的研究、闡釋和引導,也成為一項非常迫切的課題。新大眾文藝是新時代文藝領域的重要現象,彰顯了新時代文藝的蓬勃活力,是我們這個時代文化創造力的重要體現,理論評論界要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大局中深入思考相關課題,全面闡釋和有力引導新大眾文藝,促進新大眾文藝的健康發展。
“新大眾文藝:現象與意義”研討會現場
與會專家圍繞新大眾文藝的內涵、特點與意義,大眾文藝的歷史脈絡與最新發展,媒介變革對文化生活、文藝形態的塑造,新大眾文藝對文藝觀念變革的啟示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大家談到,新大眾文藝在今天呈現出蓬勃生長的態勢,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新大眾文藝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其創作和傳播方式,與此同時,社會結構的多元化演變以及大眾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促使當下的文化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鮮明趨勢,進而有力助推了新大眾文藝的崛起。新大眾文藝為廣大民眾提供了更多表達自我和參與文化創造的機會,它突破了傳統媒介的諸多局限,推動多種新媒介深度融合,極大豐富了當下的文化生態,其創作主體也不再局限于專業的創作者,群眾廣泛參與其中,展現出旺盛活力。但我們也要看到,新大眾文藝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強闡釋和引導,讓新大眾文藝在充分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朝著更為積極健康的方向穩步邁進,真正做到與時代同頻共振,真實反映新時代的精神風貌,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新大眾文藝:現象與意義”研討會現場
當天下午還舉行了由文藝報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作協創研部共同主辦的“新大眾文藝:文本及闡釋”學術工作坊,《文藝報》副總編輯岳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執行主編李蔚超,以及胡一峰、張萌、單小曦、胡疆鋒、許苗苗、李星文、董陽、劉夢霏、陳亦水、張學謙、王玉玊、姚利芬、耿弘明、王雨童、危明星等專家學者參加工作坊,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新大眾文藝:文本及闡釋”學術工作坊現場
參加會議的還有新華社研究院調研組有關同志,中國作協創研部、文藝報社、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有關同志。
攝影:王紀國、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