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尼山腳下》改稿會舉行
11月28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尼山腳下》改稿會在小說故事發生地濟寧泗水舉行。山東省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文東,濟寧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黃秀杰,泗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亞峰,泗水縣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國營,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胡軍出席改稿會。胡平、張陵、馬兵、宋嵩等專家學者,《尼山腳下》作者柏祥偉,作家社總編室編輯原文竹、營銷宣傳編輯趙云、張溯源,責任編輯、創意合作編輯部編輯朱蓮蓮等參加改稿會。
長篇小說《尼山腳下》以尼山腳下歇肩村由困頓走向振興的過程為線索,書寫了以石德義為代表的一代人踏實謀生尋路的艱難;以石利華為代表的一代人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擔當與創新,在建設美麗鄉村中,他們實現自我成長,探索出嶄新的充滿生機的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歇肩村的故事,是建設新時代鄉村過程中,現代與傳統、城市與鄉土、象牙塔與民間等碰撞,交融,共進的故事。
與會專家認為,《尼山腳下》小說以生動精彩的故事情節,簡潔凝練的敘事語言,塑造不同身份、不同性別的人物形象,將魯南鄉風民俗,儒家文化,倫理道德等融入作品,書寫在建設新時代鄉村的過程中,現代社會文明與傳統鄉土文明、物資獲取和精神追求之間發生一系列交集過程中,由融糅碰撞到攜手共進的典型故事。記錄了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以德做人,以智做事,以“合伙人模式”擔當實干精神,通過建設美麗鄉村和自我成長的過程中,踐行人生價值追求人文情懷的知行合一,探索出一條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
專家們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出作品中有待繼續打磨之處。比如小說的矛盾沖突的復雜性和尖銳性略簡單,人物形象略單薄成長性不足,村民群像的變化表現不太充分,鄉村振興問題的解決方式同質化傾向,涉及鄉村實際問題解決方式簡單、小說故事時間線稍顯混亂、部分語言欠生活化等。
專家也提出了進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議。比如堅持小說中鄉村儒學振興的實踐性與倫常化的嘗試;對人物石利華性格塑造的多元性和兩代黨支部書記形象的傳承性的結合,使小說人物形象更完整;發揮作者短篇小說創作的優勢,敘述中巧用閑筆;注意鄉村賡變中內力與外力的平衡、長遠發展與短期效益的平衡、傳統與現代的平衡;細節照應的精細化;加強鄉土民情的書寫;重視小說中物如“糧倉”“硯臺”的象征意義等。
交流環節中,作者講述了自己扎根泗水濱,目睹當地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村民從物質到精神的雙重蛻變;通過采訪小說中的原型人物,了解了“合伙人模式”,以及這一模式對周圍鄉村走向富裕的帶動作用。希望能用文字記錄家鄉傳統文化的傳承、現代文明下鄉親們的精神新貌等。作者感謝專家們給的專業又具體的改稿意見,會結合改稿會中的收獲和自己對新時代鄉村巨變的理解,精雕細琢,爭取讓尼山腳下的故事熠熠生輝。
胡軍對改稿專家細致的點評和有效的針對性意見表示感謝。希望作者能在這些具體和專業的建議的幫助下,潛心修改作品,爭取能在同質化之中書寫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底蘊、展示當地百姓風貌的精品;出版社也會根據專家們的意見進一步總結經驗,助力“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出更多出色的新時代文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