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天:網絡小說的迭代、升級以及改編
離開大學校園,踏入職場的2004年,對我來說,可以算得上是網絡文學元年。而僅僅不到一年之后,我就因為書荒而開始了自己的寫作之旅。如果算上純粹作為讀者的時間一年,至今為止,我差不多算是經歷了二十年網絡小說的發展,親眼見證了網絡文學從最初的小眾文化,到如今中國文化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最初的網絡小說,不僅僅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并不限于唐傳奇、明清小說、起源于民國的武俠以及仙俠小說、言情小說,而且還融合了眾多西方文化特色,包括各種電影、西方奇幻小說、日漫、輕小說等等。但是在這一基礎上,網絡小說不斷發揚光大,推陳出新,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自從誕生開始,網絡文學就不斷迭代并自我升級。以仙俠類小說舉例,從最初《飄邈之旅》為仙俠等級架構奠基,到基于《封神演義》和《西游記》的洪荒流開創者《佛本是道》,再到此后開創凡人流的《凡人修仙傳》,再到這幾年橫空出世,融合了傳統古代背景和克蘇魯風格,歸類在東方玄幻,卻被人評論為最不像仙俠的仙俠小說《道詭異仙》……就如同最初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成為眾多仙俠小說借鑒的世界觀一樣,這一個個不同的體系為眾多仙俠小說打下了堅實的世界觀基礎,衍生出了更多的小說。而這些沿襲至今的世界觀,不少作者在沿用的同時也在不斷精細化,有的老瓶裝新酒,通過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展開,有的則將其和其他品類結合在一起,創造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而網絡小說的迭代和升級,其實也和閱讀媒介的升級,讀者的迭代有關。網絡文學誕生之初,是一個電腦閱讀的時代,閱讀者也主要以大學生和白領為主,其主流讀者大多深受傳統文學以及通俗文學熏陶。但二十年之后,網絡文學的閱讀媒介已經從電腦變成了手機,讀者群則是因電腦的普及而擴大了幾十倍,主流讀者從老至少,跨度極大。
很多人并未接觸過中國傳統文學,“四大名著”也不甚了然,更不用說“三言二拍”等古典小說,又或者《聊齋志異》在內的志怪玄奇,《儒林外史》之類的世情小說了。但因為網絡文學,他們得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余,進入了一個閱讀的世界。哪怕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能因此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那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成功。
而很多老讀者在閱讀二十年之后,口味也在隨著作品而升級。以我這樣一個二十年閱讀史的網文資深讀者的角度舉例,至今為止,我每年閱讀量都在幾千萬到一億字上下徘徊,至少閱讀幾十上百部小說,但是,現在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會常常因為書荒而去重溫當年的經典網文。
其一,是因為現在網文基數非常大,好的作品層出不窮,即使看這些新書都根本看不完。一來二去,時間有限,也就沒時間去重溫舊愛。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作為讀者的口味在升級迭代,曾經喜歡過的一部分小說,現在往往因為價值觀,內容不再新穎,又或者文字情節失之于粗糙等原因,不再如當年那么深得心意。這就和二十年前的美味佳肴固然銘記在心,但一旦重新品嘗,往往就會覺得不過如此是一個道理。
閱讀年限長的讀者,往往會像我這樣越來越挑剔,有人甚至會覺得好書不夠而退出閱讀圈,也有人在閱讀升級之后,更趨向于精細化閱讀,成為某些小眾類小說和作者的擁躉。而新涌入的讀者,也許也會重復我們當年閱讀的老路,閱讀口味也隨著作者的作品逐漸升級迭代。在這種大環境下,網絡文學的新作者需要不斷精煉自己的寫作能力突破重圍,而老作者也需要迭代升級自己的寫作技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畢竟,當年網絡文學是靠著新穎而獲得了廣大的擁躉,二十年之后,新穎的題材變成了陳舊的老套,跟風呆在舒適圈,很可能在數年之后遭到淘汰。
而讀者的口味升級,網絡文學作品的迭代升級,在網文IP的影視改編中,也有鮮明體現。現在,大多數影視公司傾向于購買近幾年的影視IP進行改編,因為這更加符合當今時代下觀眾的口味。而即使是影視公司因為大神作者的名氣而購買前些年的老IP,則也傾向于重新確立主題——這是因為當年的老IP,其橋段以及內核,往往在后續的網絡小說IP改編中已經有體現,一旦后起之秀先在屏幕上作為影視劇而呈現,那么尚未改編的老IP就會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老IP的原著內核,在當年是新穎甚至獨創的,但十年二十年之后,立意早已深入人心,若是一味沿用原作思路進行改編,往往就會失之于老套平庸。所以,不少老IP往往會出現顛覆性改編,甚至于只是披了原著一層皮的改編,只為了更契合當下年輕人口味。
而這種改編再創作既有商業成功的案例,如內核與原著完全不同,但是抓住了時下觀眾口味的《贅婿》得到了很大的商業成功,但更多的卻是滑鐵盧。究其緣由,是改編時制定的內核以及重塑的故事并未得到觀眾認可。就和大多數作者耿耿于懷的一樣,久經市場考驗的原著和改編時顛覆性創作的故事孰優孰劣,大多數時候是一個可想而知的結果。
因此,網文IP改編時的升級和迭代,并不僅僅是迎合,只迎合口味而不做開創,只重視情緒價值,炒作社會話題,完全摒棄了原著,無疑也意味著也放棄了網絡文學IP的核心受眾群。但若是一味照搬原著,那么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投合了原著讀者群的口味,這些讀者群可能是極小一部分人,又可能因為老套乏味而失去了更多的觀眾。這其中的分寸很難把握,因此對改編者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如果說影視是河流,那么,其上流的網絡文學無疑是源泉。迄今為止,大多數網絡小說的核心是故事和人物,而極少數優秀作者會由情節和人物展開自己的主題立意內核,一旦這些因素完美契合,不但無損于作品的可讀性,更提升了網絡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而這樣的作品,正在不斷增加,而這恰恰也是一種最優秀的升級迭代。
我一向很贊成一個觀點,影視是娛樂性而非教育性的。大家從影視之中,并不是要學到什么,而是要從中得到放松身心的娛樂性。但文學卻不同。文學界的主流觀點是,文學是批判性的,但就我個人體驗而言,文學的歌頌性并不應該被忽略。
金庸的武俠小說被不少人視作為娛樂性的產物,但大家從中記住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日漫和輕小說當年也不登大雅之堂,但如今的二次元已經從小眾文化逐漸蓬勃發展,大家從中記住了熱血和少年,溫馨和治愈。而從今天的網絡小說,大家也許很難記住一句臺詞,但是,大家一定會記住一個人物,一個經典的自創橋段,一個已經被廣為傳播的梗……當多年之后,回想當年的流淚感動、會心一笑,不會認為那是年少幼稚,仍然將其銘記在心,那么,對網絡文學的創作者來說,這就是最大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