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媒時代與新大眾文藝的興起
01
世界巨變中。時代巨變中。生活巨變中。
站在新時代的潮頭,我們發現:新傳媒時代到來,新大眾文藝興起。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各種新技術的興起,人民大眾可以更廣泛地參與到各種文藝創作與活動之中,人民大眾真正成為文藝的主人,而不是單純的欣賞者,這就是新大眾文藝。
新大眾文藝的興起與蓬勃發展,與大眾進入評價體系密切相關,讀者認可不認可,大眾買賬不買賬,成為重要的評價尺度和衡量標準。同時,專業文藝工作者也主動利用新媒體,促進專業文藝的創作繁榮和發展。
新大眾文藝與傳統專業文藝互相促進,專業文藝借助新大眾文藝獲得新的生命與活力,新大眾文藝也借助專業文藝登上大雅之堂,獲得廣泛認可。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時代變了。文學在紙媒時代是作家和職業群體的專利。過去寫作的特別是能寫作的,只是少數人。過去的時代,受過教育的特別是受到高等教育的,是少數人甚至是極少數人。現在不同了,義務教育普及,勞動者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勞動者參與文學有了更廣泛的基礎。這個時代,幾乎每一個勞動者都能拿起筆,記錄他們的生活,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感受、情感和認知。
文藝的興盛與發展,同載體有關。現在,文藝的傳播手段與方式發生巨變。過去幾千年,文藝的傳播,依賴于紙張與印刷、舞臺與場地。現在,文學與藝術的傳播方式,有了新的載體——數字化與網絡。借助微信、微博、直播平臺、視頻網站等形式,新媒體文藝正在以海量以及日新月異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新媒體的產生,為勞動者參與文學提供了極為便利而通達的載體,物質文化生產者和精神文化生產者傳統意義上的鴻溝逐漸被抹平。
新媒體上,讀者與作者可以即時并隨時互動,可對話修改,也可聯手創作;作者可以借助AI,也可以借助ChatGPT及其他人工智能,人機互動,文字與聲、光、影互相映照,互相融合,既有文本視覺,亦有影像視覺,構成一個全新的文藝場。
新媒體和人工智能的出現,降低了技術的門檻,催生了自媒體的發展與興盛。寫作與發表幾乎無門檻。拿起手機,就能寫,能拍,能制作短視頻,能隨時隨地發表。許多新媒體文藝的創作者,比很多專業作家藝術家強悍的是,他們不事修飾,直擊現實世情,獲得了眾多粉絲,小到幾十個幾百個上千個粉絲,大到幾百萬粉絲。
文藝被從神壇上請了下來,真正走向了民間,走向了大眾。每個人都能成為參與者,也可以是創作者,文藝作品由少數人創作,多數人欣賞,變為多數人寫多數人看,幾億人看。新媒體文學,特點是作者有自己的粉絲群,讀者分眾化。
這是一個文藝的分眾化和群像時代。一群無名英雄出來了!
新的時代,巨變的生活,為新大眾文藝創作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題材、內容和可能性。
新大眾文藝的興起,這是一個洶涌澎湃的文藝新浪潮!
02
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有過三次大眾文學運動。
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學運動。其提倡的新白話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是“人的文學”,是“平民的文學”。但這場自上而下的文學運動,作者和讀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距離和隔閡。之后相繼提出“民眾文學”“方言文學”,喊出“到兵間去”“到民間去”“到工廠間去”的口號,雖然開出了絢爛的花,但鮮見結出豐碩的果。
第二次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左聯提出的“文藝大眾化”運動。彼時民族危機嚴重,文藝大眾化擔負著拯救國家、喚醒民眾、實現民族獨立的艱巨任務。但由于時局的艱難、理論的混亂與思想的激進等原因,最終半途而廢。
直到1942年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才真正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的問題。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展了毛澤東的文藝思想,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既然是人民的文藝,就應該“以人民為中心”,貼近時代,反映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內容。
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已經深入人心。
“新大眾文藝”即是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生動詮釋。
03
“新大眾文藝”是一場創作者的革命。創作者無須再像紙媒時代那樣,苦心孤詣地構思寫作,等待發表。新時代的所思所想,或鍵盤輸入,或音像錄制,須臾之間,心中塊壘得以紓解,腦中所想得以傾吐。無論身份,不論階層,門檻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賣小哥在送外賣的間隙,寫下《趕時間的人》;打工小哥開起“詩歌商店”;保姆、保潔、保安、木工、電工、瓦匠等平凡職業者的呼喊與呼喚,歡笑與淚水,焦慮與等待,失望與希望,匯成新時代的“新工人文學小組”,“活出了價值、尊嚴、自信,讓人感到一種既有疼痛也有堅韌,蘊含著未來和希望的感動”。與此同時,在與讀者的雙向互動中,他們超越了個體,獲得了集體認同,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徹底質變。
“新大眾文藝”是一場文體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學以降形成的小說、詩歌、散文與戲劇的四大文體的規范和劃分。除了文字之外,創作者運用網絡鏈接技術,將圖像、表情包、聲音、色彩等一切覺得有關的元素插入,從而形成了超文本、多主題、多媒體的全新的大眾文藝審美特質。同時,“新大眾文藝”也打破了傳統的文學學科以及“文史哲”大類的學科限制,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民俗學、動植物學,以及理、工、農、醫、牧、商等學科中的活態文化,通過大眾和網絡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并激活和創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藝形態,滿足了普通大眾迫切的精神生活需要。
“新大眾文藝”是一場語體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學以來形成的語體規范和修辭規范,體現出更加廣闊的張力和創造力。新詞匯、新表達、新修辭被廣泛吸納,語匯朝著更豐富、更生動、更多元、更精確的方面發展,時代性、民族性、全民性、靈活性等社會屬性和音樂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藝術屬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發和開掘。
“新大眾文藝”是一場閱讀革命。閱讀者可以自由選擇、自由閱讀,也可以自由評論,甚至加入創作,從傳統的靜態沉浸式閱讀模式,轉變為動態交互式閱讀模式。移動化、場景化、交互化,成為“新大眾文藝”最為顯著的閱讀特征。
“新大眾文藝”開啟了全新的“全民文學”模式,實現了“人人皆可當作家”的文學夢,拓展了傳統文學的邊際,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自主性和包容性,也為文學最為本質的“虛構性”“想象性”“創造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可能。
站在新媒體與“新大眾文藝”的歷史交點上,我們看到——“新大眾文藝”已然興起!
我們希望:“新大眾文藝”能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要求的那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04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起源。十五國風,以其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早期中國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表現了各地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它不僅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而且啟示著并不斷啟示著后世的文學創作和文體的演化變革。
唐人說,凡有井水處皆吟白(居易)詩。宋人說,凡有井水處皆歌柳(永)詞。為什么?白詩柳詞貼近生活,接地氣,有真情,鮮活,生動,生命力強大。
自古而今,那些裝腔作勢、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空文虛藝,生之也即滅,行之也不遠。
時代變了。文學主體也在變。回看歷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種個體作家、個別英雄的文學時代景象正在被打破。
本世紀以來及至當下,民間草根,勞動大眾,他們的興觀群怨之作,已經走向文藝的前臺。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正在興起與興盛的新大眾文藝,是巨變時代文藝的新疆域,新景象,新希望。
千山萬溪一夜奔,萬水匯流,終將形成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奔向大海。
05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新大眾文藝已經悄然并蓬勃地從草根和民間興起并興盛。
大眾生活,小鎮青年,市井人生,擺攤瑣記,打工經歷,興、觀、群、怨,碰壁撞墻,峰回路轉,關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關于勞動者的寫作,關于歷史的民間記憶,各種圈子、各種樣態的新的文學和藝術,它們的蓬勃興起,標志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大眾寫作和創作正在發生。
真的文學和藝術,可以聽到時代暴風雨的聲音,也能聽到生活大地上春草生長的聲音。
真的充滿生氣與元氣的文藝,是早市上嘮嘈的叫賣聲和討價還價聲,是半夜里跑腿給人送外賣的敲門聲,是318國道川藏線上旅人的車輪聲,是南海深夜里捕魚的撒網聲。
新大眾文藝,表現的是勞動者原生態的生活,是人民大眾真實生動的生活。
新大眾文藝,希望看到也能看到那些充滿生氣與活力的生活場景,那些生機勃勃的勞動景象;那些有血有肉的個人經歷,那些生活重壓下的一聲嘆息;那些大眾的呼喊與呼喚,歡笑與淚水,焦慮與等待,失望與希望。
新大眾文藝,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貼近大眾。
新大眾文藝,樹正氣,接地氣,有煙火氣。
新大眾文藝,讓大眾讀得懂,喜歡看,有收獲,能共鳴。
新大眾文藝,真正回到大眾,大眾寫,寫大眾,大眾享用,鼓舞大眾!
06
我們呼喚新大眾文藝的興起,并引起廣泛的關注!
新大眾文藝,充滿真情實感,元氣淋漓,可以看到新的時代,新的生活,也能看到新的問題,新的語言。
它像《詩經》中的“風”,來自廣闊的大地和田野,他們的歌吟,他們的詠嘆,真實自然,鮮活生動,有無窮的魅力。
我們歡迎這樣的作品!我們期待這樣的文學!
站在歷史的桅桿上,看時代的海浪洶涌而來,遠處近處都是希望的海洋。
我們呼喚著!我們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