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風聲《鯤龍》:在“科研”與“生活”中致敬新時代精神
5月29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內蒙古作家協會主辦的月影風聲《鯤龍》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內蒙古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閆艷,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張小花、滄月傲天,以及陳定家、周志雄、初清華、吳長青、翟羽佳、張學謙、肖映萱、張登峰、袁文卓、楊春燕、鄧柯藝、顧天璽、銀月光華、涼風等評論家、編輯、讀者和網絡作家等40余人參加。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朱鋼主持研討會。
《鯤龍》是一部反映新中國“大國工業”的技術流行業文,講述了中國航空重器——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的誕生歷程。作品在呈現中國航空工業的百年光榮與夢想的同時,反映了從新中國成立到新時代中國航空的滄桑巨變,生動表現出中國航空人的艱辛歷程和崇高情懷。
何弘表示,將“科研”從宏大的科幻巨制中代入復雜的都市生活描寫,是《鯤龍》不可忽視的出彩之處。以月影風聲為代表的網絡文學作家不再局限于傳統科幻符號的套用,而是將屬于他們的特殊時代記憶和家國感悟融入創作,表達普通人的生命境遇,書寫普通人在矛盾、困頓中的掙扎和拼搏,展現出新一代網絡文學創作隊伍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責任感,形成了新一輪中國網絡文學想象力的爆發,誕生了新的融合寫作方向,激發了新一波“現實向”網絡文學的活力。
與會專家認為,《鯤龍》順應了時代潮流,回應了當下關切,與時俱進地抓住了現實題材中的重大問題。小說圍繞鯤龍的設計研發和技術革新中產生的矛盾沖突,制造不斷循環的敘事單元,如靜力實驗、空載實驗、絕緣測試、通電測試等一個個“關卡”的出現與克服,遵照“技術革新-實踐受挫-轉機出現-技術更新-再度受挫”的主線線索推進,再伴隨著主人公的感情起伏線,形成了一個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的循環前行的故事鏈條。作者用生動的筆觸展現了項目組成員們面對困境時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敘事方面,小說采用了技術敘事與日常敘事之間的穿插結構,融合了經典文學敘事與網絡文學敘事手法。一方面采用了類似《第二次握手》等當代文學對于技術工作者的想象性描寫,另一方面浸潤了網絡文學的敘事節奏,不斷制造沖突性矛盾,在具有可讀性的基礎上,兼具了一定的思想深度,這是其作為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作品中對主人公自我生存方式與生活形態的選擇書寫,也是當前青年群體的熱議話題,在帶給讀者以啟發性的同時也令作品更具有現實性。
同時,專家提出建議,小說語言略粗糙,人物語言缺乏個性,敘述語言不夠圓融,如能在未來的創作中做出改進,小說將提升美感,增強文學性。對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也可增強典型性,展現更加與時俱進的、與當前年輕人性別意識更為匹配的女性角色,尤其是閃閃發光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月影風聲表示,這些寶貴意見對自己今后的創作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他會持之以恒,減速提質,精雕細琢,繼續創作更加多元化的現實題材作品。
在總結中,朱鋼表示,《鯤龍》將技術革新的曲折歷程與人物的成長、生活統一于整體性的敘述之中,工作與生活的場景、人物的工作行為和生活行為也不做固定分配,而是融于同一生命體中。作者以這樣的敘述來表現高科技產品設計制造的難度,致敬科研人員為此付出的長期且艱辛的努力。網絡文學關注現實題材的創作,觀察和處理好現實,更好地講好新時代故事,弘揚新時代精神,需要這種“大生活”的文學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