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代, 應該讀點科幻
王晉康,科幻作家、高級工程師。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類人》《蟻生》,短篇小說集《替天行道》《生命之歌》《豹》等。代表作《水星播種》入圍2024年雨果獎最佳長中篇小說。
我們已經處于一個科幻的時代,一個科技大爆炸的時代,至少是這個時代的前夜。所以我建議大家還是要讀一點科幻。雖然我是“寫科幻的老王”,但今天的建議并非“老王賣瓜自賣自夸”。我的建議基于以下理由:
要對新的科技時代有一點兒心理準備,不光是孩子們,也包括成人。在弘揚科幻的文章中,恐怕很少人提到“心理準備”這個理由,但我把它放到第一位。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展肯定不是永遠線性的,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產生質變,產生階躍,而我們的時代就到了這個臨界點上。大家不妨反思一下,一百多年前沒有電腦時,那時的人類,包括最睿智最有預見力的科學家,能否想到電腦竟然如此廣泛地滲入到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大數據、智能地圖、網迷、手機低頭族、電腦棋王、無現金社會,大模型……這些都是近30年才出現的。電腦的出現只相當于人腦硬件的強化,人工智能則相當于軟件的升級,后者帶來的變化要更廣泛更深刻。那么5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在劇變的時代,沒人能準確預料明天,科幻作家也不行。更何況,人類文明不管發展到什么高度,都不可能按照規劃的美好未來一步不錯地走下去,人類只能用“試錯法”向前摸索。所以,多讀一些“向前看”的科幻小說,有點心理準備,總比沒有心理準備要好。
再說點很世俗的好處。如果你對明天多一點了解,那么你的下一代、下幾代高考報專業時,你可能就建議他,不要從事那些最容易被人工智能代替的行業,像司機、金融交易員、編劇、插畫師、甚至醫生、教師等職業都不絕對保險。從長遠看,沒有人工智能干不了的事,包括科學家、作家、音樂家等。但比較而言,那些更注重靈感、創造性和藝術感覺,不那么程式化的職業,那些和人有關的職業、那些和人工智能的擴展有關的職業,相對難以被取代。
要對新的時代有起碼的知識準備。科幻不是科普,它本身并不負擔科普的功能。但科幻尤其是核心科幻肯定含有相當的科學知識,而且它是把知識融化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向孩子們澆灌,這比看科普更有效率。就像《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它對三國歷史知識的普及,要遠遠超過陳壽的《三國志》,兩者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科幻小說更多是解除孩子們對科學知識的疏離感陌生感,但比較零碎,也可能不準確,但更容易消化。當孩子們從科幻小說中得到最初的一瓢水,扎牢了根須后,再讓他們接觸科普書籍或專業書籍,會事半功倍。
其他文學門類比如幻想文學、奇幻文學、兒童文學等,各有各的優勢,誰也代替不了誰。但可以這么說,只有科幻文學是以科學為源頭的,而科學本身是一個博大深邃的體系,是人類知識最重要的部分。科幻的想象是立足于知識的平臺,而不是立足于虛幻或流沙。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對奇幻入迷的孩子,他們的想象力是沒有營養沒有根基的。而對科幻入迷的孩子,即使學無所成,至少會得到知識和思維上的鍛煉。
要在讀者心中從小種下對科學的愛。這一點主要是對孩子而言了。高考體制下的教育制度能夠培養優秀的工匠,但很難培養大師,因為大師必須要有對科學或文學的真心的愛,這樣才會全身心的投入。而學校里為了高考,老師很辛苦的教學,把知識燉爛了,嚼碎了,再給孩子們填食,常常造成孩子們的厭食心理。現在,對絕大部分孩子而言,學習知識只是升學和求職的敲門磚,目的達到后就可以毫不憐惜地扔掉。這樣的教育很難出大師。
而科幻文學的優勢,是把知識披上絢麗的外衣,噴上香噴噴的味道,再端給孩子,這樣會潛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種下對科學的愛。科學本身就有強大的震撼力,因為它揭示了大自然簡潔的、優美的、放之天下而皆準的機理,而科幻作家和科學家一樣,對這種震撼力有先天的共鳴。科幻作家只需把這種震撼和共鳴傳達給孩子就行了,就會在孩子心中悄悄種下一顆種子,以后,只要有合適的水分溫度,它就會自動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我是從1993年開始寫科幻的,那時的十幾歲的讀者今天已經三四十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作為一個作家,我最自豪的不是我寫了多少本書得了什么獎賺了多少錢,而是聽某位年輕人說:“王老師,我是讀你的科幻小說長大的”或者“是你的小說讓我報了什么專業”等等。這些年輕人中不乏中科院、科研一線、著名醫院的科技工作者,甚至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也包括一些年輕的科幻作家。我曾有一個疑問:是否愛看科幻的孩子更容易成材?因為他們常常思維敏銳活躍、擅長科學理性、有激情,視野廣闊,知識準備比較充足。我沒做過嚴格的統計,但應該是這樣吧。
科幻也包括對科學的自省和對人生哲理性的思考。有很多人把科學和人文對立,這是不對的。我說過一句話:宏大深邃的科學體系才是最深刻的人文。這句話可能過于強勢,人文主義者不容易接受,那就換一種說法:科學,人文,乃至哲學,宗教,就像是東西南北坡的登山者,走的路不同,但最終會在山頂匯聚——而且科學應該是先到者。大道至簡,作為一個77歲的老人,我對世界的看法比年輕時有了明顯的轉變,那就是由繁入簡,返本歸元。哲學和人文思考的終極不外乎以下的簡單問題:我是誰,從何處來,向何處去。但客觀地說,今天的科學不但揭示了人的本質,智慧的本質,道德倫理的本質,甚至即將創造出超過人類的智慧!而科幻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最好地糅合了科學和人文,甚至糅合了宗教和哲學,是集四者之力的一個平臺。它有助于我們以上帝的慧目來看世界。
一般來說,科幻作家都是科學的信徒,他們謳歌著科學的光明。只是,他們也同樣在清醒地注視著光明之后的陰影。尤其是今天,當科學已經沖擊人類最為自豪的智慧,已經在改變人類物理本元的時候,科學是善是惡,或者善惡孰重,確實值得思考。科技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生命過程,并非由人的主觀意志所能決定的。今天有不少人,包括霍金、馬斯克這樣的名人,對人工智能的急速發展心懷忌憚,要人類停止AI的發展腳步。他們確實高瞻遠矚,先天下之憂而憂,但問題是這些建議能做到嗎?人類能夠來個暗地串聯,八月十五殺韃子,一下子砸爛所有電腦,能做到嗎?當然不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賴于人類的艱難推動,但當科學之車隆隆地軋過我們頭頂時,我們是沒辦法制止它的,只能順應。
在今天的科幻小說中,有相當多是反思性、批判性的。這一點很正常,當人類成熟,變成成人后,他的視野當然不會再是孩童的緋紅色,不應該是一片光明,他應該看到生活中光明之后的陰影。既不是悲觀,也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哲人的達觀。就如我開篇時說的,這是我們對世界即將顛覆性改變的必要的心理準備。當然這一點主要是針對成人而言,至于孩子們,在他們明亮的孩提時代,就讓他們盡情享受科學的主旋律吧,至少,科學的主旋律是昂揚向上的、樂觀的、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