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眾常有一票留給英雄
上映三天,票房突破3億元,電影《維和防暴隊》繼續在五一檔票房榜上保持領先。
該片取材自中國維和警察的真實維和行動,力圖呈現他們不畏艱險深入硝煙彌漫的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的生死時刻。監制劉偉強、導演李達超,以及黃景瑜、王一博、鐘楚曦等主演都有或主旋律大片、或動作戲、或軍旅題材的拍攝經驗。在給出好評的網友看來,片中高燃的打斗、爆破、槍戰等“武戲”看得人熱血沸騰;穿插在激烈場面間隙的“文戲”時長有限,但恰是這些能凸顯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君子和而不同等價值理念的內容,可以比打戲更動人。
隨著《維和防暴隊》上映,聯合國新聞中心官方微博號、國家移民局官方微信公眾號等紛紛發文推介影片,更為原型群體“中國藍盔”點贊:“從戴上藍色貝雷帽那一刻起,他們就決心為世界和平遠赴萬里,勇毅前行、堅守異鄉。”現實與大銀幕互文的一刻,何嘗不是電影市場的一個注腳——中國觀眾常有一票留給英雄。
新主流電影與觀眾的共情共鳴共感
《維和防暴隊》的北京首映禮上,來自公安部的裝備專家、曾兩次被聯合國授予和平勛章、服役期間10余次赴海外執行維和任務的毛戎峰得到了滿場熱烈掌聲。那天,曾經的維和警察換上20年前穿過的制服,以維和老兵的身份向主創致意,“感謝你們弘揚主旋律,用電影譜寫了一篇可歌可泣的維和篇章”。
事實上,中國新主流電影歷經過去幾年發展已漸成氣候,受到學界、業界與觀眾的認可。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看來,根植于現實土壤,新主流電影是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的結合。“新主流電影的價值觀表達已更好地與觀眾共情共鳴共感,同時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反響,這是由于新主流電影在價值觀的傳達上有所創新,比如重視個體價值與命運,重視個體與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重視表現平凡人的挺身而出等。”
《維和防暴隊》中,應聯合國請求、受國家派遣,余衛東、楊震、丁慧、周家軒等維和警察遠赴異國他鄉,深入戰火紛飛的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他們是執行任務時智勇雙全、冷靜無畏的維和警察,卻也并非“全能超人”。影片維和小隊的幾名隊員分別塑造了人物前史,有的是生活里缺席的父親,有的曾為年輕氣盛付出過代價,他們最終能代表國家執行任務,與其說是天賦異稟,毋寧看成是日復一日負重前行的訓練、磨礪,讓凡者表現出不凡。正是這些有血有肉、有淚有痛的人的情感特質,讓維和警察這一鮮少在大銀幕上呈現的群體更為可親可感。
大片背后的中國情感值得更豐富講述
人們樂見新主流電影成為市場主流。學者同時提醒,在中國電影工業水平整體提升的背景下,創作者更應重視新主流電影在達成了高概念、商業性之余的情感內核。高燃的大片場面背后,豐沛又深厚的中國文化、中國價值、中國情感值得更為豐富、多元的講述。
這一層面,《維和防暴隊》做出了有益探索。比如兩位主角的人物關系,年幼時楊震無法理解父親為保護余衛東而犧牲,就此對余衛東心生芥蒂,并立志要做一名“更牛的警察”。而當兩人并肩作戰,楊震親見隊長余衛東事事“向前一步”、時時把自己擺在第一責任人的位置時,年輕人漸漸明白了警察這份職業榮譽的重量與艱辛,而觀眾會進一步理解何為中國警察的精神傳承。
再以維和小隊執行任務為例,他們面對的環境,往往瘟疫和炮火肆虐,有組織犯罪和恐怖主義橫行。中國維和警察為和平而來,而當地人對這群初來乍到的“外來者”不乏戒備。在語言鴻溝難以跨越的情況下,小隊眾人如何扭轉當地人的態度、獲取他們寶貴的信任?如何在嚴格遵守“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原則”的前提下,保護平民穿越暴力武裝集團的重重火力封鎖?影片在激烈的戰斗和對抗之外,還努力闡釋了中國平等對待他者的交往態度,以及堅定追求和平、友誼的理念。正如參與本片拍攝的外籍演員、來自貝寧共和國的木蘭所言,無論是從她的個人見聞抑或拍攝時接觸到的點滴,都讓她感受到了中國擔當、中國人民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