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儒:打造寧夏城市文學新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文化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打造文化興盛沃土,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的奮斗目標,賦予了寧夏文學藝術事業高質量發展新任務新使命。石嘴山城鎮化率高,城市特色鮮明,人文底蘊深厚,傳承發展并挖掘地域特質,定位“城市文學、工礦文藝”,打造寧夏城市文學新高地,這是石嘴山文化事業興盛繁榮發展的潛力所在,也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石嘴山的時代命題。
198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19.2%;2000年,這個數字為36.2%;進入21世紀的二十年來,截至2022年,中國城鎮化率飆至64.7%。城鎮化是歷史大勢也是發展必然。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設蓬勃發展,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鄉二元結構日益被打破,人們的生存方式、情感結構、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亦隨之變化,這為城市文學的繁榮奠定了豐厚的現實基礎。各種資源要素向城市、大城市聚集,文學創作也走上了記錄、反映、體現和感悟城市生活的必由之路。越來越多的作家目光聚焦于沸騰火熱的城市生活,創作出不少禮贊平凡人物、表現城市空間特質、揭示城市文化多樣性的精品力作?;谙到y分析研究和對文學發展潮流的考量,在寧夏這個以鄉土文學稱雄的地方,我們提出了寧夏“城市文學”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學?城市文學的本質又是什么呢?簡言之,城市文學是指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為主要表現對象的文學,其內容圍繞凸現城市特點這一中心向不同層面展開,具體包括勾勒城市風貌、書寫城市印象、表現異于鄉村的都市生活形態、彰顯多樣化的人生欲求、描寫個體都市體驗以及刻畫各類市民形象等。更多地反映城市生活濃厚的現代化色彩、商業色彩以及大眾化色彩,經由創作主體心靈的感受與投射,賦予城市文學文本相應的文化風貌,當下性、世俗性、豐富性構成了現代以來城市文學最核心的意義要素。城市文學的本質與特色歸根結底決定于城市的本質與特色。文學與城市是能夠相互成就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文學,讓城市更有記憶。可以說,文學會讓一座城市血肉豐滿地靈性地飛揚,也會讓一座城市以豐碩果實樹起鮮明的精神標識。
城市是一座文學的富礦。除題材內容外,作家們更需要積極構建城市的整體意象,傳達城市的整體感。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的發展速度、規模和現代化程度千差萬別,城市的歷史和底蘊更是一城一面,并不雷同。這些差異性只有在城市的整體意象中才能得到更為精準而鮮活的呈現,只有在整體感中,我們才能形成對城市的獨特認知和深入體認。遺憾的是,寧夏的城市文學卻沒有像城市發展那樣迅速而成效卓著。無論是參與創作的作家數量,還是好作品的數量,與城市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發展速度尚不匹配。城市很多時候只是敘事線索的一個環節,或在整體敘事中順便提及,或作為情節展開過程的一個“布景”,都未能成為被書寫的主角。在我看來,這主要源于城市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中缺乏創作上的傳統,我們更熱衷于鄉土文學在中國有著相對穩固而深厚的傳統。
石嘴山市地處祖國西部內陸,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1960年設市,是“一五”時期全國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和“三線”建設的重要城市,被譽為寧夏工業的搖籃。這片土地是一個有文學基因和文化積淀的地方,特別對于城市文學,更有著獨特的元素和故事。當你站在北長城口遠眺,仿佛向北能看到風吹草低,向南能看到田園詩畫,而眼前又是金戈鐵馬、戰旗獵獵的古戰場。 這個在《水經注》里被稱為“卑移山”的地方,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發現一種“黑色的、會燃燒的石頭”,這便后來是享譽世界的太西煤。新中國成立后,“一五”計劃將石嘴山確定為“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五湖四海的建設大軍從祖國各地會聚而來,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建設,成為一個西依賀蘭山、東臨黃河水的工業之城。就在這片土地上,勤勞而務實的石嘴山人挖出了寧夏的第一噸煤,發出了寧夏的第一度電,煉出了寧夏的第一爐鋼,經濟總量一度占寧夏的半壁河山。在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在這片土地也烙下了工礦文藝的胎記,結出了城市文學的碩果。一大批文學愛好者隨著礦區發展、城市建設筆耕不輟、辛勤創作,書寫了石嘴山從塞北荒寒之地蛻變成現代工業之城的美麗傳奇。如今,石嘴山市城鎮人口占79.55%,城鎮化率位居寧夏前列,先后被列為“首批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全國首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工作連續三年被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新時代新征程。在現代化建設中,石嘴山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錨定建設產業轉型示范市目標,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市、工業轉型樣板市、鄉村振興特色市、宜居宜業幸福市、改革開放創新市、社會治理和諧市,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中書寫石嘴山城市的美麗篇章。我們有責任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緊跟時代步伐、抒寫城市華章,有理由傳承石嘴山基因,講好石嘴山故事,傳播石嘴山聲音,展示石嘴山形象。
自到石嘴山工作以來,我深入研究了這塊地方的人文環境和發展脈絡,對城市文學發展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見解。石嘴山市地處于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接合部,是一個山水家園相映照、詩意靈氣共生輝的城市。靈動的山水、特殊的地域,使石嘴山形成了特有的氣質。當我們書寫塑造石嘴山這個城市的時候,只有把賀蘭山和黃河作為石嘴山這座城市的背景、底色、脊梁和血脈,石嘴山的氣質才會大放異彩。賀蘭山的雄壯與粗獷、黃河的浩蕩與奔放,使得石嘴山的獨有氣質讓人過目不忘,書寫者也就找到了文學精神的土壤和文學書寫的根脈。移民文化、工業文化、黃河文化、軍旅文化等城市元素和工礦符號成為這里文化的注解,文學的尋根要充分挖掘老一輩石嘴山人個性和習氣,以充分展示原有精神基因,形成直爽豪邁、堅毅友善、勤勞樸實的文化精神和文學氣質。隨著具有現代氣質的工礦企業在寧夏境內生根開花,寧夏文學當中的城市文學板塊開始崛起。1978年8月,為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寧夏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一本題名為《黃河東流》的小說集,共收入短篇小說二十五篇。按題材分類,二十五篇小說中收入工業題材的小說六篇,所占比例是四分之一,這些作品是當代寧夏文學的第一批城市文學作品。進入新時期,寧夏的城市文學開始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石嘴山云集了一批優秀的工礦企業文學作者隊伍,其中的許多作家奉獻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石嘴山涌現了一批城市文學的寫手,是寧夏城市文學創作者最為集中之地。小說方面,那守箴、金瑞直、鄭正、陳勇等是這個時期的佼佼者。其中,那守箴的《大雪歌》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近幾年,古越、吳全禮、蘇子、楊軍民等在城市文學方面顯現出很強的實力。散文方面,薛青峰、許樂江、萬吉晨及岳昌鴻、王淑萍、趙玉林等都有一批書寫城市的佳作問世,其中,薛青峰的作品榮獲寧夏文學藝術評獎一等獎,王淑萍散文獲《朔方》文學獎。詩歌方面,馬中驥、白聞鐘、萬里鵬、馬鈺、邱新榮、阿康等一批詩人,活躍在寧夏乃至全國詩壇。在以王躍英、劉岳華、夢南飛、陳斌等為代表的散文詩人的共同努力下,石嘴山散文詩創作不僅在寧夏一枝獨秀,而且發展成為令全國為之矚目的散文詩創作重鎮。其中,夢南飛作品獲中外散文詩學會舉辦散文詩國際大賽金獎,王躍英獲2022中國詩歌春晚“全國十佳散文詩人”。石嘴山散文詩人所出版的散文詩集及獲得的文學成果成為寧夏文學的亮麗風景。
城市文學相比鄉土文學來說發展比較欠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它的先天不足,我們中國是一個幾千年的鄉土社會,強大的鄉土傳統構建了我們強大的鄉土文學敘事,而城市則相對來說處于邊緣;另一方面是后天的不足,我們對于城市精神和內在氣質的挖掘上還較為欠缺。在寧夏文學發展中,言必談西海固文學或“西海固文學現象”。這是我們必須勇于面對的現實。那么,如何從石嘴山市市情出發,發揮我們的優勢,組織和帶動文學創作者繪寫出符合時代發展的文藝作品?正源于此,在全市上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我們舉全市文學之力,編輯出版《石嘴山市城市文學叢書》(三卷本)和《名家筆下的石嘴山》,收錄一百八十八位作家、詩人的四百三十余篇(首)作品。同時,通過舉辦城市文學論壇、成立寧夏城市文學學會、設立寧夏城市文學獎等一系列活動,組織和引導廣大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善于和勇于去記錄、去表現、去謳歌城市生活,讓更多更好的城市文學問世。
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狠下氣力,要像抓工業項目中的重點工程一樣,力促城市文學在石嘴山落地生根、形成氣候,在寧夏乃至全國有自己的氣場、份額,形成自己的文學力量:其一,抓好組織。要充分發揮已成立的寧夏城市文學學會的作用,定期開展活動,制定發展方向和工作目標。其二,抓強隊伍。要根據石嘴山地區及寧夏范圍內城市文學創作者實際,進行摸排,建立創作者檔案。特別是梯隊建設,注重老中青作家隊伍文學成果的培育扶持,為“寧夏城市文學獎”評選打好基礎。其三,抓實研究。石嘴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要積極主動與寧夏、全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建立工作聯系,了解掌握寧夏乃至全國城市文學動態,定期開展寧夏城市文學研討活動,對在全國范圍有影響的創作者及時跟進研究,同時,對國外城市文學發展趨勢進行研判。要發揮好寧夏理工學院文學與藝術學院的基地作用,進一步辦好《賀蘭山》文學雙月刊,增加《城市文學研究》欄目,及時推介最新研究成果。其四,抓出成果。要組織好“寧夏城市文學獎”的評選,每年推出寧夏城市文學??x本,真正把那些在全國、全區叫得響、有影響的好作品評選出來,推介出去。
我們堅信,隨著石嘴山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步伐的加快,以石嘴山為代表的寧夏城市文學必將煥發出蓬勃的活力和強盛的生命力,走進寧夏文學第一方陣,成為引領寧夏城市文學發展繁榮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