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學院晉綏劇社復排演出《呂梁山大合唱》
呂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以呂梁山為核心的晉綏邊區成為革命圣地延安的東部屏障,孕育了對黨忠誠、無私奉獻、敢于斗爭的呂梁精神。
著名的“戰斗劇社”“七月劇社”等革命文藝組織活躍在呂梁大地。在晉綏邊區12年的戰斗歲月中,誕生了周文、成蔭、馬可、高如星、劉西林等著名文學藝術人物。在呂梁軍民艱苦卓絕的抗戰精神感染下,文藝革命工作者們創作出了《解放區的天》《游擊隊歌》等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產生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抗戰文化經典。
由于種種歷史原因,由馬可等音樂家于1939年創作完成的《呂梁山大合唱》卻一直未能公開演出,該作品和《黃河大合唱》《呂梁英雄傳》齊名,均是晉綏抗戰文藝的典型代表作。步入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這片紅色的熱土再次唱響起了晉綏革命的文藝之聲。
《呂梁山大合唱》由《呂梁禮贊》《呂梁牧歌》《呂梁山下》《老百姓總動員》《呂梁情歌》《呂梁山的呼聲》和《保衛呂梁山》7個樂章組成,歌頌了呂梁山優美的自然風光、淳樸的勞動人民,表現了對敵人的切齒痛恨和奮起反抗的不屈意志,被譽為北國明朗的天空出現的一顆新的明亮的星,在中國抗戰文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從2020年12月開始,呂梁學院藝術系師生挖掘、整理、排練,多次試演,同時積極尋求中央音樂學院和馬可先生家屬的支持幫助。
2021年12月 14日,《呂梁山大合唱》預演暨2022新年合唱音樂會在呂梁學院音樂廳隆重舉行。這次呂梁學院的預演,是時隔80多年來《呂梁山大合唱》的第一次完整呈現和演出。在2023年10月13日新時代文明實踐晉綏劇社的首場匯報演出中,這首高度契合呂梁精神的大合唱作品再一次唱響在呂梁大地上。
《呂梁山大合唱》的復排和演出體現了地方高校的初心使命,是中國抗戰文藝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填補了中國現代音樂史上晉綏抗戰音樂創作和傳播方面的空白,為中國抗戰文藝的普及和傳播做出了獨特貢獻,對于弘揚抗戰文藝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建設文化強國意義重大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