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作為知識的小說與作為小說的知識 ——對中國古代小說知識問題的幾點思考
來源:《社會科學戰線》 | 苗懷明  2023年10月11日10:34

從知識學角度觀照中國古代小說,是近年來古代小說研究的一個新話題,有逐漸成為學術熱點之勢。這并非在玩文學概念游戲,借助知識學這個角度,可以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特性及功能產生新的認知,發現一些以往被忽視或被遮蔽的東西。小說是如何成為知識載體的?其知識包括哪些方面?對不同階層的讀者產生了哪些影響?對小說作者來說,個人知識結構對創作會產生哪些影響?一般讀者乃至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又會如何影響小說的閱讀欣賞及研究?這些都是很有價值且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以下依據相關材料,談談對這些問題的一點淺見。

一、作為知識的小說

中國古代小說以文學方式再現了古代中國人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包羅萬象,雖然人物的設置、情節的安排多有虛構之處,但作品往往取資于史書等紀實類典籍且不少作品取材于作者本人親身體驗及見聞,具有較強的寫實色彩,因而在審美之外,還有實用功能,兼具知識屬性可謂題中應有之義。以往的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雖有所涉及,但缺少專門集中的深入研究。結合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實際傳播和接受情況看,古代小說的實用功能有時候會超過非功利的審美功能,對這一點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眾所周知,古代小說以及據其改編的戲曲、說唱是中國古代民眾獲取各類知識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說是主要渠道。正如魯迅所言:“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小說,甚至于還靠著從小說編出來的戲文?!盵1]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教育沒有普及,文盲、半文盲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高。據統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文盲,文盲率高達80%,農村地區的文盲率更是高達95%以上[2]。唐宋到明清時期雖然沒有做過這方面的調查統計,但可以推測當時的文盲率只會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更高。高文盲率是伴隨著交通的不便和資訊的閉塞產生的。對很多民眾而言,他們一生中能獲取知識的機會不多,渠道也較為單一,年幼時可能會接受私塾教育,但更多人沒有進過私塾,一生中接觸過的可以稱作文化的東西基本上就是小說以及根據小說改編的戲曲、說唱,這是他們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主要渠道。因此,對古代民眾而言,小說傳授知識的功能甚至比消遣娛樂功能更為重要。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探討的小說主要指以白話小說為主的通俗小說,除《聊齋志異》等少數作品外,文言小說的讀者大多為文化層次較高的文人階層,在民間的影響較為有限。民眾接觸文言小說往往是通過白話改寫或改編的戲曲、說唱在舞臺演出實現的。

對小說的知識功能,不少古代小說的作者、評點者以及刊印者有著較為清楚的認識。如《開辟衍繹通俗志傳》系歷史演義小說,所記為盤古開天辟地到武王伐紂之事,年代久遠,多為神話及傳說,并非信史,但王黌仍在該書的敘文中強調該書的知識性:“自盤古氏分天地起,至武王伐紂止,將天象、日月、山川、草木、禽獸及民用器物、婚配、飲食、藥石、禮法、圣主、賢臣、孝子、節婦,一一載得明白,知有出處,而識開辟至今有所考,使民不至于互相訛傳矣?!盵3]按照王黌的說法,《開辟衍繹通俗志傳》幾乎成了上古時期的百科全書,這固然是為了抬高小說的價值,但同時也強調了小說的知識特性。再如,墨浪子編撰《西湖佳話》的具體做法是“考之史傳志集,征諸老師宿儒,取其跡之最著、事之最佳者而紀之”,他希望“今而后有慕西子湖而不得親?者,庶幾披圖一覽,即可當臥游云爾”[4]?!吧嫌刑焯?,下有蘇杭”,想游覽西湖美景的人很多,但限于當時的交通條件,能夠一飽眼福的畢竟是少數,《西湖佳話》以生動形象的小說筆法再現了西湖“跡之最著、事之最佳”的美景與人文風情,為那些不能前去游覽的讀者提供了西湖地理、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確實可以起到“當臥游”的功用。

明代中后期,還流行著一種通俗類書,如《國色天香》《萬錦情林》《燕居筆記》《繡谷春容》等,這些書將小說與詩話、笑話、書翰、掌故等放在一起,主要內容為明代民眾的日常文化知識,以分層的版式刊行。其中所收的小說作品是通俗類書的重要內容,有文言傳奇也有話本小說,編者及書坊主顯然是將小說作為民眾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代中后期,特別是維新變法之后,梁啟超等人提倡小說界革命,指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5],將小說作為救國新民的利器和知識傳播的載體,強調其實用功能。這一看法被很多小說家和評論家所接受,比如吳趼人就提出小說不僅“助記憶力之能力”,而且“易輸入知識”,“讀小說者,其專注在尋繹趣味,而新知識實即暗寓于趣味之中,故隨趣味而輸入而不自覺也”[6],看到了小說在傳播知識方面的優勢。有的小說家干脆將作品作為知識教科書,如《萬國演義》凡例中就明確指出:“是編專述泰東西古近事實,以供教科書之用,特為淺顯之吻,使人易曉。”[7]這種思路和之前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說得更明確一些而已。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廣大民眾從小說特別是通俗小說中大量汲取知識,另一方面官方否認小說作為知識的存在并進行打壓,由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四庫全書》,該書編纂于清代中期,是一部具有標志意義的大書,它囊括四部,收羅廣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朝廷認可的知識體系,但是在這個頗為龐大的知識體系中,幾乎沒有小說的位置。具體來說,《四庫全書》不收白話小說,只收部分文言小說,而且其中大多為筆記體小說,傳奇體小說則不予收錄,標準為“甄錄其近雅馴者,以廣見聞,惟猥鄙荒誕、徒亂耳目者則黜不載焉”[8]。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四庫全書》收錄文言筆記小說恰恰是因為看重這部分小說的知識屬性?!霸窠洌瑥V見聞,資考證者亦錯出其中”[9],所謂“廣見聞”“資考證”都與小說的知識屬性相關。

除了觀念層面的歧視和排斥外,官府還以法令和行政手段對小說特別是通俗小說進行查禁。尤其是清代,朝廷及地方官府多次發布針對小說的禁令,雖然以小說的受歡迎程度和流行程度看,禁令的效果有限,但官方借此表明的態度則是非常鮮明的[10]。雍正時期一位朝廷官員曾因小說問題丟掉烏紗帽:“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奉上諭,郎坤著革職,枷號三個月,鞭一百發落。郎坤將《三國志》小說之言,援引陳奏?!盵11]所謂“《三國志》小說”就是小說《三國演義》,官員上奏時引用《三國演義》中的話竟然受到如此嚴厲的處罰,可見雍正對小說的排斥態度。不過從郎坤三國的歷史知識來自《三國演義》也可以看出他受小說影響之深。這并非偶然現象,據清代中期一位文人記載,“深惡《演義三國志》,子弟慎不可閱。嘗見京朝官論蜀漢事,有誤引《演義》者,頗遭訕笑,甚至裒然大集其中詠古之作,用及挑袍等事,笑枋流傳,非細故也”[12]。這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現象,就像魯迅所說的:“雖是崇奉關、岳的大人先生們,倘問他心目中的這兩位‘武圣’的儀表,怕總不免是細著眼睛的紅臉大漢和五綹長須的白面書生,或者還穿著繡金的緞甲,脊梁上還插著四張尖角旗。”[13]魯迅的話反映了明清時期的一個現象:對仕宦階層來說,雖然官府屢有禁令不準閱讀通俗小說,但他們仍然會在私下里閱讀,其中不少人對小說相當熟悉,作為日常知識,對通俗小說及戲曲、說唱中關公和岳飛的印象遠比從史書中看到的更為生動和深刻。還以《四庫全書》為例,盡管白話小說未被收錄,但從《四庫全書總目》的相關提要中可以看出,編撰者對這類小說相當熟悉,不時提起,無法回避,這說明他們對白話小說不僅看得多,而且看得還相當仔細[14]。

當然,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從小說中獲取的知識是不同的。對文盲、半文盲來說,他們歷史、地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很多都來自小說及其改編的戲曲、說唱,小說等通俗文學發揮了知識普及的作用。對仕宦階層來說,他們有足夠的學養和渠道獲取這些專門知識,閱讀小說獲得的更多是一般的日常知識,他們更看重小說的審美消遣功能和教化勸誡功能。在小說流行的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很多官員包括理學家不僅私下購買、閱讀小說并講給自己的妻子、孩子,而且還在一起題詠唱和。從相關資料看,這在當時相當普遍,并非個別現象[15]。清代中期之后,朝廷對文化的控制逐漸放松,很多官員公開在一起談論小說乃至題詠唱和,像《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這樣影響深遠的小說中的知識事實上已經成為日?;镜奈膶W及文化知識。嘉慶年間,北京曾流傳著“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的說法[16]。道光年間,有位文人感嘆,“吾鄉士習,大率于坊行八股外,以熟讀《聊齋》《紅樓》相互夸詐”[17]。在這種情況下,對當時的官員來說,如果沒有讀過這些小說,雖不至于影響仕途,但在和友朋輩交流時沒有談資、一無所知,無疑是一件頗為尷尬的事情。

官府對小說的排斥和打擊一直持續到清末。清政府頒布的學校管理制度明確禁止學生購閱小說,如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頒布的《奏定各學堂管理通則》明文規定:“各學堂學生,不準私自購閱稗官小說、謬報逆書。凡非學科內應有之參考書,均不準攜帶入堂?!盵18]1904年,京師大學堂的學生班長瞿士勛“攜《野叟曝言》一書于自習室談笑縱覽”,被監學查出,按規定“應照章斥退”,但后來“姑念初次犯規,從寬記大過一次,并將班長撤去”,被從輕處理[19]。所以同年京師大學堂教習林傳甲編著《中國文學史》時將小說、戲曲排除在外,也就不難理解了。學生被處罰的事件,說明在京師大學堂這所傳授知識的新式學校里,《野叟曝言》一類的小說仍被排斥在當時的知識體系之外。

進入民國特別是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之后,事情有了轉機。1917年夏,劉半農受北京大學新任校長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教員,負責預科一年級(丙班)國文兼理預科一年級(丁班)國文和三年級(乙班)小說課程。其后,周作人、胡適等人也相繼加入。根據1917—1918年北京大學各研究所研究科目及擔任教員名錄,當時小說科的教員有周啟明、胡適之、劉半農三人[20]。北京大學開設小說課程是20世紀中國小說研究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它標志著小說被納入現代知識體系,成為現代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得到社會承認,獲得正當的社會文化地位,得到了現代教育制度和學術制度的保證[21]。其后,隨著教育不斷普及,文盲率降低,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日益多元豐富,小說的實用知識傳授功能逐漸弱化,但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的功能被強化,很多讀者將小說作為了解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文本,通俗小說的知識功能得以延續。

二、作為小說的知識

小說中的人物、情節雖然帶有想象虛構色彩,但是是以再現生活的方式呈現的,為讀者展示了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作者的認知和才學。一些作者和書坊主顯然意識到了小說的知識屬性,他們在創作和刊行的過程中會自覺強化作品的知識性,提高小說的附加值。比如歷史演義小說,其取材盡管也有民間傳說及戲曲、說唱的成分,但毫無疑問正史是其主要來源。很多人推崇這類小說,就是看重其在文學性之外兼具普及歷史知識的功能。出于這一考慮,一些作者、書坊主會在這類作品卷首附加一些具有知識性的內容。明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附有《三國志宗僚》,按照蜀、魏、吳三國順序分帝、后、列傳、別傳、附傳等類,對三國主要人物進行簡要介紹,如先主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玄孫,在位三年。壽六十三”,武帝“姓曹,諱操,字孟德,沛國譙人。壽六十六歲”[22]。明代《三國演義》其他版本卷首也多有類似內容?!度龂咀诹拧废党涥悏邸度龂尽返哪夸浂鴣韀23],可以看作三國主要人物的一個小型資料集,這無疑增加了全書的知識性,讀者可以憑此較快了解三國時期人物的基本情況及關系,這對閱讀、欣賞作品無疑也是有幫助的。

再如明代中后期出現了一批短篇公案小說集,有的小說集除了收錄小說作品,還收錄了相當多的法律文書。如明師儉堂刊本《古今律條公案》卷首收錄了《六律總括》《五刑定律》《擬罪問答》《金科一誠賦》以及“執照類”“保狀類”一類法律文書,其中執照類、保狀類收錄《娼妓從良照》《寡婦改嫁照》《杜絕后打照》《告給引照身》《??h官》《妻保夫》《母脫子軍》七件執照、保狀類文書。這些法律文書占有較多篇幅,與后面的公案故事并沒有直接關系,僅僅具有法律普及意義。這說明編纂者在“搜輯古今刑獄之事演為公案,以備一般人之消遣”之外[24],還有普及法律知識的用意,正如日本學者阿部泰記所云,“編者的用意并非單純編纂小說,而是不外乎要編成在現實中能夠應用的裁判入門書籍”[25]。這類法律文書為讀者提供了法律知識,很有實用價值。這批短篇公案小說作品雖然文學水平不高,但知識性很強[26]。

這種做法在清代得到延續,并有新的發展。比如,清代中期的《鏡花緣》和《野叟曝言》兩部小說通常被稱作“才學小說”,“才學”之名來自魯迅。魯迅指出這類小說“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以小說為庋學問文章之具”[27]。這類小說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作者會借助小說傳播自己的學術觀點,如李汝珍將對《李氏音鑒》《受子譜》等著述的一些心得和見解寫進《鏡花緣》,夏敬渠將《經史余論》《全史約論》《浣玉軒詩集》《唐詩臆解》《醫學發蒙》等多部著述中的觀點寫進《野叟曝言》[28]。以這種方式創作的小說無疑會有更大的知識含量,但如果內容過多,不能和人物與情節的設計融為一體,就會成為作品的冗余,影響作品的文學性及可讀性。才學小說后來未能延續就是這個原因。才學小說可以看作有意將知識植入小說的一種嘗試。

那么,中國古代小說可以提供哪些知識呢?僅就通俗小說來說,從宋元到清末有上千部之多,流派類型豐富,這些小說作品所提供的知識恐怕只能用“博大精深”這個詞來概括了,從花草樹木到天文地理,從法律政令到官制典儀,從節慶民俗到衣食住行,可以說作者的筆觸及社會文化的哪方面,就可以提供哪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共同的特點是與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相關。如對讀者影響最大的章回小說,其題材比較廣泛,又相對集中,其中歷史演義、英雄傳奇、才子佳人、神魔、公案、俠義、世情、艷情等題材涉及較多,研究者也往往根據題材劃分流派或類型。從這個角度看,特定題材類型小說提供的知識往往是比較專門的,如歷史演義小說為讀者提供的更多是歷史知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教育相當發達的當下,很多人的三國知識也并非來自《三國志》和專門的歷史著作,而是來自《三國演義》及其改編的戲曲、說唱作品。

小說所提供的知識有些較容易想象,如公案小說提供法律方面的知識,世情小說提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知識。有些知識卻出人意料,比如《三國演義》雖重在描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的政治、軍事和外交,謀略因素較突出,但它畢竟是小說作品,并非兵書,至少從作者的創作動機來說,不是作為兵書來創作的,但這部小說問世后,從明代到清代屢屢被視為兵法教科書,在戰場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實際作用。

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29]。

羅貫中《三國演義》,多取材于陳壽、習鑿齒之書,不盡子虛烏有也。太宗崇德四年,命大學士達海譯《孟子》《通鑒》《六韜》,兼及是書,未竣。順治七年,《演義》告成,大學士范文肅公文程等,蒙賞鞍馬銀幣有差。清初,滿洲武將不識漢文者,類多得力于此[30]。

以上記載可以說明兩個事實:一是在清軍入關前,皇太極命人將《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供將領和貴族學習兵法;二是清初一些滿族將領帶兵打仗得益于《三國演義》。另有其他多個材料可以佐證,如《世祖章皇帝實錄》記載,順治十七年(1660)二月甲寅,順治帝“頒賜諸王以下、甲喇章京等官以上翻譯《三國志》”[31],所謂“翻譯《三國志》”,就是滿文版的《三國演義》。清將領學習該書的效果相當明顯。下一條記載更為詳細生動:“額勒登保初隸海蘭察部下,海蘭察謂曰:‘子將才,宜略知古兵法?!郧逦摹度龂萘x》授之,由是曉暢戰事?!盵32]皇太極、順治對《三國演義》的重視是有淵源的。據記載,努爾哈赤曾從《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學到了智謀:“奴酋稍長,讀書識字,好看《三國》《水滸》二傳,自謂有謀略。”[33]這里的“奴酋”就是指清太祖努爾哈赤。通過《三國演義》學習兵法的并不限于清帝王和將領,事實上,自《三國演義》面世以來,農民起義軍就屢屢以這部小說為兵法,正如黃人所說:“張獻忠、李自成,及近世張格爾、洪秀全等,初起眾皆烏合,羌無紀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險設防,漸有機智,遂成滔天巨寇。聞其皆以《三國演義》中戰案,為玉帳唯一之秘本?!盵34]此事劉鑾在《五石瓠》一書中也有記載:“張獻忠之狡也,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咸效之?!盵35]除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也曾被視作兵書:“賊之詭計,果何所依據?蓋由二三黠賊,采稗官野史中軍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秘訣。其取裁《三國演義》《水滸傳》為尤多。”[36]這里所說的“賊”是指太平軍。

中國古代兵法著作很多,滿族將領及農民起義領袖為何不從《孫子兵法》等專門的兵書中學習帶兵打仗,偏偏從小說中學習兵法知識呢?此事不難理解,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難以理解兵法中的理論,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排兵布陣的具體描寫生動形象,活靈活現,相比之下,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模仿。正如論者所說:“《三國演義》一書,所載戰法陣法及雄韜武略,其深裨于實用者,誠非淺鮮……史之所記,不過悉歷朝君德之盛衰,臣品之忠奸,與夫禮樂典章宏綱巨制而已,絕未有記戰法陣法如《三國演義》者。是書也,世人咸謂之為小說耳,不知是書雖曰小說,而其行軍議論嚴正,余常玩索之,輒愛其貫串群書,深有合于六韜與夫司馬穰苴之法。”[37]小說作品竟然提供了軍事知識,發揮了兵法的作用,作者創作時也未必想到。

三、知識結構與小說創作研究

小說的知識屬性對作者提出了要求,早在宋元時期也就是通俗小說的形成期,就已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夫小說者,雖為末學,尤務多聞。非庸常淺識之流,有博覽該通之理……小說紛紛皆有之,須憑實學是根基,開天辟地通經史,博古明今歷傳奇”[38]。作為知識的提供者,作者顯然需要比讀者掌握更專業、全面的知識,否則就易出現知識性的疏誤,誤導讀者。較理想的情況下,作者會全面、準確掌握創作所涉及的各類知識,但實際情況是,古代小說作者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下層文人,掌握的知識有限,學養深厚者并不多見,因而作品中難免出現知識性錯誤。以《三國演義》為例,這部歷史演義小說盡管藝術成就很高,“七分實事,三分虛構”[39],但全書存在相當多的史實錯誤,沈伯俊將其稱作“技術性錯誤”,指出這些錯誤“并非出自作者的創作意圖,并非作品藝術虛構和藝術描寫的需要,而純粹由于作者知識的局限,由于作者一時筆誤或者傳抄、刊刻之誤而造成的、屬于技術范疇的錯誤”[40]。從作者角度看,羅貫中盡管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但他“很難有條件到處進行實地考察,更不可能有各種工具書和地圖可供隨時翻檢。因此,他在知識上存在某些局限是毫不奇怪的,這就必然導致某些‘技術性錯誤’的產生”[41]。為此沈伯俊提出校理的整體思路并進行實踐,即在??闭磉^程中,對原本存在的如人物、地理、職官、歷法等“技術性錯誤”進行訂正,幫助讀者準確了解相關史實。《三國演義》中“技術性錯誤”的數量至少有700處,訂正量較大,這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在整理出版古代小說作品時,對作者因知識局限產生的知識性錯誤,是直接改正還是予以保留,目前學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上述問題在中國古代小說創作中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很多小說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識性疏誤,比如《水滸傳》,作品中好漢們的行走路線經常出現偏差,不管是史進從少華山到延安府去找師父,魯智深從五臺山出發投奔東京,還是宋江發配江州之路,都不合情理地在繞遠路,這顯然與作者在地理知識方面的欠缺有關。此外還有歷史、官名等方面的錯誤,何心為此專門寫過《水滸傳中的錯誤》一文,從其所列的40多處錯誤來看,其中有不少屬于知識性錯誤[42]。再如《西游記》,唐僧師徒西行十萬八千里,經過多個國家,多次倒換關文,竟然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這在資訊發達、中外交流頻繁的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沒有到過中國西北地區,更沒有出過國,對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語言差異無感。此外,唐僧師徒一路風餐露宿,但路途上各國的飲食結構則基本上一樣,這同樣不符合實際。當然,我們可以用《西游記》是神魔小說為理由為作者開脫,但作者對唐僧西行沿途情況不熟悉也是客觀存在的,相關知識的缺乏讓作者只能這樣寫作。同類題材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鏡花緣》等也是如此。

作者知識的完備和精深對小說的創作大有益處,可以豐富小說文化內涵,增加作品藝術魅力。在此方面最成功的當數《紅樓夢》,不少研究者稱道該書描寫物質文化方面的成功,無論詩詞還是園林,服飾還是戲曲,乃至花草樹木、節慶民俗、茶酒飲食等,都描寫得頗為精到,幾乎沒有明顯硬傷,可見作者曹雪芹對作品涉及的多個領域都有相當精深的造詣。這些帶有知識性的物質描寫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人物、情節等融為一體,得到了藝術化的呈現,同時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梢哉f,《紅樓夢》作品的藝術性與知識性完美融合,相得益彰,這固然與作者過人的才華有關,但毫無疑問也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家族文化熏陶,《紅樓夢》被稱作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并非偶然。

對作家知識結構與小說創作的關系,現代作家有更為自覺的認識,也更為重視。在創作特定題材的小說作品時,體驗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往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其中就包含對特定知識的熟悉掌握,否則存在大量硬傷的作品會嚴重影響讀者閱讀欣賞,只能說是失敗之作。

最后要說的是,從讀者乃至研究者的角度看,個人的知識結構對全面深入理解作品同樣重要。現代人的知識結構與古人有很大差別,只要對比《四庫全書》的目錄體系與中國圖書分類法就可以直觀地看到,這也是理解古代小說的障礙和困難。無論是一般的閱讀欣賞還是專門的精深研究,都需要了解和還原作者及作品所呈現的各類知識,否則就存在隔靴搔癢之弊。特別是那些古代社會的日常知識,由于時代的變遷,現在已需要專門學習才能真正掌握,比如歷法、農耕、科舉、職官、宗教、民俗等。缺少這些方面的知識,對小說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乃至誤讀,會影響研究的準確性和深度,因而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者來說,知識學不僅是研究小說的重要視角,也是自身必須具備的學養。

注釋:

1. 魯迅:《馬上支日記》,載《華蓋集續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24頁。

2. 參見貢森等:《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16:通過社會創新促進包容性的人類發展》,北京:中譯出版社,2016年,第39頁。

3. 王黌:《開辟衍繹序》,《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明崇禎麟瑞堂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12頁。

4. 墨浪子:《西湖佳話序》,《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清康熙金陵王衙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10、12頁。

5.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新小說》1902年第1號。

6. 吳趼人:《〈月月小說〉序》,《月月小說》1906年第1號。

7. 《萬國演義》凡例,清光緒二十九年上賢齋刊本。

8. 永珞等:《四庫全書總目》卷140,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182頁。

9. 永珞等:《四庫全書總目》卷140,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182頁。

10. 參見苗懷明:《清代文化政策的調整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演進》,《河北學刊》2003年第4期。

11.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6頁。

12. 陸繼烙:《合肥學舍札記》卷1,清光緒四年興國州署刊本。

13. 魯迅:《馬上支日記》,載《華蓋集續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24-125頁。

14. 參見苗懷明:《淺論〈四庫全書總目〉視野中的古代通俗文學》,《長江學術》2015年第2期。

15. 有關這方面的情況,徐雁平在《清代的書流裝與社會文化》中言之甚詳,并列舉了大量資料。參見徐雁平:《清代的書流轉與社會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9章。

16. 得碩亭:《草珠一串》,載楊米人等:《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4頁。

17. 張穆:《上大父星階公書》,載(民國)山西省文獻委員會編:《山右叢書初編》11《?齋文集》附《石州年譜》,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46頁。

18. 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選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82頁。

19. 《大學堂總監督為學生瞿土勛購閱官小說記大過示懲事告示》,載北京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京師大學堂檔案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52頁。

20. 《國立北京大學甘周年紀念冊》,北京:國立北京大學,1918年,表格第4頁。

21. 參見苗懷明:《近代學術文化的轉型與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生成》,《中國學報》2010年第61輯。

22.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三國志宗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14頁。

23. 參見沈伯俊:《〈三國志宗僚〉考辨》,《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

24. 孫楷第:《戲曲小說書錄解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第116頁。

25. 阿部泰記:《明代公案小說的編篡(續完)》,陳鐵鑌譯,《綏化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參見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第2章《明代公案小說的繁盛及其特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211頁

27. 參見苗懷明:《清代才學小說三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28. 王嵩儒:《掌故零拾》卷1,載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708頁。

29. 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卷10,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513-514頁。

30.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卷13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024頁。

31.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344,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1153-11154頁。

32. 故宮博物院編:《博物典匯》卷20《四夷》“奴”條,??冢汉D铣霭嫔?,2001年,第336黃人:《小說小話》,載《黃人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318頁。

33. 劉鑾:《五石瓢》卷5,清道光間世楷堂刊本。

34. 張德堅:《賊情匯篡》卷5,載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Ⅲ,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年,第154頁。

35. 傅冶山:《三國演義跋》,光緒十年鉛印本。

36. 羅燁:《醉翁談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3、5頁。

37. 章學誠:《丙辰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90頁。

38. 羅貫中:《三國演義》,沈伯俊校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前言。

39. 沈伯?。骸对僬勚匦滦@怼慈龂萘x〉的幾個問題》,載《沈伯俊論三國》,成都:西南交通參見何心:《水滸傳中的錯誤》,載《水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67-38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色综合小说天天综合网|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91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播放| 色青青草原桃花久久综合|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久综合久久鬼色|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国产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自拍三级综合影视|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给综看|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99热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爱天天做色综合| 天天影视色香欲性综合网网站| 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网站|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v| 久久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久久国产综合AV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