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藤:讓文學成為傳承的載體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這種價值觀在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中形成,世代傳承,生生不息,它貫穿古代之中國、現代之中國,也必將貫穿未來之中國。
文學在文化傳承中應該擔負什么樣的角色,這是作家無法回避的一個時代課題。
不可否認,文化傳承的主渠道是文學。文學作為一切藝術的母體,深植于各種藝術門類全過程,是文化傳承上不可或缺的主渠道。作家和文學工作者順理成章就成為文化傳承的實踐者和生力軍。沒有作家的書寫,文化傳承將因缺少細節補充而最終走向式微。作家在忠實地記錄歷史時會根據審美取向和良知觀照,著力復原世事變革真相和人心冷暖向背,從而構建起正確的歷史邏輯,濾掉雜質,留下結晶。
應該看到,因為有了文學的介入,文化傳承才變得具體可親。文化概念涵蓋廣泛,離開文學抽象地談論文化傳承,難免成為坐而論道的“空談客”,通過文學的渲染和發酵,文化傳承便有了能夠觸摸的靈魂和血肉。歷史上《二十四孝故事》比《孝經》更能深入人心,《三國演義》比《三國志》更廣泛地被大眾所知曉,便是文學的力量使然。
有了文學的加持,文化傳承就有了“藥引”。傳承首先要推開心之門,讓民族優秀的思想成果在人們心里登堂入室,安神定魂。如果說這些優秀思想成果是有益心靈的良藥,那么文學就是中醫所說的“藥引”,“藥引”通過引藥歸經,使之入腦入心形成浸潤效應,需要傳承的文化基因便融進了血液里。
每一個作家都是講故事的人。民族英雄靠作家去塑造,民族的精神圖騰靠作家去描繪。中華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異彩紛呈的故事,這些故事交匯在一起,就構成了中國故事的協奏與交響。因此,在文化傳承上各民族作家大有作為、大有可為,自覺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應該是作家的神圣職責和矢志不渝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