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東方大港的胸襟和氣派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寧波港都是一個有著世界輻射力的重要港口。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寧波持續推進港口建設,積極研發現代科技手段,特別是在n-TOS系統的攻關研發方面,一舉打破國外壟斷,解決了建設國際深水大港所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涌現出一大批可敬可愛的奮斗者。
在改革開放45周年、“八八戰略”提出20周年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10周年之際,寧波市演藝集團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推出了原創舞劇《東方大港》,其意義不言而喻。這部由王思思、錢鑫執導的舞劇作品,通過塑造兩代大港人的生動形象,真實再現了東方大港建設者的家國情懷、奮斗歷程和命運變遷。在大幕拉開的那一刻起,恢宏大氣的場面就裹挾著一種巨輪泊位的史詩感撲面而來,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代港口已然不是過去簡單的“船—岸”關系,而是一個包含復雜的配套的體系。這意味著,這部舞劇要提供一種嶄新的舞蹈組織形式。特別是當創作的焦點落到n-TOS系統的開發上時,創作者就至少要面臨以下兩個問題:一方面,工業題材的舞蹈語匯怎么提煉?另一方面,科技研發相對靜態的、內向的特征與港口恢宏繁忙的、外向的景象之間如何結構關系、激發動態和組織語言?事實上,工業題材舞劇時至今日依然十分少見,在帶來《醒·獅》《努力餐》《龍舟》等較具影響力的舞劇作品后,兩位編導發起了向新題材領域的挑戰,也展現了他們具有開拓性的剛健風格。
舞劇《東方大港》選擇了寓意集裝箱的長方形作為視覺主體和貫穿意象,既指代了港口物流運輸的對象,也將科技研發的實驗室、長臂吊車的操控室和港口工人的家庭聯系了起來,形成“城—港—人”緊密結合的鋪排。這是一個頗為大膽的構思,因為它是一個規范造型,有著情感意味的缺陷;但必須承認,由此形成的力量結構跟港口運作、工人勞動和科研聚焦等方面是十分貼合的,張揚了力臂、力矩等關系呈現。在此視覺與意象貫穿下,舞劇《東方大港》組織了大量以長方形為空間畫面的場景,如家庭生活的室內、科研儀器操控屏、對外談判辦公區和集裝箱吊運調度等,形成了宏觀背景下的嵌套關系;同時,以長方形為主導的群舞隊列與隊形,以大擺臂、大開腿為鮮明特征的舞蹈動作,也給人強烈的力量感和氣勢感,顯得剛勁雄渾。很顯然,這部作品對于港口特征、工業氣質的把握是準確的。
如果存在著一種獨屬于工業題材的語境框架,比如工業社會的生產生活形態,我們自然會想到工業生產流程的精準精確、協調一致乃至于缺乏個體個性,那么以隊列隊形的組織調度為特征的群舞,一定是它最具張力、最有工業感的部分。因為工業生產大規模、有組織的特征,必然要求并且只能通過群舞來體現——強化工業特征就會受到相應的規范,比如動作的反復、重復或直線直角式的機械運行;同時,它因動作單調而必須借助于群舞的隊形花式、速度變奏來凸顯戲劇性和動作的豐富性。在舞劇《東方大港》中,這表現得相當明顯。在工業社會的語境框架下,編導可能試圖架構一種新的舞蹈組織形態。這對于習慣欣賞小編制、高難技巧舞段的觀眾而言,是相當冒險的,但對于定義工業題材舞劇是有探索價值的。
客觀來講,這部舞劇也并非完全“工業化”,不僅因為它跨越了40多年而帶有從農業社會到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較長歷程和年代感,還因為塑造人和人的情感本身具有超社會形態的貫穿性、永恒性。比如,在港口建設打下第一根樁的那個場面,有一段很有年代感和生活感的群舞,其中推小車、扛麻袋等勞動擬態動作,很有生產隊時代集體勞動的情態和趣味。而在表現港與灣、海與鷗的情感關系時,大規模調度的工業背景淡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長椅,是月亮,是拎著錄音機的喇叭褲青年和騎著自行車參加集體婚禮的青年群舞。顯然,工業題材并不意味著只有機械的、協調一致的舞蹈場面,也還有小團圓的溫暖和朝氣蓬勃的時代生活。正如這部舞劇在宣傳時強調的“城—港—人”關系,創作者是把它作為一個時代來表現的,而這種嵌套關系也反映到了全劇的舞美設計和舞臺意象當中。
從舞蹈生成生發的情感性角度講,強調工業性是有風險的,這也是工業題材舞劇歷來較少的重要原因。當看到舞臺上集裝箱符號、寓意吊臂和桁梁的舞美裝置和碼頭堆棧投影時,那種恢宏氣勢和磅礴氣象,令人既振奮也隱隱有些擔憂,因為它可能也意味著對人的壓抑、對空間的排擠。因此,必須以更加剛健、更加有力和張揚的舞段,來充分彰顯人對鋼鐵環境的對抗。而劇中熱火朝天的勞動建設、風暴搶險的肆意張揚以及滑椅、滑板、自行車等舞段所展現出來的朝氣與活力,讓觀眾感受到了跳動在恢宏畫面、繁忙景觀里人的強健脈動。在筆者看來,工業題材舞劇的重要美學特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組織性,具體體現在群舞場面;二是力量感,主要體現在人對鋼鐵環境的對抗和其中張揚出的強悍意志。后者在碼頭堆棧出現險情、眾人拼力搶險時得到了充分表現。這是筆者很喜歡的一段舞蹈,不單因為它有獨舞、群舞的場面層次,有運用布擋結合舞蹈調度的渲染感,更因為它借鑒了雜技綢吊和對手頂的造型技巧,生長出了屬于自己的個性語匯。對于舞劇《東方大港》來說,恰恰是這兩點抵消了它的題材風險,真正挖掘出了工業題材舞蹈的迷人之處。
這部戲是以兩代人的奮斗為貫穿情節的,而科研的挫敗與成功成為了主人公情感起伏的主要脈絡。能夠看出來,不管是編劇還是編導,都試圖借助于這條線將人的情感、家庭的命運變遷縫納進宏大的發展進程中去。劇中不乏感人場面,特別是從集體婚禮到搶險、再到搶險后眾新娘等待愛人歸來,不僅情節緊湊、相扣延綿,而且跌宕有致。作為一部剛剛立在舞臺上的作品,目前它所呈現出來的成色、所提供的開拓性語匯、所具有的舞蹈組織特點,都足以讓人期待。這是一部用心用力,剛健質樸、開闊大氣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彰顯出這座城市的胸襟、東方大港的氣派和工作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樂觀進取、積極奮斗的新時代面貌。
(作者系《中國藝術報》新聞部副主任、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