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魯鎮》: 穿過歷史,照亮國民精神
曲劇《魯鎮》演出現場 蘇 恒 攝
日前,由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大型原創曲劇《魯鎮》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充滿藝術想象力、感染力又富有思想內涵的演出深深打動了觀眾。
曲劇《魯鎮》由知名劇作家陳涌泉編劇,“新世紀杰出導演”張曼君執導,梁獻君、方可杰、李宏權分別擔任唱腔設計、作曲、配器指揮,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曲劇本科班的優秀青年演員李晶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帥學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張轉社、李亞軍、劉艷麗以及優秀青年演員常向克等聯袂出演。該劇根據魯迅的《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孔乙己》等多部作品改編,通過獨特的視角與巧妙的構思,將魯迅筆下的眾多人物集中在魯鎮上,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空間,讓不同的人物展開時空對話。
《魯鎮》以祥林嫂的故事為主線,多線交織、虛實結合,通過狂人的執著、魯定平的反叛、魯四爺的保守、祥林嫂的無助、賀老六的悲苦、宗族勢力的邪惡等人物形象的設置和故事情節的推進,生動刻畫了一幅病態社會里的眾生相,營造出一種麻木、殘忍、沉悶的社會氛圍。全劇深刻揭示了“病態環境里,人人都是受害者”的主題,引領觀眾思考一個飽受封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摧殘的普通婦女不幸命運的社會根源。特別是借狂人之口論人鬼之別,極具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
“我們這個時代是需要精神力量的。魯迅的思想能夠穿過歷史、走進現實,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到鑄造我們民族人格的根源在何處,我們的人物形象、人物命運會歸結在何緣。”張曼君認為,該劇對民族人格和人性豐富性、微妙性、復雜性的展示,在堅持文化自信的當下具有現實意義。作品里蘊含的精神和力量,可以促使觀眾更加深刻地理解主題、更加珍惜當下生活,也能夠成為推動未來中國戲曲蓬勃發展的強勁動力。中國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薛長緒也表示,《魯鎮》講述的是魯迅的故事、中國的故事,闡述的是中國的精神,是照亮國民精神的萬道光線中一道非常亮麗的光。
據了解,《魯鎮》是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而作。該劇曾于2021年12月在河南人民會堂公演,反響強烈。之后又榮獲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編劇獎,并參加第十屆黃河戲劇節展演。目前,《魯鎮》在網上的點擊量已經過億。
此次在北京的兩場演出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功,結構精巧、引人入勝的故事,設計精妙、調度周密的舞美燈光,情緒色彩鮮明的戲劇音樂與唱腔道白,均得到業內專家與觀眾的高度評價。
在《魯鎮》中,每個角色都被賦予鮮明的特色和鮮活的表現,演員傾情投入,通過各自的精彩演繹,讓這些人物栩栩如生地立在舞臺上。劇中祥林嫂的扮演者李晶花,更憑借對嗓音的精準控制和極具爆發力的唱腔獲得大家的廣泛贊譽。李晶花曾榮獲第九屆、第十屆河南省青年戲劇演員大賽一等獎,第十一屆河南省戲曲紅梅大獎賽金獎,第五屆中國黃河流域戲曲大賽金獎,作為一名“90后”青年戲曲演員,她表示:“《魯鎮》由魯迅多部經典作品改編而成,在學習經典、演繹經典的過程中,我不僅提升了理解經典、刻畫人物的能力,也讓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華。我感到更有責任和義務把戲曲繼承好、傳承好,讓更多人了解曲劇、愛上曲劇。”
曲劇形成于19世紀末,是河南第二大劇種,以優雅婉轉、輕快柔美著稱,流傳于全國十幾個省份,擁有龐大的觀眾群體。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前身為河南省曲劇團,始建于1960年,數十年來推出了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劇目,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該中心此前就排演過曲劇《祥林嫂》《阿Q夢》《阿Q與孔乙己》等,對排演魯迅作品有著豐富經驗,其傾力打造的《魯鎮》,在主創團隊和老中青三代演員的齊心協力下,開拓了曲劇的藝術生態,創造了曲劇藝術發展的新高度。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曲劇《魯鎮》進京演出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魯鎮》將魯迅經典中蘊含的思想性以新的舞臺形式、角度、戲劇結構進行了具有震撼力和創造力的藝術表達,實現了魯迅作品改編的又一次突破。該劇是戲曲藝術守正創新的成功實踐,為經典文學的改編提供了新的經驗與范例,也為新時代戲曲創作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帶來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