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少數民族電影《巴林塔娜》
關鍵詞:《巴林塔娜》
3月16日,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中國電影基金會鐘惦棐電影評論發展專項基金等聯合主辦的電影《巴林塔娜》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該片曾獲得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影片以蒙古族演員巴林塔娜的人生故事為軌跡,講述了其在面臨情感波動后,回歸初心,追尋父輩足跡,守護綠色家園的動人故事。研討會上,影片主創與專家學者共同圍繞該片創作特點和主題內涵展開討論。
與會專家認為,《巴林塔娜》情感深厚、立意深遠、以小見大,在描述普通人物成長與情感的同時,串聯起人間大愛,從普通民心、倫理傳承等角度,詮釋了主創團隊對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影片摒棄了少數民族電影傳統的“獵奇化”敘事,轉而回歸“日常化”敘事。影片沒有刻意強調女主角巴林塔娜的蒙古族身份,而是通過對其內心情感、家庭遭遇、情感經歷的深入挖掘,展示其價值追求,讓觀眾自然而然地關注她、理解她、支持她,最終引向影片的高潮和主題呈現。有專家具體談到,影片雖然最終落腳于綠水青山、改沙治沙,但并非口號化地實現,而是從家庭倫理的角度,通過父親母親對草原的深情、對治沙綠林的踐行,對后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父親去世,巴林塔娜將她對父親的情感轉化為對其畢生追求的延續,而后面兒子對她的支持,同樣源于此,達到了不說教、不生硬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