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出版融合發展國際化論壇以線上線下結合形式舉辦—— 聚焦新時代網絡文學走出去
聚焦“新時代網絡文學走出去”主題,共同探索出版融合發展國際化之路。1月5日,由中宣部進出口管理局、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指導,中國音數協出版融合工作委員會、數字閱讀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第二屆出版融合發展國際化論壇在京以線上線下結合形式舉行。
網絡文學成文化“出海”新渠道
中宣部進出口管理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趙海云在致辭中表示,論壇的舉辦對于凝聚業界共識、分享經驗做法、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發揮著積極作用。網絡文學走出去要提高站位,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自信自強,堅持內容為王;向本土化邁進,打造網絡文學IP國際市場體系。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敖然在論壇上說,網絡文學已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載體。圍繞深化網絡文學海外傳播,完成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嬗變,他提出3點建議:打造高質量產品,做好精品化,利用高質量產品拓展海外市場;立足文化融合視角,做好本地化,從語言本地化、運營方式本地化等多個維度更好地展現中國文化特色;打造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符號。
當前,中華文化數字化“出海”享有數字文化產業和數字文化貿易繁榮、國內統一大市場充分競爭發展、海外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等多重機遇。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認為,缺少具有思想內涵的精品力作、盜版問題嚴峻和復合型人才欠缺等方面的短板也同時存在。他建議,推動數字文化產品更好走向世界要注重強化文化內核,挖掘中華文化的當代意義;重視調研評估,提高“出海”精準性和針對性;發揮市場資源活力,支持數字文化貿易主體。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張毅君發布的《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報告》顯示,我國網絡文學日益受到海外讀者的關注與喜愛,輸出作品逐年遞增,市場空間持續拓展,已逐漸覆蓋東南亞、北美、歐洲、非洲等全球諸多區域,成為我國文化“出海”新渠道,為推動全球文化融合互鑒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報告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應對建議。
新技術添翼海外傳播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麗穎介紹了中圖公司在助力融合出版、積極關注和推動網絡文學發展與國際傳播方面的重點工作:力推版權輸出,擴大網絡文學海外供給,近年來在韓國、泰國等國成功輸出了11部、20冊中國優秀網絡文學作品;推動出版內容生產與新興技術的創新融合,拓展跨平臺渠道運營,率先提出“5G新閱讀”并實現場景化應用,打造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的系列創新內容和智慧產品;加強與國內網絡文學企業合作,打通IP全產業鏈。中圖公司將進一步發揮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品牌力量,以獲批設立的網絡出版館為新契機,擴大傳統進出口渠道的網絡資源優勢,為提升中國網絡文學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以“搭平臺聚內容”為題,中圖公司海外業務總監雷建華分享了中圖公司通過搭建會展平臺、版權輸出平臺、電子書銷售平臺助力網絡文學走出去的實踐,以及營銷推廣的成功經驗。她希望和各網絡文學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更好地服務并推動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
目前,推進數字出版走出去工作中,數據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在海外各渠道上架時需重新加工才能實現。中圖公司數字發展中心主任李洪健表示,為避免數據重復加工,有效降低數字內容“出海”成本,在音數協的指導下,參與文化走出去的單位將共同編制《中文電子書出口海外加工要求》團體標準,以標準化建設為引領,進一步加快數字出版物走出去步伐,更好地促進中文數字內容走進海外市場。
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編輯張學偉認為,當前數字出版產品轉型升級邁向縱深的關鍵,在于內容文化與技術科技的融合創新。要通過對內容IP的深入發掘與衍生,結合元宇宙生態形成多元化的數字產品,更好滿足海內外讀者的全場景、全生態、全視角閱讀。
閱文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王睿霆表示,從專注質量的內容輸出到推廣原創的模式輸出,再到多元業態的生態輸出,網絡文學正成為中華文化“出海”的重要IP源頭。當前,閱文集團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已上線2600多部中國網絡文學的翻譯作品,培養了近30萬名海外本土作家,推出約42萬部海外原創作品。
“文學+科技”的力量讓世界領略中國故事。北京點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瑞卿表示,點眾科技通過“頭部內容+本土化翻譯+精細化運營”的模式探索海外數字閱讀業務,實現全球化覆蓋。未來,點眾科技將繼續加強海外作家培育工作,完善海外內容運營機制,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