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鑄劍師
來源:天山時報 | 陳海強  2023年01月10日06:50

【人物檔案】

韓珺禮,陸軍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陸軍野戰火箭科研創新團隊領軍人物,長期從事野戰火箭武器裝備論證、預先研究、型號研制和作戰運用研究等工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3項,出版專著7部,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引子

縱覽中國古代史,但凡風云際會的大時代,總會出現引領時勢的軍事思想和裝備技術。譬如說,在冷兵器時代結束前,人類還停留在使用長矛弓箭作戰的階段,而這時火藥傳入歐洲,一些西方國家抓住機遇,迅速將火藥技術轉化為軍事效能,率先步入熱兵器時代,從而打破了世界范圍內的軍事均衡,使許多冷兵器時代的大國頓失往昔的輝煌。從秦始皇北筑長城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從二戰中蘇聯紅軍的機械化縱深作戰到美軍“快速主宰”理論的出籠,便能感受到以創新技術為驅動的變遷始終是發展的潮流。將目光集中到當代,不難看出,高技術戰爭的進行方式已經發生巨變,從對稱作戰到非對稱作戰,從線式作戰到非線式作戰,從近距離的殘酷搏殺到遠程指揮的非接觸作戰……精確打擊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新概念武器等新軍事技術在戰場上的大量使用,使得傳統作戰理念受到極大挑戰——人類進行戰爭的方式,已經由“大吃小”轉變為“快吃慢”。能否將新的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軍事效能,成為當代國防武裝力量發展至關重要的命題。誰能抓住軍事科技發展機遇,盡快將最新科技成果轉化為軍事效能,誰就能夠在日益復雜的戰爭格局和未來戰場上站穩腳跟,從而贏得先機和優勢。

戰爭史猶如大浪淘沙,總有立于潮頭的裝備技術工作者成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鑄劍師就是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應運而生的獨特群體。追溯至春秋末期,鑄劍師歐冶子最具代表性和傳奇色彩,其鑄劍遺跡竟然遍布大江南北。如果在地圖上將歐冶子的生平軌跡連綴一起,便能發現一幅引領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的導航圖。元朝人曾以傳奇筆法描述過這位鑄劍大師:“歐冶子挾其精術,徑往湛盧之山,于其麓之尤勝且絕者設爐焉。取錫于赤堇之山,致銅于若耶之溪,雨師灑掃,雷公擊槖,蛟龍捧爐,天帝裝炭,蓋三年于此而劍成。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越王神之……”以科技發展史立場來看,歐冶子在精通青銅冶煉技術的同時,掌握了當時尚屬新生事物的冶鐵技術,擁有了引領時勢和潮流的技術優勢,在探索銅鐵金屬差異的過程中善于探索和創新,鑄造出一把把精良的刀劍,從而在冷兵器時代首開先河、建功立業、獨領風騷。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和平離不開“劍”的守衛,歐冶子及其后來者像閃亮的群星照耀著歷史長空。在陸軍研究院某研究所,就有一位當代的大國鑄劍師,他便是著名野戰火箭科研專家、全國政協委員、該所研究員韓珺禮。

初見韓珺禮,他質樸的笑容、敦實的身影、憨厚的性格,多少給人其貌不揚的印象。然而稍作采訪,其閃光的履歷便會令人贊嘆不已。作為我國野戰火箭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韓珺禮長期從事野戰火箭裝備技術研究,主持野戰火箭領域重大科研項目的論證設計、技術攻關、系統試驗等工作,為我國野戰火箭武器系統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戰火洗禮

韓珺禮從小就癡迷和向往軍營。在他眼中,綠軍裝就是威風凜凜、英俊瀟灑的代名詞。1983年,在河南沈丘高中讀書的韓珺禮以優異成績被軍械工程學院錄取。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18歲的韓珺禮興奮得熱淚盈眶——當兵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度過4年忙碌充實的軍校生活后,韓珺禮在畢業前夕被分配到云南昆明某彈藥修試站,之后奉命前往邊境參加自衛反擊作戰任務。在前線,韓珺禮和幾位戰友負責彈藥勤務技術保障工作。進入發射陣地的火炮彈藥,要經過認真檢驗和鑒定后,才能送往作戰前線。韓珺禮和戰友們像巡診醫生一樣,檢測維修彈藥,并處理危險爆炸物,常常擔負為部隊開辟雷區通路的任務。剛剛走出校門的韓珺禮,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天之驕子”的優越感,就一個猛子扎進紛飛的戰火中,置身生死無常的殘酷戰爭環境中。在前線,韓珺禮每天目睹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創傷。途徑每一座村莊,他都能看到被炸掉腿或胳膊的老百姓。村民們憂郁的神情,晃動殘缺肢體玩耍的孩子們,讓韓珺禮的內心痛苦不堪。有一次,韓珺禮正和戰友們組織排雷作業,一位工兵部隊的戰友不慎觸發敵軍隱蔽埋設的地雷。硝煙散去時,韓珺禮一抬頭就看到了犧牲戰友血肉模糊的遺體……

1990年,韓珺禮再次回到云南昆明某彈藥修試站時,回顧幾年的戰地生涯,他一方面為自己的平安歸來、劫后余生而慶幸,一方面又為犧牲在前線的戰友們痛徹心扉,那些年輕鮮活的生命,永遠消逝在了山地叢林中。戰爭給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內心都留下了難以消除的創傷。戰爭意味著犧牲,但能不能少犧牲或者不犧牲,痛定思痛,韓珺禮覺得戰友們的生命絕不能白白失去,他想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歸國后,以科學遏制戰爭的故事——一定要建設強大的軍隊,鑄造捍衛和平的長劍,以強大的戰力為和平撐起綠蔭和晴空。韓珺禮萌發了到高等院校繼續深造、矢志國防科研的愿望。經過一年多不懈努力,他如愿以償地走進南京理工大學,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研究某大口徑火炮自動供彈機系統。讀完碩士學位,韓珺禮師從著名彈道學家徐明友教授,留校攻讀彈道學專業博士學位。

路在何方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斗保衛祖國,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于他……”

這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創作于1939年,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廣為流傳,無數蘇聯紅軍戰士高唱著這首歌曲與入侵者展開殊死搏斗。這首歌曲經過戰火洗禮,成為人類歷史上永恒的經典。為紀念《喀秋莎》在戰爭中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蘇聯在戰后建立了一座主題紀念館,這在人類戰爭史和音樂史上絕無僅有。戰爭期間,蘇聯研制并迅速裝備部隊的滑軌式火箭炮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令敵軍聞風喪膽。于是,“喀秋莎”這個美好的名字也成為這款火箭炮的愛稱。從誕生之日起,“喀秋莎”火箭炮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為陸軍火力建設無出其右的明星裝備。而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格言“炮兵是戰爭之神”,也誕生于蘇聯衛國戰爭期間。

1997年,韓珺禮來到陸軍研究院某研究所工作,開始了壓制武器科研工作,正式涉足陸軍裝備科研領域。帶著野戰部隊的戰火洗禮和高等院校的學術積淀,韓珺禮參與了新型野戰火箭武器系統的研發工作。讀博士之前,韓珺禮已在戰場上見識過當時仿制的野戰火箭炮,其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威力,有力打擊和震懾了敵軍。火箭炮是一種多發聯裝的火箭發射裝置,由于其所承擔的火力任務和戰術運用與火炮相似而得名。如今,火箭炮已發展成集自動化和信息化于一體,火箭彈由無控火箭發展到簡控火箭和制導火箭,武器系統射程、威力和精度也在大幅提高。通常將陸軍使用的牽引式、輪式、履帶式火箭武器稱為野戰火箭。野戰火箭是野戰炮兵的重要裝備,涵蓋火箭炮、火箭彈等多種戰斗裝備和偵察信息、指揮控制等信息裝備,以及彈藥裝填、彈藥運輸、檢測維修及模擬訓練等配套保障裝備,能夠適應各種地形、天氣條件完成作戰任務,是壓制火力最具時代特征的明星裝備。野戰火箭以突然、猛烈、密集的火力著稱,世界各軍事強國都在不遺余力地將其打造成為陸戰決勝的一把利劍。

韓珺禮開始參與野戰火箭研發論證工作時,國內已走過引進和仿制研制階段,處在探索自主研發階段。由于當時許多核心技術尚未完全掌握,國內野戰火箭研發還帶著有許多仿制階段的僵化痕跡。有一次,韓珺禮在某型野戰火箭炮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焊縫,這個毫無用處的焊縫竟然在同類火箭炮上都保留著。韓珺禮帶著疑問走訪了部分廠家參與過仿制的技術人員,大家面面相覷,誰也說不清這個焊縫究竟為何存在。最終,他和幾位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后,才搞明白了這道焊縫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是早年仿制研制階段保留的原炮特征,當時原炮的工藝特點會出現這個焊縫,如今這個焊縫已無存在的必要,但這個焊縫在仿制測繪過程中原樣保留在圖紙上沒有改進,現在依然使用帶有焊縫的圖紙生產,使得這道無用的焊縫保留下來。還有一件事令韓珺禮記憶猶新,某新型火箭炮系統在論證之初曾考慮直接引進外軍先進技術,以縮短研發周期盡快實現彎道超車,在與外軍科研專家交流時也聽到過相關描述和承諾,但最終卻沒能看到任何圖紙和方案。諸如此類的問題,讓韓珺禮下定決心要提升國內野戰火箭的自主創新能力。只要突破核心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的道路就一定能夠走得通。韓珺禮清醒認識到: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突破掌握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任何軍事大國都不會輕易將尖端技術拱手送人。究竟路在何方,韓珺禮漸漸明白了,不受制于人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靠自己的腳走自己的路。他帶領科研團隊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搞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野戰火箭。

踏荒而行

在未來戰爭中,武器系統的精度是決定射擊效力的重要因素。帶著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野戰火箭的雄心壯志,韓珺禮在某新型遠程野戰火箭炮武器系統論證中,一改傳統火炮只求密集度、依靠前沿觀察所觀測炸點修正火炮諸元實現高精度射擊的做法,大膽取消靠“前觀”偵察觀測,引入射擊精度概念。在韓珺禮看來,只有確立了火箭炮射擊精度概念,直接實現精確射擊,“首發命中、首群覆蓋”,才能將新型遠程野戰火箭炮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充分發揮出來。在韓珺禮的堅持和推動下,研發該型武器系統時成立了彈道專項組,專門負責研究解決射擊精度問題。彈道專項組的成立,標志著射擊精度概念在我國野戰火箭科研領域的正式確立。然而在當時,很多經驗豐富的裝備科研專家對韓珺禮的彈道專項組心存質疑,認為要保證火炮射擊精度、直接實現精確打擊難度太大。

精度問題解決之后,韓珺禮并未停止狂想和攀登的腳步。在某制導火箭武器系統論證中,他大膽提出“一次調炮、多點攻擊”的方法。這是野戰火箭精度大幅提升后,又一次方法和概念的創新。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首先突破單點瞄準“彈道分火”控制技術,為創新戰法奠定了技術基礎,也引發了對野戰火箭“一次調炮、多點攻擊”使用方式的研究熱潮。

有一次,韓珺禮參加裝備研討會,聽到有的專家建議限制野戰火箭發展,理由是野戰火箭機動性差,進出營門不方便。事關野戰火箭的發展命運,向來低調謙和的韓珺禮當場反駁,毫不客氣地指出一些人對野戰火箭缺乏了解。他擺事實、講道理,列舉野戰火箭強大而靈活的越野能力,比如可以輕松逾越2米寬的深溝,車體任何部位一組車輪懸空時車輛依然可以正常行駛,這種適應戰場環境的機動能力在世界范圍都是公認的。經過韓珺禮據理力爭和耐心講解,持反對意見的專家們改變了對野戰火箭的看法。韓珺禮的挺身而出,讓同行們見識到了這個黑臉大漢思想的彪悍。多年后的今天,這些質疑的聲音隨著新型武器系統的研發成功漸趨平靜。當大家回望其中的一波三折,不禁嘆服韓珺禮的遠見卓識。

這些年,在關鍵技術攻關過程中,韓珺禮邀請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權威科研機構的院士、教授及研究員等業界權威人士和專家,積極搭建軍民融合、問計于民的創新之路。在召開科研課題討論會時,韓珺禮為所有參加會議的科研專家建立會議意見簽字存檔制度,立竿見影提高了專家們發言的責任心和積極性。許多科研專家反映,參加韓珺禮組織和主持的科研會議,無異于接受一次檢驗和考核。在韓珺禮看來,搞科研必須眼界開闊,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篳路藍縷

在某新型火箭炮系統論證研發初期,科研團隊遇到了挫折。韓珺禮反復檢查后發現,論證方案細致縝密,試驗準備萬無一失,但發射中卻頻頻出現故障。出師不利,試驗的危險性隨之加大,科研團隊成員的心情分外沉重。雪上加霜的事情接踵而來,新型火箭炮系統的戰斗部、火控系統等論證設計出現爭議,研制方案遲遲難以確定,整個項目陷入停頓。一些同志開始擔心,這樣下去很可能導致整個課題胎死腹中。這塊硬骨頭還能不能啃得動?面對巨大壓力,韓珺禮領銜的科研團隊沒有絲毫氣餒,迅速展開理論分析和仿真試驗。重新審定每一個細節,反復推演每一個步驟。經過一個多月馬不停蹄的集智攻關,新的技術方案浮出水面,發射環節的致命難題被一舉攻克。

然而,考驗才剛剛開始。在新型火箭炮系統的彈種研發中,科研團隊在命中率偏低的問題上徘徊不前。為查明原因,大家每天在野外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奔波在戈壁灘,汗水總是在衣服上結出片片鹽漬。最終,科研團隊判定問題出在了新型彈藥的探測元器件上。為盡快解決難題,科研團隊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持續攻關,最終取得重大突破。整個課題終于進入了試驗階段。在某試驗場發射陣地上,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一枚枚火箭彈怒吼著直刺蒼穹!草原的藍天,縷縷彈道繪出美麗的畫卷。很快,前方傳回報告:火箭彈準確落入目標區!現場觀摩指導的總部首長和各路專家聚精會神聽著韓珺禮的講解,當聽到新型火箭炮系統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時,大家被眼前這支科研團隊深深折服,不約而同鼓起掌來。

一次,某外軍訪問小組帶著他們的野戰火箭前來交流。外軍訪問小組率先進行射擊,命中率處于正常范圍。輪到韓珺禮領銜的科研團隊時,大家冷靜嫻熟地完成每一個操作環節,一枚枚火箭彈呼嘯著沖上藍天,前方傳回數據顯示,我方命中率遠遠高于對方。原本希望向我軍提供技術的外軍專家,被我方優異的成績震撼,當場請求“引進”中方技術回國。

彈道有痕

戰爭是血淋淋的較量,沒有鐵拳只能挨打,手中無劍只能任人宰割。這是韓珺禮在野戰火箭領域深耕多年的真切體會。在他看來,火力依然是戰爭制勝的終極手段,有優勢兵器在手,打贏戰爭就能事半功倍。韓珺禮常常談到《孫子兵法》,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上之上也”。手中仗劍,對方不敢輕舉妄動,這樣打不起來才是理想狀態。

海灣戰爭拉開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大幕。此時我軍壓制武器裝備機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幾乎一片空白,與世界軍事強國的差距在15年以上。在科研團隊的工作會議上,韓珺禮反復提醒大家關注前沿動態。這種緊迫感如黑云壓城,那段時間,韓珺禮與同事們見面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機械化、信息化、高技術裝備、局部戰爭等。最終整個科研團隊形成共識:“戰爭如同博弈,越是落后,越要保持冷靜;與其跟在別人屁股后面盲目追趕,不如用好后發優勢;要加強技術引進再創新能力,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縮短科研進程,加快發展速度……”

在韓珺禮看來,當代戰爭鮮明體現著“科學技術是第一戰斗力”的主旨,炮兵是陸軍火力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次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制導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和應用,炮兵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炮兵已由過去的火力支援兵種向火力主戰兵種轉型。野戰火箭經過多年積累和創新,在遠程化、精確化、模塊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發展迅猛。近年來的多場局部戰爭證明,在地面戰場的較量中,炮兵仍是地面最穩定、最持久的攻防戰斗的火力。盡管現代的機載武器、導彈等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和威力大的優勢,但這些武器都不能像炮兵的火炮一樣,能夠做到為地面作戰部隊提供全天候、全時空和不間斷的突擊火力和支援火力。從南斯拉夫到伊拉克,從阿富汗到利比亞,以美國主導的多國部隊雖然可以輕松奪取制空權,讓對手處于被動挨打局面,但最終達到戰爭目的依然要通過地面戰場的較量,運用火箭炮在內的遠程精確火力實施遠程火力打擊和火力突擊依然是至關重要的手段。

引領潮流

投身野戰火箭事業這些年,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了長期制約野戰火箭發展的精度差、射程近和效能低等難題,實現野戰火箭射程、精度和威力的大幅提升。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研發的新型火箭炮系統,是我軍遠程壓制武器領域自主創新發展的標志性成果,在我軍裝備發展史上豎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此項課題的研發成果,帶動了野戰火箭相關科研課題的大發展。

兩年前,韓珺禮去某大學講課,見到一種研討專用的投影設備,很適合推演課題。當時他因勞累患上眼疾,看電腦屏幕上的文檔很費力。回到單位后,韓珺禮在辦公室安裝了一臺同款設備。從此,他坐在投影前推導野戰火箭課題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了。帶著這股拼勁,韓珺禮組織建立了遠程野戰火箭武器作戰效能試驗方法,攻克了野戰火箭射表編制費用高周期長的難題,建立了新型射表理論方法。

在研發箱式火箭過程中,韓珺禮領銜的科研團隊取得了發明專利23項,引來業界一片歡呼喝彩。由于成功突破野戰火箭一系列關鍵技術,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野戰火箭的總體性能,有力提升了我國野戰火箭的技戰術性能,并且引發了應用領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我國野戰火箭事業在核心技術領域名列世界前茅。隨著野戰火箭事業的發展,韓珺禮也迎來了收獲的季節,獲獎專業戶已經成為他留給業界的又一新形象。韓珺禮領銜研發的野戰火箭課題,多次榮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多次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

著書立說

“立之彌高,逾之彌艱。”這是韓珺禮在他主編的“野戰火箭裝備與技術”叢書自序中寫下的一句話。

隨著野戰火箭的快速發展,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逐漸成為業界共識。野戰火箭的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但國內該領域的學術理論、技術研究成果相對分散,成系統的裝備技術和理論文獻很少,不利于野戰火箭的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對該領域理論與技術系統研究梳理,以滿足論證、研制、生產、作戰使用等領域的現實需求,同時為培養專業人才和推進學科發展提供專著教材。韓珺禮把這一切看在眼里、謀劃在心頭。當他把最新出版的這套叢書送給我閱讀時,我頓時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分量。這套叢書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共14冊,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得到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這套叢書在國內首次系統建立了涵蓋野戰火箭論證、設計、制造、試驗和作戰運用等多個方面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是近年來國內野戰火箭裝備技術和作戰運用研究的理論結晶,為野戰火箭向更遠程、更精確、更大威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理論與技術基礎,填補了國內野戰火箭理論與技術體系的空白,對推進我國野戰火箭裝備技術不斷自主創新、促進陸軍武器裝備發展、提升我國武器裝備競爭力以及培養野戰火箭領域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用韓珺禮的話來說,這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摘下的果子,匯總了野戰火箭科研領域的諸多優秀成果,也反映了當前國內野戰火箭的發展狀況。韓珺禮更看重書中許多對裝備、理論、技術的經驗總結,而之前的相關專業書籍鮮有涉及此類問題。這套叢書的出版,建立了我國野戰火箭理論與技術體系,填補了國內野戰火箭理論研究的多項空白。

火箭狂想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高技術戰爭更加離不開經濟后盾,仗能不能打得起,武器裝備的效費比問題必須要考慮。近年來,韓珺禮領銜的科研團隊在遠程火箭炮武器系統領域接連取得重大突破,隨著精確打擊、高效毀傷、低成本研制等一系列創新理念和尖端技術的融合應用,野戰火箭正在被賦予全新的意義。在不久前進行的遠程制導火箭彈飛行試驗中,低成本遠程制導火箭彈總體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得到全面驗證,通過彈道精確控制實現遠程精確點打擊,大幅提升了對目標的精確毀傷能力。該項目成功實現了遠程制導火箭彈的成本控制,在成功縮減關鍵部件成本數倍的同時,精確打擊和有效毀傷能力全面提升,優化了野戰火箭作戰使用的效費比。

近年來,不斷發展的野戰火箭成為陸軍備戰打贏領域的一張閃亮名片。2022年8月中旬,隨著研究所抽組運行創新團隊,韓珺禮和團隊成員們再次迎來發展新機遇。這個新組建的創新團隊,實行負責人制,遵循“建強小核心、擴展大外圍”的理念進行編設。所謂的“建強小核心”,主要按照團隊一體化模式運行管理,把相關人員抽調到創新團隊,在編制命令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以“陸軍野戰火箭創新團隊”的名稱試點運行;而“擴展大外圍”,主要是指根據團隊建設發展和聯合科研需求,以聘任方式設立院士顧問組帶教指導團隊長遠發展,與重點高校、學科實驗室和軍工集團建立協作機制開展聯合科研、協同攻關及人才輸送與培養,與遠火部隊“結對互助”常態化開展需求調研論證、聯演聯訓、成果轉化及人才雙向代職代培等,以此體系擴展外圍支撐,貫通團隊發展鏈路,實現“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目前,該創新團隊的各項計劃正緊鑼密鼓地協調展開,進入全新的探索運行階段。近年來,整個科學界都已經意識到了:高手在民間!但是高手何以在民間?軍民融合的口號如何體現在具體的裝備科研領域?帶著這些疑問,野戰火箭創新團隊鋪設出嶄新的發展路線圖,大量軍民融合理念進入各項規劃藍圖中,甚至許多充滿狂想特征的發展思路也接踵而至……

尾聲

再次來到位于辦公樓4層的辦公室,剛剛從課題匯報會場趕回的韓珺禮,立即坐到投影前,組織幾位團隊成員開始推導最新的論證方案。韓珺禮對野戰火箭依然充滿著熱愛和狂想,他不斷強調野戰火箭還有超出人們想象力的發展空間,然后如癡如醉地講述起來:“在近年來的幾次局部戰爭中,野戰火箭再次大放異彩,展示出對戰場形勢發展的重大影響力。在現代戰爭中,野戰火箭必將發揮遠程制敵、精確打擊、點面結合、高效毀傷的威力……”肩負為大國鑄劍的使命,是光榮,更是責任。在韓珺禮心目中,野戰火箭就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捍衛和平的利劍,手中有劍才能保護華夏兒女安居樂業,中華民族才能成為真正強大的民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m| 午夜激情影院综合| 国产综合免费精品久久久|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蜜桃网| 亚洲国产综合AV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中|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1|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欧洲尹人香蕉综合|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人人婷婷色综合五月第四人色阁 | 人人婷婷色综合五月第四人色阁 |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亚洲av综合色区|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久久综合久久伊人|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AV| 丁香伊人五月综合激激激|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久久老色鬼天天综合网观看|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