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說 | 六家文學平臺聯合打造詩歌矩陣“早知潮有汛”
六家文學平臺聯合打造詩歌矩陣
為積極響應并貫徹落實中國作協十屆二次全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全力培育中國文學新力量,建設規模宏大的新時代作家隊伍”要求,為新人輩出營造浪潮推舟的良好環境,推動詩歌進一步發展繁榮,《廣西文學》《詩歌月刊》《詩選刊》《星星》《揚子江詩刊》、中國作家網六家文學平臺聯合建立跨域融合發展的詩歌矩陣——“早知潮有汛”,懷著“后浪推前浪”的喜悅和責任助推文學新潮的到來。
從2023年第1期起,《廣西文學》《詩歌月刊》《揚子江詩刊》三刊同期推出1-2位詩人力作,《星星》刊發重磅訪談,《詩選刊》擇優選載,中國作家網設立專題匯聚各家內容,共同推出新詩領域的新人新作、大器晚成之作、厚積薄發之作。
六家文學平臺將匯聚集體力量,融合各家優勢,重點關注矢志堅持寫作、有一定成績和較高潛質、正處在創作上升期的作者,力爭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高端詩歌矩陣和優秀詩作集散地,以期為發現和鼓勵詩歌新人、開掘新時代詩歌藝術新動力和新經驗,推動中國當代詩歌繁榮貢獻力量。
當代詩壇的中國結
馮艷冰 《廣西文學》副主編
2023年,大江南北各處一方的我們,不約而同地在異地聽潮,細聽滾滾而來的時代潮汛時,都心有靈犀地伸出了手,相約在新時代文學登山的路上牽手前行——“五刊一網”聯手,打造一個有時代文學語境的、助推新人新作的新平臺:早知潮有汛。
《詩歌月刊》《詩選刊》《星星》《揚子江》和中國作家網都是中國當代詩歌創作的重鎮、基地、集散地、朱日和式的演兵場。《廣西文學》在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探索方面,也始終是不倦的前行者。除了持續九屆十六年之久的廣西詩歌雙年展,這次參與發起建立多省區刊物合作的牽手平臺,為的是打破刊物和地域壁壘,給新生的、成長著的詩人一個更為廣闊的展示交流機會。
這次推出的詩人,大多是這樣的一些寫作者,他們對詩歌的熱愛是深刻的,更多的是為自身的生命而創作的。也許,他們還不是那么成熟,但卻是一個成長著的群體。我們執意要把這類詩人和作品發掘出來,呈現出來,滿懷真誠地期待他們的努力與成果被看見得肯定,陪伴見證他們成為當代詩歌大江大河的弄潮兒。
聯合建立跨域融合發展的詩歌矩陣,是理想碰撞綻放的火花,這種綻放注定是會結果的。五刊一網牽手,中有千千結——從刊物到作者到讀者的情結心結。它將成為飄動在當代詩壇的一個美麗的中國結。
致敬和突圍
何冰凌 《詩歌月刊》副主編
《廣西文學》的馮艷冰老師邀約參與一個新欄目策劃,我立刻響應。其后很多個黃昏,我經常接到來自南方的電話,暮色四合中,我們細細地為詩歌事業“密謀”。很快,“朋友圈”越劃越大,響應平臺增為六家,形成現在的“五刊一網”詩歌矩陣傳播模式。
這使我想起當代文學期刊傳播史上的經典案例——“聯網四重奏”。1995年,《作家》《大家》《鐘山》《山花》四家刊物及《作家報》開設“聯網四重奏”欄目,四刊同期刊發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作家報》同步推出評論文章。從2001年起,“聯網四重奏”還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網絡作家。“四刊一報”從“孤軍奮戰”到“聯手合力”,對文壇新人尤其是“新生代”小說家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力。
重視交流互動、合作共贏和協同發展,搭建孵化平臺,助推青年詩人成長,也一直是《詩歌月刊》的一個傳統。
1986年10月,《詩歌月刊》的前身《詩歌報》攜手《深圳青年報》,推出“中國詩壇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兩報”大展活動盛況空前,影響巨大,對詩歌的傳承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從2018年起,由蘇皖浙滬詩歌刊物聯合發起的“長三角青年詩會”已連續舉辦四屆,完成一個小循環,影響日趨增大。
在當下新媒體語境里,詩歌如何“破圈”?我們奉行“好詩主義”,堅持“內容為王”,期待發揮矩陣傳播優勢,不是簡單疊加,而是聯合、聯通、聯動,不斷地、持續地、孜孜不倦地,以深度的滾動的融合的全鏈條方式行進,共同推出新詩領域的新人新銳之作、大器晚成之作、厚積薄發之作,以期達到“一枝動,百枝搖”的示范效應。
“早知潮有汛”,既是致敬,也是突圍。
重建文學媒體的責任與職能
桫欏 《詩選刊》主編
何平在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著作《批評的返場》中說,在市場和網絡的影響下,文學已經被“部落化”了。文學期刊、網站、微信平臺等構成了一個個小的文學部落,甚至每個人都是一個小部落,文學陷入了“眾聲細語”的狀態中。我認為對當下文學生態的這一描述是十分準確的。對于文學期刊和作者而言,雖然對于保持辦刊風格和保證文學創作的自在性、民主性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文學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文學與讀者、與社會、與公共生活是要互相鑒照的,但是部落化隔絕了這種交流。
如何尋回文學媒體的公共責任和文化職能,既不高高在上,也不僅僅只著眼于詩歌的個體性和日常性,最大限度、最廣范圍里讓雜志成為詩歌與作者、讀者、社會生活乃至文學史之間的對話平臺,是我到《詩選刊》工作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早知潮有汛”這個活動正好契合雜志的辦刊思路。六家媒體形成矩陣,合力搭建一個推介青年詩歌創作的平臺,這不僅有益于發現新人佳作,給詩歌創作現場增加活力,而且紙刊和文學網站跨界融合,對于打破文學“部落化”的局面都是有利的。
應當說,五家詩歌刊物再加上中國作家網,無論對詩歌界還是對于整個文學界,這個矩陣的影響力都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十分看好這次合作,也期待能夠通過這個活動給詩歌界帶來一些新氣象。
扶持青年詩人,堅守新詩前沿
龔學敏 《星星》主編
天上有三顆星星
一顆是青春
一顆是愛情
還有一顆就是詩歌
65年前的元旦,在成都,有四位人均不到30歲的年輕人創立了新中國第一本新詩刊物《星星》,1979年復刊詞上,那本叫《星星》的刊物,把天上的三顆星星,兩顆就賦予了青春和詩歌。對于青年詩人的培養與扶持,為中國詩歌輸送新鮮血液,一直都是《星星》的使命與傳統。無論是原創版頭條的“星青年”,還是持續舉辦了十五屆的星星大學生詩歌夏令營,抑或是每年9期大學生詩歌專輯,《星星》一直用行動做出對新人、對青年力所能及的努力與探索。
2023年,《星星》將繼續扶持青年詩人,堅守新詩前沿,攜手《廣西文學》《詩歌月刊》《揚子江詩刊》《詩選刊》、中國作家網五家文學平臺,響應中國作協推出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為優秀詩歌寫作者搭建聯合平臺。我們將一同打造“早知潮有汛”欄目,為新人輩出營造浪潮推舟的環境,向全國推送詩歌新人。為此,《星星》將在2023年詩歌理論版每期開設青年詩人訪談欄目,把青年詩人的創作思想透過欄目的窗口介紹給所有的詩歌讀者們。為新時代詩歌藝術提供新鮮血液和新的經驗,推動漢語新詩創作向現代性、專業性、深度化發展。
多方同推,聚焦青年
胡弦 《揚子江詩刊》主編
這樣的矩陣自然讓人高興,“早知潮有汛”的名字也好,把古詩中的“信”變為“汛”,再加上一個早字,青春氣息和力量感撲面而來。
矩陣讓我想起我們曾參與過的一個類似的欄目:“凝視與聚焦——六刊一報新世紀詩歌作品聯展”。2003年,這些報刊聯合展示優秀詩人們新世紀創作的新成果,并為他們作品的經典化推波助瀾。這次則不同,聚焦的對象變成了年輕人。
為青年詩人們做點事,讓人高興,也是辦刊的職責所在。多年來,《揚子江詩刊》也一直致力于此。我們紙刊的“新星座”、微信的“青春風暴”,都是專為青年詩人發表作品提供的平臺。年度青年詩人獎已做了七屆,品牌效應凸顯。就在前幾天,蘇皖浙滬多家刊物聯辦的“長三角青年詩會”剛辦完第四屆,完成了三省一市輪流主辦的一個小循環。對青年人的殷殷期望滲透在活動的每個細枝末節中。
多刊同推,青年詩人的作品能否經得起這樣的強光聚射?說實話,我還是有點擔心的。但從百年新詩的發展歷程看,徐志摩、聞一多、舒婷、顧城等大家寫出代表作時,年齡大都在二十多歲或三十出頭,所以,我們有理由給這個矩陣以更多的信任,并期待有嶄新的面龐和讓人驚訝的作品從中涌現。
打造完整傳播鏈條,推介優秀文學新人
陳濤 中國作家網總編輯
媒體融合發展的大幕早已拉開,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誰也無法忽視、抗拒的滾滾洪流。對傳統紙質媒體而言,需要在內容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借助新媒體的先進技術,實現優質文學內容的廣泛傳播,對新媒體而言,則需要在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確保傳播速度與廣度的同時,挖掘內容深度,持續推出重點優秀欄目,并最終推動文學的破圈發展。所以,一體化思維下的優勢互補、深度融合、多元拓展就變成了兩者共同面對的課題。
近年來,中國作家網加大與傳統媒體的合作,從去年開始,網站原創文學作品不斷出現于眾多紙質刊物,網站與《廣西文學》《詩歌月刊》《詩選刊》《星星》《揚子江詩刊》的聯動,是媒體深度融合的又一次有益嘗試,接下來還會聯合《北京文學》《思南文學選刊》《長江文藝》《大益文學》等刊物推出“文學尋貝計劃”等此類活動。
此次六家文學平臺聯手打造的詩歌矩陣“早知潮有汛”,是對中國作協十屆二次全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全力培育中國文學新力量,建設規模宏大的新時代作家隊伍”要求的貫徹落實。六家文學平臺構建了一個既符合文學規律,又符合傳播規律的完整鏈條,中國作家網將設立專題,在匯聚各家優質內容的基礎上,創設新的內容,從而達到全面立體的呈現。“新時代文學”需要一大批能夠承擔使命的文學新人涌現,需要更多的“陌生人”來打破藩籬,帶來新鮮充沛的文學能量。“早知潮有汛”的出現,寄托了我們的期待,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個欄目將會發揮好它應有的作用,為新時代文學的繁榮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