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文藝評價的硬指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的明確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文藝創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文藝評價確立了根本標準。文藝創作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生產。魯迅先生說過,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而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和水平,也體現著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和氣象,同時又對文化生產和社會變革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古今中外,不論是在歲月靜好的和平時期,還是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文藝作品慰藉心靈、振奮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例子不勝枚舉。
正確引導和有力推動文藝創作,都離不開科學的文藝評價。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評判、評析和評論實踐。對于創作而言,文藝評價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以文藝作品、思潮、現象等為對象的文藝評論,也包括文藝評獎、展演展示、創作扶持、宣傳推廣等工作中的評估和選擇取舍。從作用來看,文藝評價代表著導向,傳遞出傾向,指示著方向。實踐證明,文藝評價導向正確、運行科學,文藝創作就會健康發展、精品迭出。反之,文藝創作就會出現問題甚至走入歧途。在文藝評價中,最關鍵的要素無疑是評價標準。標準在評價活動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是開展評價的度量衡。標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美學趣味等,通過評價活動傳導到創作環節,起到指揮棒的作用。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如果標準出現了偏差,文藝評價不僅無法發揮引導促進作用,而且可能催生文化廢品甚至精神垃圾。
藝術兼具共通性和多樣性,因共通而永恒,因多樣而豐富。從共通性而言,人類的膚色、種族不同,文明形態多種多樣,但對美好心靈、真情善念的向往和追求是共同的。舉凡文藝史上的經典之作,不論其采用何種語言、體裁或風格,總能激起人們的心靈共鳴。從多樣性來看,豐富多彩的藝術體現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創造力和辨識度,也為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搭建了橋梁。與此相應,文藝評價的標準有其一般性,即符合人類社會關于藝術、美學的共同觀念。同時,任何評價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都在一定的文化傳統、時代條件和現實國情下進行,也就必然表現出以民族性和時代性為內涵的特殊性。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文藝肩負著新的使命任務,文藝創作面臨著新情況新挑戰,在攀登新高峰、鑄就新輝煌的道路上,科學確定文藝評價的標準至關重要,既應體現一般性要求,更應彰顯民族性和時代性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評價并將其提上文藝工作重要位置。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要求“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2016年,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2020年,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2021年,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滋養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更明確提出了“建設更具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的文藝評價體系”的重大課題。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文藝作品、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價文藝創作的根本問題,為確定科學的文藝評價標準、開展有力有效的文藝評價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時代以來,我國文藝創作真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成果豐碩、生機勃勃,發揮了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以“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定語”,確定了文藝作品的品質標準,與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重要論述一脈相承,體現了新時代以來文藝創作的成就、特征和趨勢。“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既是對人民性這一社會主義文藝根本屬性的強調,也是對作品精神內涵、精神氣度和精神能量的要求,鮮明揭示了文藝評價的標準所在、目標所系。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必然要求以“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主軸構建新時代文藝評價體系,廣泛開展文藝評論評獎等各種評價活動。堅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標準,意味著評價一部作品時,不僅要關注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更應關注其內在的精神價值,要求從作品的思想主題、題材體裁、形式手法等,綜合分析其肯定什么、贊揚什么,否定什么、批評什么,從而對其創作旨趣和態度作出正確的評估。這就需要文藝理論評論工作者深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研究研討,為其提供專業性的學術支撐、實踐性的指標體系和通俗化的評論話語。
運用這一標準評價作品時,應把創作初衷和作品效果充分結合起來,在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結合中綜合評判作品的價值,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的優勢,從“熱搜”“彈幕”“跟帖”“贊”等具有評價意義的行為中廣泛收集受眾對作品的觀感,科學分析收視率、票房等市場數據,辯證看待各方專家評論家的觀點,全方位分析作品構思立意及其“落地”形態和客觀影響:是瞄準短時熱點的迎合還是契合時代脈搏的佳構?是只求變現的流量為王還是追求精品的內容至上?是個體情緒發泄的吐槽還是反映群眾心聲的讜論?是圈地自萌的顧影自憐還是美美與共的正大氣象?對正能量是敢寫敢歌還是圖解套路?對丑惡事是獵奇販賣還是敢怒敢批?對于受眾而言,是打發無聊的工具還是滋潤心靈的清風?帶給受眾的是空洞的狂笑還是深刻的啟迪?由此作出科學的評估,進而把“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硬指標,前置到創作扶持、項目立項、行業規范之中,融入到作品生產創作全過程和文藝行業建設各領域,以更多豐美的精神食糧,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