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現實題材 跨界改編 科技賦能 舞臺藝術,提供精神食糧
來源:人民日報 | 曹雪盟 王 玨  2022年12月13日08:47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拉開帷幕,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完成上海駐演第100場演出,2022第四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帶來8類20多部中外劇目……盡管已步入冬季,演出市場依然火熱。文藝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創作,舞臺藝術佳作不斷涌現,為觀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現實題材創作更深入,優秀傳統文化題材受青睞

文藝創作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如今,越來越多的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受到關注。文藝工作者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選取題材,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回顧前不久評出的第十七屆文華獎,話劇《塞罕長歌》《大道》《桂梅老師》《主角》、彩調劇《新劉三姐》、滬劇《敦煌女兒》等都是此類作品中的代表。

聚焦“時代楷模”張桂梅的感人事跡,話劇《桂梅老師》劇本醞釀11年之久,整理出400多個故事,在此基礎上塑造出真實、豐滿、立體的英模形象;滬劇《敦煌女兒》前后打磨10年,講述樊錦詩50多年扎根堅守甘肅大漠的人生歷程,謳歌可貴的敦煌精神……創作者不斷拓展選題的廣度、開掘內容的深度、打磨表演的精度,將眾多彰顯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的故事搬上舞臺。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崔偉認為,2022年中國舞臺藝術創作在思想性、藝術性上有了巨大提升,“創作者更加把深入生活、感悟時代作為最基本的功課,與以往相比,主題創作更加注重對題材意蘊的把握,在煥發戲劇講述的動人魅力、塑造人物真實可信的精神境界與生動鮮活的性格特色上傾注心血,作品更真實更有溫度,留下了一些令人難忘的戲劇形象。”

巡演32座城市、演出超過200場,取材于《千里江山圖》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叫好又叫座;為蘇軾名篇重新譜曲,音樂劇《蘇東坡》用流行音樂演繹宋韻;音樂與舞蹈交融,交響芭蕾《世紀》挖掘中國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力量……一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舞臺藝術作品成為爆款。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為文藝創作實踐提供著豐沛養料。業內人士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流量密碼”,展現著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文藝創作者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通過別開生面的藝術呈現、耳目一新的藝術表現、豐富多樣的技術手段,創作契合時代精神和當代審美的作品,讓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展現全新魅力。

跨界改編提升文化品格,培育原創搭建成長平臺

話劇《人世間》、小劇場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舞臺劇《覺醒年代》、歌劇《邊城》……今年,眾多改編自小說、影視作品的舞臺藝術創作實現跨界聯手,憑借在舞臺語匯、表現形式、思想深度等方面的創新表達,提升作品的文化品格與美學品格。

從寧夏“花兒”等民間音樂中取材譜曲并采用方言念白,這是改編自同名電視劇的民族歌劇《山海情》的嘗試;將70余萬字原著濃縮為210分鐘的舞臺演繹,融合話劇與秦腔元素,這是改編自同名小說的話劇《主角》的探索。“改編作品自帶IP效應,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表示,以經典作品為藍本的改編有助于為創作奠定良好的文學基礎,這是此類作品吸引舞臺創作者的重要原因。同時,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上完成舞臺敘事的創新表達,能夠進一步釋放原作潛力、擴展原作內涵。

跨界改編廣受歡迎,青年原創力量也不斷壯大。最近,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主辦的首屆“‘綻放·啟航’兒童青少年舞臺藝術作品孵化計劃”開啟成果競演。孵化計劃自今年8月啟動,120名創作者提交了88部作品,最終有12部走上舞臺,接受檢驗。

不僅是中國兒藝,如今,眾多院團分別推出旨在培養青年戲劇人才的扶持計劃、作品孵化計劃,通過工作坊、劇本朗讀、舞臺競演等方式打磨作品,為新人、新戲、新創作搭建舞臺、提供平臺,充分激發青年人才的創造力。

北京市文旅局主辦的“新時代首都原創劇本創作及選題孵化項目”今年6月啟動,征集到超過500部有效作品;上海文化廣場自2019年發起的“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至今已有463人次、342部原創作品參與投稿;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12名青年導演推出12部風格迥異的小劇場話劇。青年文藝工作者是創新的主力軍,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說:“希望守護每一份熱愛,吸引更多有志于戲劇創作的青年人,運用戲劇藝術自覺講好中國故事。”

科技賦能豐富表現手段,線上演出促進藝術普及

即時攝影、4K/8K超高清、智慧劇場……如今,舞臺科技的廣泛運用極大豐富了舞臺的表現手段和藝術面貌,給觀眾帶來別樣的審美體驗。

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將裝置影像與戲劇相結合,5G全息直播昆劇《浣紗記》首次將3D全息投影技術融入昆劇表演……“恰當運用科技,能夠增強舞臺藝術的豐滿性,讓戲劇情境更真切,體驗感、代入感更強。”宋寶珍說。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院團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演出方式,形成新的觀演模式。國家大劇院已推出150余場線上演出,總播放量超40億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5部經典劇目和導賞線上放送,6500余萬人次“云端”觀劇;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攜134名演奏家入駐直播間,京劇《風華正茂》、話劇《雷雨》等均在直播間拉開帷幕……眾多線下一票難求的舞臺作品乘“云”入網,更好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的文藝需求,有利于藝術的普及。

但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表示,舞臺藝術的魅力在于在場感,線上演出如何實現常態化運營?如何帶給觀眾更佳的數字化觀賞體驗?如何更好實現版權保護?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新課題、新考驗。

歲末年初,舞臺演出持續如火如荼。第九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央華保利·劇場戲劇節、首屆桂林藝術節等活動異彩紛呈。央華戲劇藝術總監王可然說:“希望通過各方努力不斷擴展舞臺藝術的內容和形式,讓經典戲劇作品滋養人們的生活,讓走進劇場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藝作品是時代精神的寫照。期待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作品綻放舞臺,成為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色综合天天做天天爱|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站|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人妻综合社区| 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 久久一本色系列综合色|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免费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伊人丁香狠狠色综合久久| 一97日本道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色狠狠久久综合网|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久久婷婷香蕉热狠狠综合|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91综合久久婷婷久久|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伊人丁香狠狠色综合久久|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