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地之上
來源:河北日報 | 尚 未  2022年12月05日08:58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題記

農大學脈

古城保定存有一段老城墻,位于城南的天威中路南側。老城墻東西走向,東至永華南大街,西接靈雨寺街。靈雨寺街不寬,雙向單車道,兩旁樹木蔥郁,街上人來車往,煞是熱鬧。由天威中路拐入靈雨寺街,南行數百米路東,則為河北農業大學東校區的西大門,進去,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1988年的初秋,19歲的郄志紅走進河北農大的校園時,迎接他的,除去老師、學長們的一張張笑臉外,還有威風的楸樹、筆挺的白楊、肅穆的青松……熟悉校園環境后,農大悠久的歷史畫卷,在郄志紅眼前徐徐展開。

中國為農業大國,國人對土地的情感真摯而深沉——人是鐵,飯是鋼;搞好農業,守住糧倉,端穩飯碗,國之根本。幾千年來,農民在土地上辛勤耕作,在黑白日夜更迭中,在青了又黃的春種秋收里,養活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他們遵循一個“勤”字,不斷豐富經驗,創造歷史,在一次次與干旱、洪澇、饑荒的對戰中,漸漸感受到了農業和鄉村對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保定城西,清政府創立了直隸農務學堂,成為全國最早實施高等農業教育的學堂;十年之后,又改為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1年,其與醫務學堂及法律、法政、高等師范等學堂合并,組成河北大學。到了1931年,河北大學解散,河北省立農學院獨立辦學。

然而,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河北省立農學院被迫停辦,苦熬至1946年,方得復校。復校期間,當時的院長薛培元先生意識到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在恢復建設原有的農藝系、森林系等學科的基礎上,創辦了農林工程系,1949年更名為農田水利工程系。

一所學校的一次學科變革,因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如蝴蝶效應般,在之后的幾十年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國家建設離不開農業,農業發展離不開人才。薛培元先生高瞻遠矚,為燕趙大地乃至整個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農田水利人才。他們懷揣專業知識,懷揣赤子之情,奔走在大地之上,護廣袤大地“旱澇保收”,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變革,緊隨時代發生。1984年,國家全面建設迅速展開,此時省立農學院早已定名為河北農業大學,農大審時度勢,將農田水利工程系改為農業土木工程系,含農業建筑與環境工程、農田水利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學制四年。

1988年郄志紅加入的,即為河北農大的農田水利工程專業。

大樹的種子落入沃土,陽光、水分、空氣皆宜,很快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直至枝繁葉茂。這一過程,時間最誠實。到了1993年,農業土木工程系再次適應國家需要,發展為城鄉建設學院,成了河北農大第一個二級學院。

城鄉建設學院,以全新的姿態,矗立在了底蘊深厚的農大校園內。多年以后,郄志紅回母校擔任河北農大城鄉建設學院院長,當他回眸往昔,驀然發覺,他和同行者的使命是如此之重: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城鄉建設、鄉村振興積蓄力量。

魂系太行

天高氣爽,站在保定市區高處,向西北方向遠眺,能看到山巒綿亙似巨濤起伏,那就是太行山脈。歷史和地理原因,為中國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太行老區人民,曾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

脫貧攻堅,需要決心,更需要知識的力量。1979年,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河北農大師生在時任校黨委書記郗光支持下,由王健、楊文衡等老教授帶隊,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情感,以承擔“河北省太行山區開發研究”項目為契機,將科技送進農戶,把知識獻給農民,將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他們走出了一條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并逐步發展為農大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科研與生產(社會實踐)“三結合”的道路——是為“太行山道路”的賡續與傳承。

心系河北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的農大城鄉建設學院師生,則早在學院成立之初,便將深情目光投向了廣袤的燕趙大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院還是農田水利工程系時,師生們就不局限于象牙塔內搞學問,而是走到廣闊的鄉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燕趙大地哪里需要,哪里就留下了農田水利工程系師生們堅實的足跡。

河北邯鄲磁縣域內,有一座國家直管的特大型水庫——岳城水庫,它像一面亮晶晶的盾牌,保護著下游近三千萬畝耕地、一千四百多萬人口,對京廣、京滬、京九等鐵路及京福、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安全起著重要的屏障作用。當年,河北農大“水58級”的同學們,扛著行李卷,坐著大卡車,在老師的帶領下,以先鋒隊的沖勁兒、干勁兒,參與了岳城水庫建設。他們斜跨軍用水壺,頭頂舊草帽,用當時學校能提供的最先進的儀器,為水庫的建設出謀劃策,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既為燕趙大地描繪出一幅嶄新畫面,又為自己的求學生涯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踏在大地上的雙腳,總能從大地中汲取無盡能量。農大學子的腳步逐漸邁向四面八方。位于河北鹿泉黃壁莊鎮附近滹沱河干流上的黃壁莊水庫,以及其他根治海河的工程和重大農田水利施工現場,都留下了農大師生忙碌的身影。他們實踐求學的追求,在歲月的醞釀下,形成一種信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農大學子,為河北農大“崇德、務實、求是”校訓的形成,提供了歷久彌堅的力量。

實踐,永遠是學農為農的法寶。這也成為河北農大莘莘學子的求學準則。

“興農”傳統

大樹枝繁葉茂,源于根系發達。

農大城建學院的老教授、參加工作的學長們,后來的師生喜歡稱他們為“老城建”。其實,從學院正式成立到現在,不過二十九年而已,但這一稱呼有著濃濃的欽佩、敬仰之意,使人覺得很親切。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是“老城建”的魂。

時光荏苒,農田水利工程系更名為農業土木工程系后,1989年為適應城鄉快速發展需要,系里設立了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三年后,又增設城鎮建設專業。

“老城建”們緊跟時代步伐,緊貼現實需要,開始在更廣闊的天地奮力奔跑。村鎮規劃,若天天坐在教室面對書本和黑板,就成了紙上談兵。

那就把課堂搬到農村去,搬到農家小院去。現場教學,教出來的才是精兵,練出來的才是強將。“63屆”畢業留校的賈有源老師,上世紀八十年代從水利專業改為教村鎮規劃專業后,為奠定基礎、促進專業發展,常常帶著學生們一頭扎進鄉村,吃在露天,住在農屋,風風雨雨不退縮,將村鎮規劃這門課開到了最前沿。他們做出了很多優秀方案,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開辟了農大培訓全國村鎮規劃人員的先河。

無論專業如何改變,“老城建”學農為農的初心不變。他們將這份初心化作傳統,在農大學子中代代傳承下來。

水,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

過去,分布在太行深山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的人們,遲遲摘不掉貧困的帽子,往往跟當地缺水有直接關系;有的老鄉即便脫了貧,也會因缺水再度返貧,甚至連生存都成了大問題。脫貧攻堅不僅是國家的事、各級政府的事,也是河北農大師生們始終心系的事,在“太行山道路”的指引下,他們一直默默實踐著這項大事業。

邊慶年教授也是一位“老城建”。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邊教授為幫山區老鄉找水,數十年間走遍了太行山的溝溝坎坎。山路磨薄了他的鞋底,勁風吹糙了他的臉頰,一顆赤子之心卻從來沒有變色。他憑借獨到的勘測技術,為缺水山村找到一千多眼井,尤其為保定市貧困山區作出了突出貢獻。僅在2002年5月之前,邊教授就為順平縣確定井位120眼,為農民節約找水經費30多萬元。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及時雨”“找水教授”。

一代又一代河北農大人在祖國的大地上,以樸實的姿態,運用專業知識,為脫貧攻堅助力,為鄉村振興奉獻,為民族復興拼搏,也因此受到國家和人民的認可——

穆聚彥,1990年畢業于河北農大農田水利專業,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任張家口市尚義縣南壕塹鎮西平山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2021年由他帶隊的河北省水利廳駐尚義縣南壕塹鎮西平山村工作隊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董曉航,1995年畢業于河北農大城鄉建設學院農業建筑與環境工程專業,2021年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趙敏濤,1999年畢業于河北農大城鄉建設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2021年2月,他所在的阜平縣委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教澤流芳

在河北農大城建學院辦公樓的會議室內,掛有兩塊學子贈送的牌匾。一塊上書“勘察大師的搖籃”,另一塊寫著“敬謝人梯,同頌師恩”。這兩塊贈匾,記錄著城建學子對母校的深厚情誼,更是這片凈土“桃李滿天下”的真實寫照。

“太行山道路”一直在河北農大延伸。評判大學優劣,不在亭臺樓閣漂亮與否,而在教師素養的高低;河北農大城建學院特點鮮明的教學傳統,就是大樹的根、河流的源。

在學院的土木建筑系,流傳著“四大名捕”與“八大金剛”的故事。

“四大名捕”,是指考風極嚴的四位老教師。力學類課程常常讓學生頭疼不已,個別學生就想在考試時走點捷徑、耍些小聰明。但只要“四大名捕”在場,哪怕最膽大的學生,也不敢在考場出現作弊行為,甚至念頭都不敢有。“八大金剛”也是幾位老先生。他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他們不僅自己水平高、教學棒,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要求也嚴。

“現在你們是學生,紙上將題答錯還有機會修改;但將來你到了工程上,蓋樓、造壩,哪怕出一點問題,都可能導致樓倒壩坍……任何問題都不可以出,必須一絲不茍,甚至戰戰兢兢……”

全國優秀教師崔起麟退休之后,仍堅持代課,為緊跟時代發展,他在古稀之年仍虛心向人求教,自學了一門計算機語言。每次授課,老先生講得深入淺出,極為精彩,備課又非常精準,最后一句話講完,下課鈴聲正好響起,從不拖堂。教風之嚴謹,可見一斑。

先生們優秀,學子們自然不敢懈怠。郄志紅準備考研的時候,他的老師鄭旌輝先生已經退休,但對他的輔導與要求一點沒放松。郄志紅參加考試前,老先生會將一些難點重點細細給他捋一遍,并叮囑:“考完了,你第一時間來找我。”考完試,郄志紅宿舍都不敢回,先去導師那里匯報考試情況。鄭先生會讓他立即將考題回憶出來,再與他一起分析對錯與否,認真態度令人敬仰。

鄭老師的夫人也在學院教學,同樣是個對學生期望高、要求嚴的老教授。有一次,她一早就將郄志紅叫去,交給他一套試題,說:“下午三點,做完交給我。”

郄志紅拿回去一看,題目非常深奧,資料都沒處可查,只能絞盡腦汁去做,心想做個七十多分應該就可以交差了。下午交了卷,郄志紅以為事情到此為止。誰知,到了晚上,鄭旌輝先生來教室找他了。

“志紅,你出來一下。”教室里自習的人多,老先生將郄志紅叫到了外面。郄志紅見鄭老師繃著臉,心里不免一陣忐忑。

“你覺得做個七十多分就可以了嗎?”果真,老先生質問道,“做學問要迎難而上,才是你應有的態度!”郄志紅倏地紅了臉。

翌日早上7時,鄭老師又將郄志紅叫了去,仍是交給他一份試題。想到導師和師母連夜出題,對自己如此期望,郄志紅不敢再敷衍了事,回去后認真做了,又按時交了卷。這次,他考了九十多分。鄭先生這才露出了笑容。

繼往開來

教育,教的是知識,育的是靈魂。

郄志紅有位學長在省政府工作,面臨退休。一次,彼此見面時,他動情地對郄志紅說:“等我退休那一天,啥事也不干,一定先回一趟城建學院,向我當年的老師致謝。”原來,學長在河北農大城建學院求學期間,得了一場病,接連幾頓吃不下飯。他的授課老師知道后,煮了面條、臥上荷包蛋端去宿舍,才使他有了些胃口,得以康復。事情不大,學長卻記了一輩子。

心里要裝著學生。這是城建學院乃至河北農大所有教師共同的教育理念。郄志紅留校執教時,鄭旌輝老師曾鄭重地對他說:“作為師長,我們對待學生要換位思考,一言一行都要想一想,若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你會怎么做?”導師的話,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了郄志紅的心中。他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個小師弟年輕貪玩,晚上召集人打撲克,第二天上課時竟沒去上課。課后鄭先生去宿舍找人,那學生仍在呼呼大睡。郄志紅跟在導師身后,認定先生會將師弟從床上揪起來,狠狠批一通。誰知,鄭先生不僅沒叫,反而坐下來等著。

“年輕人怎能如此不愛惜身體?早睡早起才對身體好嘛……”自言自語著,先生竟然濕了眼眶。就這樣,直到那學生醒了,鄭先生才正式批評了他。這件事,郄志紅至今記憶猶新,更領悟了為師之道。

2022年,對于農大人來講,是個特殊年——河北農業大學建校120周年。暑期的一天上午,郄志紅獨自來到農大中心花園的北端,走進了碑廊。灰瓦、綠柱、紅楣,青磚漫道,這座仿古建筑向外彌漫著古樸、典雅之氣。碑廊建于農大建校110周年之際,轉眼十個春秋又成往事。一塊塊碑刻在汲取歲月精華的同時,也向人們訴說著河北農大走過的光輝歷程。觀瞻一篇篇碑文,郄志紅的心中漸漸涌起波瀾,驀地,那塊熟悉的長方形石碑再次聚焦他的目光:百年農大,特色鮮明——袁隆平題。哦,同是為國家的農業農村而奮斗,同是矗立在廣袤的田野眺望整個世界。同一種力量,同一種信念,同一種期盼。

踏入新時代、新征程,河北農大繼續走在“太行山道路”上,為腳下這片大地、為鄉村振興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日日| 日韩无码系列综合区|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婷婷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男男|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爱|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欧洲| 99久久综合精品免费| 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伊人网综合在线视频|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给合综合久久| 丁香五月天综合缴情网|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欧洲selulu|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一本久道综合色婷婷五月|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色噜噜久久综合伊人一本| 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