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戲曲藝術是美的藝術,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如何讓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戲為根。
發展和繁榮戲曲藝術,人才是根本。要重視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首先,要重視培養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因為戲曲藝術是“角兒”的藝術,無“角兒”則無戲。一個好演員能帶動一個劇團,甚至帶動一個劇種的發展,進而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和繁榮作出貢獻。培養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雖然不易,但對于戲曲傳承和繁榮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建立健全戲曲人才培養體系,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創作、市場經營等各方面人才的培養,努力構建層次結構科學合理、專業設置配套齊全的現代戲曲人才培養格局。最后,還要抓好戲曲人才梯隊建設,通過建立人才基地、設立培訓班等途徑,做好“傳幫帶”,為劇種注入新鮮血液;同時,給青年人創造更多登上大舞臺的機會,讓他們得到足夠的鍛煉,從而讓戲曲事業后繼有人、健康發展。
除了“出人”,“出戲”也是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必然要求。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在戲曲舞臺上,許多精品老戲久演不衰、百看不厭,這充分說明了戲曲藝術的魅力。傳承、保護戲曲要尊重傳統,尊重戲曲藝術的根本規律和根本特點,保留戲曲藝術的精華,讓觀眾體味戲曲的意蘊深遠、含蓄雋永。與此同時,戲曲藝術還要與時俱進,關注當下、聚焦現實,積極反映人民生活,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只有打造越來越多順應時代變化,同時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精品劇目,使戲曲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戲曲、愛上戲曲。
我國戲曲藝術來自于民間、扎根于社會,群眾基礎廣泛而深厚。這就要求新時代戲曲藝術工作者既要技藝精湛,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要不忘初心,扎根基層,深入群眾,將優秀的戲曲文化送到田間地頭。只有讓戲曲深入鄉村、走進校園,切實豐富群眾日常文化生活,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普及和弘揚。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戲曲藝術邂逅新媒體,傳統戲曲藝術和基層院團更需要主動出擊,與時代同步,學會“兩條腿”走路,既要多開拓線下劇場,又要積極進軍網絡市場,通過新媒體把戲曲藝術奉獻給各地群眾,滿足戲迷需求。近年來,我們積極鼓勵河北梆子戲曲名家開通短視頻賬號,通過短視頻傳播戲曲、普及戲曲藝術知識的同時,實現戲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本報記者邵玉姿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