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追思會在滬舉行 深秋思“秋”,延續對孩子“愛的火種”
“我想,當一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們對他的記憶卻越發清晰,那這個人就沒有走。”在11月21日于上海教育報刊總社舉行的紀念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的追思會上,作家金波通過視頻所說的這段話,也是在場許多作家、兒童文學工作者的共同感受。今年10月4日,張秋生在滬病逝,享年83歲。他從此離開了他牽掛一生的兒童文學事業、惜別于“小巴掌童話”和讀著他的作品長大的一代代孩子,但他又似乎從未走遠。這場于深秋舉行的“‘秋’思會”,是兒童文學界的朋友們、后輩作家、往昔同仁們對他的深情緬懷,也是瞻仰前輩作家高潔品格、汲取精神力量的一次再出發。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張秋生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早年寫詩,20世紀80年代開始創作集詩、童話、散文于一體的“小巴掌童話”,他創作的多部作品被收入小學語文課本,陪伴一代代小讀者的成長。金波與他幾乎同一時期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所經歷的文學歷程也很相似,他們的文學創作足跡一直相伴而行。“他剛剛開始寫‘小巴掌童話’時,我每讀完一篇就陷入沉思,常感覺‘小巴掌’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轉過身來,就看到了那個小精靈。”如今,金波看到的,更是那個高個子、質樸沉穩的張秋生。“秋生很高大,但他不需要仰視,因為他永遠低著頭彎著腰和孩子們知心交談,也看著土地上的花花草草。他收獲著‘小巴掌童話’,也用一雙溫暖的大手,把那些童話握在手心里,等焐熱的時候才送給孩子。因此當我們讀這些童話時,我們永遠感受到童話的溫暖,作者的心的溫暖,這也溫暖著我們的心。‘小巴掌童話’永遠在我們記憶中,秋生也永遠在我們記憶中,他是可以載入中國兒童文學史冊的一個人。”
曾與張秋生共事、如今的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社長仲立新表示,張秋生是一位力學篤行的作家和學者,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出版家、教育家和一位仁愛待人的長者。即便退休多年后,只要邀請他給孩子們講課,他總是有請必到。“他曾說,兒童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而受教育的根本一點,是怎么了解兒童,尊重兒童,把理解和傾聽兒童的心聲當作一份責任。”2020年6月,在已經身染疾病、不便走路的情況下,聽說《少年日報》的小讀者盼望著聽到他的故事,張秋生仍堅持在家為孩子們錄制了視頻課,敘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在六十余載的創作生涯中,先生將兒童文學事業推向了一個高峰,‘小巴掌童話’帶給一代又一代孩子純真的快樂,將愛的火種埋入他們的心中。”
從文心、公益心、赤子之心,到詩意、情意,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作家秦文君憶及自己與張秋生交往的多個細節片段,并感懷于他所擁有的這寶貴的“三心二意”。秦文君表示,張秋生的精神品格與作品,需要在兒童文學工作者手中繼續薪火相傳,“老作家的精神財富要傳承下去,繼續發揚光大,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責任,將好作品繼續推薦,讓更多的人認識他的作品。”上海市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作家殷健靈就此想到的是一次作家馬伯庸在微博講述自己的親子閱讀,他并不熟悉張秋生,卻僅憑閱讀感受,對張秋生的作品贊不絕口,并認為其中充滿了西方經典的風格和智慧。
“他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大大的人,一個大寫的人。”1971年作為少年通訊員時,作家簡平就已與張秋生結識,追思會上,他講述的一段張秋生將“吳氏族譜”鄭重托付的故事,令在場所有人感佩于老作家的赤誠之心與責任感。在魔法童書會創始人、作家張弘心中,張秋生像是兒童文學界的一棵大樹:“張老師對兒童文學界的全力支持幾乎是‘來者不拒’的。在病痛中他依然在攀登寫作高峰,他也曾說,只要身體許可,自己愿意為中國兒童事業貢獻綿薄之力。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人品、修養、道德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在《少年日報》之外,張弘一直記得曾讀過的《童話報》《我們一百萬》等兒童報刊,這些刊物在張秋生的辦報理念下,領導、團結了一批如今兒童文學界的中堅力量,“以內容豐富的報刊,他真正開發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生活的熱愛,每個細節都那么用心,這在當時是一種開創性的理念。作為辦報人,他心中始終裝著孩子。”
詹詠、陳偉新、周晴、陳蘇、郁雨君、龐婕蕾等兒童文學界作家以及張秋生的家人與會共同回憶了老作家的生前點滴。會議由《少年日報》總編輯趙玉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