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文化交流的一次積極探索 “世界文明與中國道路論壇——歐洲區域分論壇”召開
9月8日,由世界漢學中心與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世界文明與中國道路論壇——歐洲漢學與文明對話”區域論壇召開。論壇由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王建麗博士主持并致開幕詞,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的34名學者與會發言,共計百余位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共聚一堂。
本次會議設主旨發言與圓桌論壇環節。圓桌論壇下設“和而不同”與文化多樣性、中歐兩大文明交流歷史研究、歐洲漢學史研究、當代歐洲漢學研究發展與對策、中國典籍翻譯與漢學研究五個主題。
論壇伊始,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主編、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張西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郭麗娜,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法國漢學家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浙江工商大學特聘教授、韓國漢學家全洪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德國漢學家謝林德(Dennis Schilling)分別作主旨發言。
張西平以《卜彌格與歐洲早期漢學的興起》為題作了發言。他談到,波蘭漢學家卜彌格(Michel Boym)的漢學成果經德國學者基歇爾(Athanasius Kircher)《中國圖說》的收錄對推進歐洲的中國知識認知起到極大作用;其中醫學著作對專業漢學創立者、法國漢學家雷慕沙(Jean Pierre Rémusat)有深遠影響。卜彌格不僅是中國植物知識西傳與開啟西人中醫研究的第一人,也是鏈接歐洲傳教士漢學與專業漢學的重要學者,其研究有力地推動了中歐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郭麗娜在以《中法對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趨勢》為題的發言中說到:自法國傳教士來華促成早期中歐文化對話,到19世紀后中法交流不斷加深,推動全球化進程,再到改革開放后中法建立廣泛學術合作從而開啟新一輪有意義的對話,三百余年的中法對話從單一走向多面、從一方被動走向雙方主動互動。未來的中法、中歐對話更需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原則,更主動地“走出去”,以包容的心態“迎進來”,圍繞人類未來發展的主題加強對話,維護與促進多元文明共同發展。
梅謙立在《龍華民與宋明理學》的發言中說到:明末意大利來華傳教士龍華民(Niccolo Longobardi)作為“保守主義”的代表,一方面認為前期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等人對“真儒古教”和“俗儒理學”的切分不符合中國儒家道統,另一方面又以宋儒視角理解整個儒家傳統并使用亞里士多德哲學理論分析《理性大全》所載觀點,得出宋儒思想是一種“唯物主義一元論”的結論;在哲學格義與文化通約的過程中,“削足仍不適履”或是必經之路,隨著中歐雙方文化同理心與文化共情力的提升,彼此的文化也將在深度的雙向認同中獲益。
全洪奭在以《明末清初西歐知識分子的東亞形象和知識結構》為題的發言中談到:明末清初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奉行的“適應主義天學”是對薩義德東方主義理論的一種活化,早期傳教士如利瑪竇等人對儒學的“古今二分”及容古斥今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被薩義德理論所忽視的“儒教東方”領域并恢復了“正面的東方形象”,后繼傳教士如法國的白晉(Joachim Bouvet)等人實踐的“索隱主義天學”則側重性地發展了容忍先儒的面向,擴展至“古今肯定”的立場;傳教士漢學家為西歐東亞形象的正面構建與中歐文化的相互肯認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圓桌論壇的分議題中,學者們從文化的他者性與在地化、文學原型與文化指向、生態文明與全球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論壇的最后由張西平教授做總結發言,他說到,“世界文明與中國道路論壇——歐洲漢學與文明對話”區域論壇是中歐文化交流機制的積極探索,是雙方擴大對話主體、促進文化擴容增質的助推力。論壇匯聚多名中外學者,聚焦學術前沿,完成了一場高層次、高水準的學術對話,讓更多人通過歐洲漢學及其研究觸摸中國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多元文明走向美美與共提供了學術新力量。
中國和歐洲都擁有豐厚的文化積淀,中國人民與歐洲人民密切的文化交流書寫著悠久的友好交往史。厘清歐洲漢學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探討歐洲漢學的未來發展,對促進中國與歐洲文化深入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此次論壇后,北京語言大學將啟動 “世界青年創新與發展論壇”,旨在推進構建全球漢學融通互鑒的話語體系和美美與共的跨文明交流機制,為中西文明比較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等議題提供廣闊的討論空間和研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