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力量與心靈的向度——劉瓊《格桑花姿姿勢勢》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
內容提要:本文對劉瓊的散文隨筆新著《格桑花姿姿勢勢》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進行深度分析,透過其抒寫的自然和地域,窺見其展示的生命的力量;透過其抒寫的家族和歷史,窺見歷史的本質和命運的密碼;透過其抒寫的文化和文學,窺見人生的價值取向和心靈向度。同時,揭示了其作品所富有的詩性和哲思兩大藝術特色。
關鍵詞:劉瓊 《格桑花姿姿勢勢》 思想內涵 藝術特色
劉瓊繼《花間詞外》《聶耳:匆匆卻永恒》《通往查濟的路上》等專著后,今年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散文隨筆新著《格桑花姿姿勢勢》。翻開這部著作,仿佛打開一道山門進入一個新的天地,靜謐、清秀、深邃、別樣,余音繚繞,韻味悠長。作者用唯美、簡潔、知性,且富有特別語感的文字,寫自然,寫地域;寫歷史,寫家族;寫文化,寫文學,傾情深談,娓娓道來,營造了一個“姿姿勢勢”(漂漂亮亮)的“半畝方塘”,展現了作者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女性所獨有的人生思考和心靈向度。
一、抒寫自然和地域:展現生命的力量和美麗
抒寫生命之美和生命的力量,是《格桑花姿姿勢勢》的一個重要主題。作者對美麗堅強生命的肯定和褒揚,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界中的一些獨具特色的“意象物”來再現和展開的。
首先,“美麗頑強”的生命意象。該著作的頭題文章對格桑花的描寫和考究,便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坡道兩邊,格桑花姿姿勢勢,在缺水少雨的西北高寒腹地,頭頂八片纖秀的花瓣,淺粉、玫紅、醬紫、橘黃……一枝一枝,一簇一簇,從意想不到的角落又一次冒了出來。”1“重要的是,這種美麗且生命力極強的花,會在高原安下家,能從東海岸一直走到西海岸。”2在作者筆下,這種花兒首先是“美好的”,是“美好的”象征。從藏歌《格桑花》里,她聽出了格桑花寄托著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她斷定,格桑花之所以名氣大,大概也與“美好”之寓意有關。格桑花不僅是美麗的,多姿多彩的,更是異常堅強的,昂揚向上的。作者寫道,布塄溝村是個自然村,它的有名是因為它的貧困。它的貧困主要源于干旱缺水,土質又差,屬于濕陷性黃土,分子空間大,松軟,一下雨立刻塌方,滴水難存,因此這樣的絕望之地,又被稱為“地球裸露的肋骨”。但是,正是在這個地方,卻盛開著數不盡的格桑花,也生活著那么多堅強又頑強的百姓。作者還發現,西北大地上的玫瑰也有格桑花的這些特性,土壤貧瘠的大西北,花兒不開則已,一開竟是花魁之姿。這是怎樣一種頑強的生命精神?在這里,看似作者是在寫花,其實是在寫人,是在寫人的生命,在寫生命的精神;是在寫個人的精神,也是在寫民族的精神。作者所抒寫的“花兒”的這種艱難中求生存,努力將苦難化作芬芳的秉性,不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偉大精神的“意象性”寫照嗎?從人的個體來看,文章所涉及到的人物,無論是帶“花兒”入藏的實干家張蔭棠,還是82歲高齡“依然長身玉立,談笑風生,說著說著,竟然又漫起了‘花兒’”的柯楊先生,都屬于這樣美麗又堅強的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仿佛看見那個原本在江南徽州大地長大的女孩子,遠走他鄉到西北大地求學,之后在首都京城綻放生命光芒的作者的身影。這是另類格桑花的形象,是“姿姿勢勢”的形象,更是自強不息的現代知識女性的形象。
其次,“母性而強大”的生命意象。作者書寫的頑強生命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俗稱“鬼柳”的楓楊。如果說,在寫格桑花時,作者重在抒寫其美麗和頑強,而對“鬼柳”作者側重的則是另一面——獨特的“母性”特征。這是怎樣一種生命的奇跡啊?“我主觀地認為它是母性的,就像南方的榕樹一樣,天生枝葉茂盛,每到一處都樂于扎根,子孫充足。這種母性的有魅力的植物,在荒野里出現,不可思議地溫柔、抒情甚至人格化了。”3這是一種強大的繁殖能力,也是一種生命的奇跡。更重要的是,作者還從其中發現了其與人之間的辯證關系。“這就是奇特的人和自然的關系。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荒野可怖,遍地是陷阱,是毒蛇,是無法躲避的傷害。而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荒野是柔軟的細膩的,是更美好的。更美好,是因為荒野里的一些元素,比文明化的城市更能喚醒人的本性,比如說對于自然的親近。”4這是來自自然的喚醒,也是來自生命的喚醒。作者不怕暴露家族史上的“隱秘”,她說,外公單傳,所以外婆一生10次生產,總共生了12個孩子,兩對雙胞胎,以圖壯大門庭,中國女人的生育能力是個奇跡。從外婆身上,我們看到了與“鬼柳”相似相通的強大生命力。池杉也是一個“生命力強大”的意象。它是生長在池塘里的杉木。長在水里,還青蔥挺拔。作者介紹說,事實上,這種長在水里的樹木并不少見,但是,其可貴之處在于大面積生長。位于滁州來安和南京六合交界的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占地近六千畝,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濕地公園,樹生水中,鳥鳴林中,魚游水中,形成一種類似于南美亞馬遜六月的生態景觀。從這些描述里,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體味和感知我們作為“大河”民族“立水而生”的偉大精神——大面積和群體性。
第三,“倔強耐勞”的生命意象。徽州驢是作者筆下最有特點的生命“意象”。與花兒和樹木有所不同,在這里作者將“驢”和“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來抒寫。從驢的性情中折射人,從人的精神中升華驢,既寫出了人性,寫出了動物的靈性,同時寫出了文化,更寫出了“倔強”的生命精神。我們看到,徽州驢雖不屬生物名種,但卻是“文化名流”。徽州驢還是徽州人對自己吃苦耐勞品性的自況。與徽州驢一樣,徽商即便在外面的世界鼓搗出了名堂,也還是低調、勤苦甚至是節儉的。勤苦、節儉、上進、溫良,這些都是傳統教育中“樹人”的目標,因此,徽州人自比“生命不息、勞作不止”的徽州驢,既是無可奈何的自嘲,又有明顯的文化自豪。從陳獨秀的“獨秀”和“倔強”里,從陶行知 “哀榮備至”的人生故事里,我們看到了徽州人和徽州驢命運的那份獨特的滄桑和倔強。作者甚至發現,父親身上也有“徽州驢”的生命精神。他說,那時候為祖父辦離休,成為家中相當長時間里的主要話題。祖父和父親為此經常言語不合,祖父的意思大概是算了,父親不愿意半途而廢,他像一頭徽州驢,總是給自己加壓。將自己的父親比作“驢”,貌似不敬,實則是對“徽州驢”精神,也是對父親精神的最高肯定和褒獎
二、抒寫家族和歷史:揭示命運的本質和密碼
《格桑花姿姿勢勢》對歷史的抒寫占了很大的比重,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本追尋和破譯之書——追尋歷史的真相,破譯命運的密碼。圍繞這個問題,作者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有對格桑花來歷的追尋,有對剛察往事的追憶,有對福清大與小的探究,更有對祖父姨媽等人身世和人生的破譯。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對事物本質的探索和對人生命運生成原因的解讀。
首先,作者深度追問歷史的本質。在《敘述、存在與歷史》一文中,對于歷史這一“盡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本質,作者在邏輯的抽象迷宮里進行了極致推理,其艱難和玄幻程度不亞于大偵探福爾摩斯偵破世界級懸疑案。人怎樣才能接近歷史?歷史有沒有“本質化存在”?誰掌握歷史的“本質化存在”?歷史怎樣存在于文本敘述之中?司馬遷和司馬光兩種歷史文本敘述風格的差異究竟在哪里?誰在累加歷史記憶?誰又在傳播歷史?作者不僅追問歷史,還追問文學,追問時代,由此提出了文學書寫是否匹配這個時代的問題,文學怎么認識這個時代的問題,文學如何為時代生活塑形的問題;更深入地提出了文學有沒有性別的問題,女權運動與女性文學的關系問題,女性與文學到底什么關系的問題,甚至女性寫作的趨勢問題等等。可貴的是,對于這些問題作者都進行縝密的科學推論,進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結論。
其次,作者深度追問命運變遷的誘因。“起初是熱情,慢慢會被西北的風土人情也就是文化感染,也會置換骨子里的血液。流動是常態。”5“今天想來,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浪漫主義,哪怕是出于生存需要,都是推動當時西部社會建設發展的內在動力。”6“一個人無論怎么活,他都是故事,他的故事也會影響別人的故事。一首詞無論怎么寫,無非是將遭遇的故事記住留住。一江水無論流多遠,無論載過多少愛恨情仇,總有流到盡頭的那一刻。”7“細白秀氣的李少北,走出蘭州,來到無錫,成為李南,走出了一條往外走的射線。這是年少的勇氣。這是時代中的我們。”8這些經典性結論,是命運動因的深層揭示,體現了作者的深度思考和真知灼見。
第三,作者深度研判影響命運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對家族命運,尤其是祖父和姨媽等人命運的變化上,作者既善于總結普適性規律,同時深度挖掘關鍵環節中的關鍵性作用。在普適性問題上,作者推測,祖父之所以曾一度加入“三青團”,與年輕人的政治立場本身不成熟,參加國民黨或共產黨起初往往帶有偶然性有關。對于祖父等人后來能夠在鬼子的屠刀陰影下,堅持并活到新中國成立這樣一個奇跡,他的結論是“堅持”的結果。對于祖父1950年被開除過公職,是因為被組織上派到一家鄉鎮蹲點,在那里喜歡上了一個女孩,一個地主的女兒。她的結論是屬于歷史偶然中的必然。在對大學同學的追憶中,作者寫道:“碰巧的是,全班最年長的老章同學也來自江西。老章同學入學不久就因踢足球把自己踢進了醫院,三個月出院后改打羽毛球,因此俘獲了漂亮女友。”9這也體現了作者偶然中必然的歷史學觀點。作者不僅對于現代人的命運進行深度分析,對于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的命運及其影響因素,也有非一般的睿見,湯顯祖生前懷有不能為常人道的若干不滿足,所以寫出了《臨川四夢》。在論及姨媽的婚姻時,作者說,婚姻和家庭是舊式女人的全部,得遇良人,便是一好萬好,否則一生打了水漂。今天的女人差不多亦如此。這最后一句話,可謂擊中要害,真正說到了點子上。歷史就是這樣,歷史不僅有驚人的相似,還有驚人的簡單重復。
第四,深度追問特殊歷史文化現象。對于南北文化的差異和形成原因,她從陰陽學角度作出自己的理解,明確指出,“如果以陰陽來論,黃河以北偏陽剛,長江以南偏陰柔,即便是劇中男性角色,越劇的女扮男裝也更有味兒”10。對于皖南社會的發展變遷,則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不同維度作出解析:“皖南社會,因為經濟而繁榮,因為戰爭而衰敗,因為文化而享譽至今。”11對于“光餅”產生的原因,她的解析更加精辟到位:“光者,戚繼光也。當年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作為港口的福清是戚家軍休養生息的落腳點。食物給養成為武裝軍隊最大的政治。光餅應運而生,并借助歷史人物和傳說流傳至今。”12將一種“美食”的誕生,上升到“最大政治”的角度,體現了作者非同一般的站位和思維,屬于難得的“創建”。
作者所做的這些追尋和破譯,并不是無聊之舉,或者是“神經大條”的多慮。這些思考,對于如何把握歷史規律,把握人生和命運,具有應有的啟示價值,它實質上體現的是一個現代人生命的自覺、歷史的自覺和文化的自覺。特別重要的是其中的很多篇章,還體現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反思精神。“蕪湖城破當日就被屠殺兩千七百多人。我讀書的中學因為是當年日軍據點,蕪湖和日本高知市在1985年結為友好城市那年,經常有日本訪華團在校園里張望,當時給我們上歷史課的謝老師對此特別不以為然。”13歷史老師不以為然,其實作者是“以為然”的,盡管那時她還是一個學生。對于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作者發現蕭紅之后,看到無論是戰時文藝還是戰后文藝,包括影視、文學、美術,我們根本不能毫不遲疑地推出幾部得到較大層面認可的作品,從這個角度,她認為對于這場世界性的戰爭要深入研究,還要用心創作,因為“上帝之眼”和“老天爺”在看著。這從另一個層面折射了她的反思精神和責任意識。
三、抒寫文化和文學:展現心靈的價值和向度
在這個相對世俗的世界中,我們很多人無意中忽略了一些最珍貴的東西,而劉瓊沒有。從她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格外關注自己的心靈和人類的心靈。這從她對女人扎耳洞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窺見一些端倪。在扎耳洞問題上,絕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美”,而她看到的是“心”,是“靈魂”,是“精神”。她說:“為什么要扎耳洞,今天的人可能只為‘審美’,但當初應非如此,即如音樂舞蹈的最初發生,精神上的祈福要大于審美一樣。在許多部落,耳環成為靈魂和精神的符號。不太清楚為什么是耳環而不是臂環或其他,但想來,一是耳朵上的細小神經少,少風險、少痛苦;二是耳朵與聽力有關,先聰后明,靈魂和精神從聽起步。”14這一結論,體現了心靈和精神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文化和文學,是《格桑花姿姿勢勢》抒寫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作品,除了闡述和分析文化現象、文學理念,更重要的是傾訴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心靈向度。閱讀這些作品,猶如戴上一架“聽診器”,能夠透過鮮活的文字,諦聽到作者真實跳動的心音。這些心音,包括她對家鄉和家族的眷戀與熱愛,也包括她對自身社會角色的自信和堅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心靈的低吟淺唱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首先,她對文學有著最長情的告白。作者從來不回避對文學的情有獨鐘。對于文學的價值,她明確指出:“文學的產生不是可有可無的。離鄉的日子,詩歌是最長情的告白。”15對于寫作的功能,她也有自己的理解:寫作的快樂,在于揭秘、解密,在于交流、分享,在于辨析、確認,由此形成人類的集體記憶。對于文學與歷史作用的比較,她也有自己的“偏愛”:文學大還是歷史大?文學是用生動的方式悄悄地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從信息傳播的有效性角度,應該還是文學的影響大。對于自己如果不寫,會有什么不一樣的問題,她認為肯定是不一樣的。一個重要的不一樣,就是部分記憶將永久喪失。這些都是她對文學女神最長情的愛戀和告白。一筆比一劍,可擋百萬兵,魯迅用筆開拓了遼闊深遠的思想文化空間,并身體力行,成為現代知識分子的典范。作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令人崇敬,作為文學家的魯迅,憑借其豐厚生動的文本,穿越百年時光,在今天依然是一座難以超越的高山。
其次,她對“真誠”標準有著深深的眷戀。文學創作,有許多寶貴因素,但是,劉瓊認為,無論任何時候,“真誠”依舊是美學范疇的最高評價。她愿意把“真誠”二字奉送給自己喜歡的作家。在她的詞海里,不虛美,不飾惡,是“真誠”。不說過頭話,拿捏分寸,文雅清秀,也是一種“好文風”。這是她心靈的向度,也是她創作的座右銘。她的這本著作,便充分體現了這種“真誠”的特質。
四、涵養語感和質地:展現語言的詩性和哲理
劉瓊語言的最大特色是擁有屬于自己的一份獨特語感:親切感、靜謐感和光照力。她總是以自己的語言方式,在自己營造的話語磁場里與讀者交流。這樣的語感,與她的姿態和心態有關,也與她語言的質地有關。就語言的質地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品質,一個是詩性,一個是哲思,而她的詩性和哲思又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融匯在一起的。
西方某位男權主義者曾說,男人負責思想,女人負責愛。在劉瓊這里,她既負責愛,也負責思想。她以愛的心泉,以詩的意境,哲人的思維,經過精心提煉和冶煉,向讀者奉獻出無數語言的“金枝玉葉”,閃爍著詩性和思想的光澤。這樣的箴言式的“金句”可以說俯拾皆是,像秋天里成熟的莊稼,既顆粒飽滿,又布滿田野。
“一千年前也罷,今天也好,徽州都斯文得像詩文。”16
“青海與新疆、西藏都地廣人稀,地廣人稀的地方人比動物稀罕。”17
“沒有人的地方,時針移動很慢。”18
“人的一生走過的路都是財富,這個道理不需要走完人生,就會明白。”19
“文字的厲害在于真假莫辨。”20
“連天戰火跟前,長不出鮮美芳草。”21
“苦難是不斷開發的財富,文學應表現豐富的第一無二。”22
這些美麗的詩思,來自她那顆敏感的心靈,來自她那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更來自她心靈熔爐的冶煉。她具備這樣的藝術素養,這樣的藝術功力。
更為難得的是,劉瓊的文字里還充盈著一份獨特的詼諧和幽默。
“下午兩三點,到了,火車丟下我們,繼續西行。”23這“丟下”二字用得是多么美妙,一種遠離故鄉的孤寂落寞形象躍然紙上。
“三三兩兩的羊在近處晃動,人走過身邊,頭都不抬一下,沒有警惕心,神經比較大條。”24這“大條”二字用得是多么詼諧,如果白云和羊群也能聽懂這話,又該是多么美好。
“祖母那時身體還很健康,脾氣有點不好,見誰都流淚、都抱怨,抱怨我跑到荒遠的地方讀書。這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看多了。”25這“金庸小說看多了”的說法多么形象,恐怕再高的笑點聽了也會忍不住發笑。
“‘如果沒有蘭州大學, 大半個中國都沒有重點大學’,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煽情的標題。”26
這些幽默詼諧語言,看起來不像出自女性之手,頗有一份“浪漫騎士”王小波的風范。這恰恰體現了作者難得的浪漫和樂觀,也體現了她的聰慧、活潑與可愛。作者在《后記:是記錄,是喚醒……》里介紹說:“我把自己的寫作分為記錄性寫作和喚醒式寫作。收錄在這本書里的文章,基本也是分成這兩類。前者以思想隨筆為主,后者以敘事散文為主。”27在她看來,她的創作意在記錄思想,喚醒記憶。對我來說,她的所有作品,都具有喚醒功能,不僅喚醒她本人的記憶,還喚醒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分析和思考,也喚醒我們對美好心性和事物的向往與追求。
注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劉瓊:《格桑花姿姿勢勢》,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2022年版,第3、115、82、85、22、21、36、77、74、26、44、64、89、155、60、53、16、16、22、47、47、136、17、18、72、72、285頁。
[作者單位:鐵道戰備舟橋處]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