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古風音樂的當代闡釋
今年,影響過眾多歌迷的元老古風音樂創作團隊墨明棋妙迎來成立15周年,他們選擇平臺頻道進行直播,舉行周年生日會,同時,墨明棋妙原創音樂團隊15周年數字專輯《俠字十解》歌曲也陸續上線。回顧過往,古風音樂在其發展的十余年間,已然蛻變。盡管在學術上對于 “古風音樂”的定義尚不明確,但從古風音樂愛好者到一般的古風音樂聽眾,都對其音樂風格達成了一定的共識。歌詞古雅,曲調唯美,伴奏多用我國民族樂器,古風音樂在風格上有著獨特的美感,有別于偏重金屬感的搖滾音樂和傾向厚重感的古典音樂。從旋律到歌詞,古風音樂都在追求一種“古韻”,從中國傳統樂器中取用旋律音色,從古典詩詞中取用歌詞意象,從古代故事、典故中獲取立意,成為古風音樂創作的普遍手段。從古風音樂的藝術形態上來看,其發展的文化根源是中國古典文化,同時,在當代文化的視閾下,古風音樂又是動畫、漫畫、游戲、小說等當代流行文化發展下二次創作的產物,從發展歷程看,古風音樂的發展從本質上頗有現代文化向傳統文化“求索”的意味。作為以二次元文化為陣地發展起來的小眾音樂風格,古風音樂一度“盤踞”在小眾愛好者圈層,其發展深度和傳播廣度都有所局限,但隨著文化的不斷融合與發展,古風音樂逐漸實現了其“破圈”,并逐漸發展成為主流音樂中不可缺少的音樂類型。作為流行音樂中的新生力量,一方面,古風音樂在創作主體、受眾規模、傳播領域等方面不斷突破,一直在開辟主流音樂市場陣地;另一方面,古風音樂本身的獨特性也反哺了當今流行音樂的創作,“古風”成為時下音樂人們探索的方向之一。
古風音樂的發展:
小眾文化向當代大眾文化的破圈
古風音樂在中國的萌芽與發展,要追溯到本世紀初期。彼時,動畫、漫畫、游戲等兼具娛樂性和藝術性的文化產品隨著電視和網絡的普及走入青少年的生活,迅速贏得青少年的喜愛。相同愛好的個體之間相互吸引,進而形成了集體效應,“二次元圈”就此誕生。最初興趣相同者之間僅限于基于文化產品的交流和談論,但年輕人逐漸不滿足于此,于是,流行文本的同好者在原作或原型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內容包括對于影視、小說、動畫等流行文本的重新演繹與改編。古風音樂便由此產生。
在古風音樂發展初期,基于既有歌曲的改編和填詞成為主要的創作形式,當時的創作還停留在個體創作的層面,雖然也有心然、董貞等小有影響力的古風音樂人嶄露頭角,但整體創作水平依然很低。2007年,古風音樂發展迎來了第一個轉折,墨明棋妙原創音樂團隊成立,標志著古風音樂制作進入了集體創作階段。墨明棋妙原創音樂團隊中囊括了曲、詞、唱、奏、混音、MV制作、美工各方面人才,從墨明棋妙開始,古風音樂的專業化、產業化、體系化制作初具雛形。但需要注意的是,墨明棋妙從本質上依然是一個“同好社團”,他們組織松散,制作流程不規范,制作水平也尚不能和國內主流音樂相比,其作品只是在“古風圈”流傳,尚未突破“自娛自樂”的創作形態。而2010年以后,以動漫、游戲的影視化改編為契機,其中,游戲《仙劍奇俠傳》系列的影視劇改編尤為成功,在收視和口碑上獲得豐收,在開啟了中國電視劇市場“仙俠古偶”的時代的同時,也將古風音樂推向大眾。古風圈依托電視劇的成功粉絲群體數量激增,古風音樂創作也迎來了新階段持續性的創作高潮,一方面,粉絲群體中的專業音樂人加入,使得古風音樂創作在質量上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主流音樂市場也注意到了古風音樂的存在。如今,古風音樂不僅在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音樂平臺獨占一席,古風音樂人更是紛紛受邀為大型網游、古偶電視劇等制作歌曲,墨明棋妙樂團就先后為游戲《古龍群俠傳》《笑傲江湖》等制作主題曲,加之抖音的崛起,作為短視頻配樂的古風音樂也爆款頻出,更為大眾所熟知。綜上,古風音樂已經悄然完成了從小眾文化向當代大眾文化的轉變。
古風音樂的價值:
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的融合
古風音樂之“古”可以從詞、曲兩個方面加以賞析。首先,從旋律曲風上,“古風”音樂善于在編曲中加入中國傳統樂器,營造一種古韻悠長的音樂氛圍,如《錦鯉抄》中的點睛二胡,《琵琶行》中的揚琴、琵琶,《傾盡天下》前奏中的笛子、古箏等;除此之外,從中國戲曲唱腔中發展而來的“戲腔”唱法,近年來也常見于古風音樂的演唱中,如《典獄司》《北海》等。從歌詞上,古風歌曲用綜合文言、詩詞的句式句法,運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詞句意象來填寫歌詞,相思紅豆、天涯仗劍、江南煙雨等常見于中國古典詩詞的詞句和主題也同樣在古風歌詞中可以瞥見。值得一提的是,古風音樂不僅是用古典詞句表達,也從古籍典故中立意,講述“中國故事”,如《琴師》所寫的就是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琴師鐘儀的故事,而《琵琶行》更是對白居易長詩《琵琶行》的原詞演繹,將詩中的故事、詞句、意境完整的保留下來。從文化根源上分析,古風音樂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最終形成并發展的,是當代年輕人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向傳統文化求索的結果。站在受眾的角度,古風音樂的傳播和流行,對于中國民族器樂、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播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讓大家以古風音樂為窗口,去品讀詩詞歌賦的美感,去領略古人插花品茶、對酒當歌的生活意趣,去了解歷史深處的人物軼事……回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尋找自我,尋找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站在創作者的角度,古風音樂使人們意識到,燦爛而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將源源不斷地為中國的音樂創作提供養料,從詞到曲,從故事到演唱,從表達到寓意,當創作者回歸到傳統文化之中,就會有更多的“中國音樂”被創作出來。
挺進主流市場是古風音樂發展的必然要求,但這個過程并不是單向的。我們必須看到,古風音樂的加入無疑為當代中國流行音樂注入了一管新鮮的血液,對當下流行音樂的創作帶來了新的可能。一方面,由于古風音樂作曲、編曲的難度較低,它的“流行化”有助于開啟流行音樂“平民化”創作的時代;另一方面,無論是早年間“QQ音樂三巨頭”之一的許嵩靠“古風”闖出一片天地,還是近年來《紅昭愿》《芒種》等歌曲傳唱一時,抑或是《半生雪》《踏山河》等成為抖音神曲,我們都能看到古風音樂的面貌越來越多樣,無論在詞或曲上,都與既有的流行音樂結合得更加緊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意味著流行音樂的面貌越來越多樣。近年來,“古風”音樂風格及其市場潛力日益被關注,使得“古”音樂元素成為當代流行音樂的新熱點。“古風電音”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典型音樂類型,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古風音樂實現了和電子音樂的融合。以徐夢圓為例,作為古風電音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音樂人,他將琵琶、古箏等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大膽的融入到歐美電子音樂中,創作出具有濃濃中國風的作品,為聽眾所稱道。
誠然,古風音樂尚處于成長階段,它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我們應該看到,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古風音樂,正在擁抱當下市場,完成其流行音樂的蛻變;古風音樂正在擁抱現代技術,反哺流行音樂的創作,完成類型的突圍與融合,古風音樂的傳播和發展是傳統和現代的兼容并蓄,共同發展。
(作者系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副教授)